Pages

Thursday, 26 September 2019

【明報】李立峯:是兩極化還是一面倒? 當下香港民意的共識

本月初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撤回修例,但抗爭行動並未止息。隨着對運動反感的民眾也躁動起來,「民眾對民眾」的畫面也漸多。於是社會上出現了一些聲音,指兩邊民眾各走極端,暴力衝突愈演愈烈,並不能解決問題,香港此刻需要走中間溫和路線的人,促成政府和社會之間的對話。

這種對民意兩極化表示憂慮、覺得社會應該尋找一條中庸之道的說法,並不新鮮。不過,所謂民意兩極化其實是指什麼?當下香港的民意在哪種意義上有兩極化的趨向?市民對政府應該如何處理現今的狀况,是否真的沒有共識?

要回應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回顧過去幾個月的民調數據,並與5年前雨傘運動期間所得的民調數據作比較。在雨傘運動期間,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進行過一系列民調,表1上半部分總結了在該系列調查中所得的結果;下半部分則是過去幾個月中4次民調所得結果。

值得指出的有兩點。第一,傘運期間,在對特區政府的信任度、對中央政府的信任度,及對香港警察的信任度3個問題上持極端意見的市民比例,遠低於反修例運動中的相應比例。例如傘運時給予特區政府0分或10分的市民,在9月運動還未正式開始時有19.3%;到12月,比例也不過微升至21.7%而已。

相比之下,在反修例運動中,就算回到6月9日大遊行前夕,給予特區政府0分或10分的市民,就已有27.6%;到9月初第4次調查,相應比例更高達48.7%。在另外兩條題目上,情况也是一樣。
市民一面倒不信任警察

第二,在傘運期間,給予特區政府及中央政府0分的市民比例,都隨着時間輕微下降;反而是給予特區政府及中央政府10分的市民比例有所上升。結果,給予0分的百分比和給予10分的百分比,隨時間變得較為接近。例如在2014年9月,給予特區政府0分的市民,比給予特區政府10分的市民多出12.3個百分點;但到12月,兩個百分比之間的差距收窄至5.5個百分點。

但在反修例運動期間,給予政府及警隊0分的市民比例大幅上升;而給予政府及警隊10分的市民比例,並沒有明顯而直線的上升。如果看對警隊的信任度,由6月初到6月中,給予警隊0分以及10分的比例均有上升。但由6月中到9月初,給予警隊0分的市民比例,飈升了一倍以上;給予警隊10分的市民比例,卻下降了約兩個百分點。雖然警隊的確有其忠實支持者,但其數量並沒有增加。48%對10%這種比例,與其說是兩極化,不如說是一面倒。
香港社會高度情感兩極化

以上討論並不是要抹煞兩極化現象的存在。在民意研究中,兩極化其實有至少3種不同意義,其中兩種跟當下香港社會狀况直接相關。不少政治學者在分析兩極化問題時,會集中處理所謂情感兩極化(affective polarization),關注點在於對立雙方如何看待對方。例如在美國的相關研究中,調查會問民主黨支持者如何評價共和黨,也問共和黨支持者如何評價民主黨,兩極化就是一種雙方均敵視對方的狀態。

放到當下香港狀况,如果要通過調查去測量情感兩極化,就要測量運動支持者和反對者到底有多敵視對方。我們沒有實際的數據,不過觀乎過去一段時間社會上出現的衝突,以及雙方所使用的語言和口號如「曱甴」、「黑警死全家」等,若說目前香港社會有高度的情感兩極化,應該沒有人會反對。
不應因情感兩極化忽視意見一面倒

不過,情感兩極化這概念的特點,是它不關心對立雙方的比例有多少。縱使一邊有100萬人,而另一邊只有1萬人,只要雙方由願意互相尊重,變成互相仇視,那就算是有高度的情感兩極化。但兩極化也可以用來形容民意在一個問題上的分佈,一個兩極化的意見分佈(opinion distribution)有兩個特徵:第一是站在兩邊極端位置的人多;第二是站在兩邊極端位置的人比例相近。具體地說,在一個0至10分的量表上,如果有50%人給予0分,50%人給予10分,那是最高度的兩極化。如果有90%人給予0分,有10%人給予10分,那麼如上所說,應該叫做一面倒。

所以,情感兩極化和意見分佈的一面倒,是可以同時存在的。情感兩極化是一個需要關注的現象,但不應該因為社會上有情感上的兩極化,就忽視了意見分佈上的一面倒,然後在沒有特別理據下,把大多數人的意見和非常少數人的意見同等看待。

意見的一面倒,不止在幾條信任度問題上出現。在9月初的調查中,我們仍然問被訪者認為政府應否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特首應否引咎辭職,及政府應否重啟政改以落實雙普選,結果認為應該的分別有80.3%、64.6%和74.2%。如果把被訪者按政治立場劃分,如表2所示,就算是中間派或沒有政治傾向的市民,都有超過七成認為應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超過六成認為應重啟政改。
如何處理危機 社會根本已有共識

誠然,建制派支持者在這兩個問題上都傾向反對。但在9月民調中,願意承認自己是建制派支持者的被訪者只有7.4%;中間派或無政治取向的市民,則佔樣本的44.1%。所謂「中間派」,只是指在政治價值和理念上沒有固定取向,但不等於他們不會在具體的社會爭議上有立場。視乎個別議題的性質和社會狀况,中間派市民的意見有時較貼近建制派,有時在兩邊的正中間,有時會較為貼近民主派。在反修例運動中,至少在表1和表2的問題上,中間派和運動支持者的意見分別不大。因此,社會上就着政府應如何處理當前危機,根本已經有了共識——獨立調查委員會和重啟政改,不止是運動的訴求,而是香港市民的訴求。政府對社會的共識和民意的一面倒視而不見,市民也自然覺得沒有對話的基礎。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李立峯]


原文連結

from 港文集 http://hktext.blogspot.com/2019/09/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