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18 September 2019

台灣「零邦交國」風險有多大 所羅門群島和台灣斷交

李宗憲
BBC中文

南太平洋島國所羅門群島總理蘇嘉瓦瑞(Manasseh Sogavare)9月16日召開內閣會議,決定中斷與台灣的外交關係,與中國建交。台灣邦交國減少到16個。

蔡英文於2016年上任後,已經有5個邦交國與台灣斷交,台灣多次批評中國以巨額援助誘使台灣友邦轉投中國,但遭到北京當局否認。1983年和台灣建交的所羅門群島是台灣在南太平洋最大的友邦,但成了蔡英文任上和台灣斷交的第六個國家。

台灣外交部今天下午6:30召開記者會, 外交部長‎吳釗燮批評中國以金錢利益壓迫台灣外交空間。‎吳釗燮批評所羅門群島接受中國5億美金的金援,因此與台灣結束30多年的外交關係。

蔡英文隨後也在在總統府發表臨時聲明,批評北京近年來透過金援及政治壓力打壓台灣空間,試圖打擊台灣民心,迫使台灣接受「一國兩制」。

蔡英文強調,台灣最大的共識就是拒絶一國兩制,而台灣也不會放棄提高國防戰略,也不會放棄對香港的支持。 「中華民國台灣會繼續與世界交朋友」蔡英文說。

蔡英文說,中國壓迫台灣邦交國與台灣斷交不僅是對台灣的威脅,也是對國際秩序的挑戰。台灣明天會立即關閉所羅門閉外館,並撤回台灣多年派駐在所國的醫療及技術團隊。但她也感激多年來,支持台灣的所羅門群島人民。

所羅門群島外交部長馬內雷(Jeremiah Manele)此前於9月8日訪問台灣。所羅門群島駐台大使王哲夫(Joseph Waleanisia)當時對BBC中文表示,雙方外長將借此機會討論兩國共同關心的外交和雙邊發展合作事宜。他還在一份聲明中說,由國會議員組成的跨黨派小組評估與中國建交的可能性,是新政府的計劃之一,只是負責政策考量。而由政府部長8月組團赴北京則是為了解若與中國建交,可得到的援助等,兩件事涉及的工作並不同。

太平洋島國倒向中國?

9月初傳出的消息顯示,所羅門群島已成立部長級團隊凖備與北京對話。這意味著該國隨時可能與台灣斷交,並與中國建交。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9月2日曾在例行記者會上給予「原則性回應」,表示「眾所周知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國政府願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關係。」台灣官方則強調,「兩國互動正常」。

台灣此前在太平洋地區有6個邦交國,分別是基里巴斯、馬紹爾群島、瑙魯(諾魯)、帕勞(帛琉)、所羅門群島及圖瓦盧。

所羅門群島是台灣在太平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邦交國,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它與台灣斷交是否會在該地區引發連鎖效應?

政治學系助理教授林子立認為「有可能」。他向BBC中文分析,太平洋島國長年與美國、澳洲關係緊密,但是其經濟開發度低,近年受到全球化影響,政府希望加快建設,因此需要外資,而現在最有資金做海外投資的就是中國。

他近一步表示,中國在南太平洋耕耘有成,在當地的軍事力量也正持續擴大,因此不排除有更多台灣在該地區的友邦會與中國建交。

2018年6月,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審議委員會(USCC)曾公布一份名為《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的接觸以及對美國的影響》的報告,顯示過去五年來,通過貿易、投資、發展援助以及旅遊,中國擴大了與太平洋島國的經濟聯繫,已經逐漸成為這個地區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很多領域甚至已經領先美國。

該報告指出,太平洋地區的6個國家對促進台灣的國際空間以及支持台灣參加重要國際組織非常重要。

根據澳洲智庫洛伊研究院的統計,中國自2006年以來提供給南太平洋島國政府的援助總額超過23億美元。

香港媒體也曾引述廈門大學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李非教授指出,隨著中國實力強大,經濟發展能夠分享的利益越來越多,台灣僅存的邦交國紛紛會轉向大陸,這是一個總體趨勢。一旦國際社會都不承認台灣,台灣所謂的「主權獨立國家」就是空話。

零邦交國的可能

隨著台灣邦交國持續減少,未來是否會出現「零邦交國」也引發討論,這代表台灣落入沒有邦交國處境,台北市長柯文哲9月2日受訪時也曾稱台灣應當訓練到「沒有邦交國也活得下去」。

不過,多名政治學者認為,台灣落入零邦交國的處境機率非常低。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介民曾向媒體表示,台灣變成零邦交國就等於國際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承認中華民國,這個結果不是北京樂見的。

他說,一旦中華民國邦交國數歸零,此一局面變動「對北京會有反作用力」。考量對台灣、東亞和全球戰略,他預計北京也接下來不會在外交戰上動作這麼快、下手這麼重。

林子立也說,台灣的邦交國降至零的可能性不大,因為位於加勒比海及中美洲的友邦,都與美國關係緊密,從世界格局來看,美中對抗,台灣作為槓桿力量,美國也不會讓台灣「零邦交國」的情形發生。

美國參議院外委會亞太小組委員會主席賈德納(Cory Gardner)5月曾聯手多名參議員,提出《2019年台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案》(簡稱《台北法案》),要求美方出席國際組織的代表透過發言及投票等方式,力挺台灣的會員或觀察員身分,鞏固台灣全球邦交,該法案尚未通過。

台灣如果出現零邦交國的後果是什麼?林子立表示「影響不大」,他解釋,台灣真正的盟友與重要的貿易伙伴都並非邦交國,「若未來有任何國家要撤駐台辦事處,才是動搖國本的大事。」

他也指出,台灣民眾對於「斷交」也不會特別「有感」,並對BBC中文說:「因為台灣的邦交國都不是主要旅遊目的地,經貿往來也不多,因此台灣一般民眾對邦交國減少,並不覺得痛。」

由台灣聯合文學出版的《中華民國斷交史》一書中,律師蔡孟翰指出,國家之間建交其實也是政治意義大於法律意義,兩國透過邦交,來表彰形式關係上友善的外觀,但是「兩國之間有邦交關係,並非等同於實質上兩國真的確實友好」。蔡孟翰舉例,美國和俄羅斯自1991年開始建交,卻常常發生衝突,最近一次是2018年美國驅逐境內俄羅斯外交人員,但兩國依舊還是邦交國。

雖然「零邦交國」對台灣對外經貿關係的影響似乎不大,但對於台灣內部主權及國際參與可能就會有所影響,前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現任健行科大國際合作處處長顏建發曾向媒體表示:「當邦交國少到剩個位數時,台灣內部就會開始吵,偏綠的人可能會主張,既然國際社會都不承認中華民國,那台灣就不要叫中華民國了,因為已經沒有意義了。」

另外,雖然台灣並非以國家名義參與國際組織,但以最糟情況設想,中國操控所有組織,使台灣被迫全面退出國際參與,台灣政治大學外交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奎博教授曾向台媒分析,政府人員會因此不清楚國際社會在做什麼,行政治理等制度會逐漸跟不上國際的腳步,政府體系的決策素質會出問題。

不過林子立強調,美國在國際組織的影響力仍比中國大,他分析,隨著美中競爭越來越激烈,美國就會越希望台灣不是國際孤兒。

他表示,中國絶對有能力讓台灣的邦交國降到個位數,並說:「台灣要從事非傳統外交,從學術、文化、醫療、科技及體育等與其他國家進行更實質的交流,在國際秩序重組的階段,可以不必太在乎邦交國的數字。」




from BBC中文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9716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