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16 July 2019

香港TVB、有線新聞、Now 電視台報道「反送中」抗議的細微差別背後

林祖偉 李翰文
BBC中文記者

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線電視,TVB)是近期在反送中運動成為示威者針對的目標。在抗議現場,經常發生示威者包圍TVB記者及採訪車的情況。

示威者認為,TVB的新聞報道不夠中立,並戲稱其為「CCTV-B」,諷刺其親官方的姿態。他們發起包圍TVB總部及其活動的行動,導致一些宣傳活動要被迫取消。

TVB新聞部表示,公司一直堅持中肯客觀的報道,對有人阻撓其前線記者工作感到極度遺憾。

BBC中文採訪了TVB新聞部的員工,了解他們的工作,同時對比了TVB及其他兩家主要新聞台在報道《逃犯條例》修訂時的操作手法有何異同。

不同的呈現方式
記者翻查三家佔有香港最大市場份額的主要電視新聞台在6月9日至7月15日傍晚播放的節目,包括TVB的《六點半新聞報道》、Now新聞的《六點新聞報道》和有線電視晚上7時播出的《新聞最前線》。

BBC中文發現三個節目報道近日示威活動時,表面上均有採用正反兩方面的聲音,但傾重角度與呈現事實的方式有明顯分別。由於各個節目有不同時間限制,抗議現場有時出現混亂,三家媒體所得的素材不會一模一樣,加上每台奉行獨立編採決策,這些分析旨在讓讀者了解三個電視台不同報道方式的基礎。

案例一:兩場反送中大遊行

6月9日,民陣聲稱有103萬人上街參與「反送中」遊行,警方稱最高峰人數為24萬。三個節目均大篇幅報道遊行情況,而TVB報道支持《逃犯條例》修訂的時間,比其他兩個節目多,有線電視採訪最多遊行人士。

節目報道6月9日遊行花費的時間
TVB有線新聞Now新聞
受訪遊行人士數目4118
遊行報道篇幅時間8分鐘52秒9分鐘 2秒14分鐘 8秒
報道支持修例團體集會的時間2分鐘1分鐘 42秒1分鐘6秒

6月16日,民陣聲稱有200萬人再次上街「反送中」,警方稱經過原本遊行路線有33.8萬人。三個節目的相關報道再次有明顯分別。
節目報道6月16日遊行花費的時間
TVB有線新聞Now新聞
受訪遊行人士數目61011
遊行報道篇幅時間6分鐘4秒9分鐘 26秒(之後再有1分40秒直播現場情況)16分鐘 55秒




案例二:撐警集會
6月30日,建制派立法會議員何君堯帶頭舉行支持警察的「撐警」集會,稱有16.5萬人參與。警方稱,最高峰人數有5.3萬人。

Now新聞並沒有像TVB和有線電視把「撐警」集會放在頭條位置,它們選擇的頭條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和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另一次歷史性會晤。

這次集會期間,「撐警」集會人士和「反送中」示威者發生口角衝突。三個節目在集會期間發生衝突的報道也有很大分別。

節目報道6月30日「撐警」集會花費的時間
TVB有線新聞Now新聞
集會報道時間4:312:583:19
集會期間衝突時間1:190:380:17
播放排序頭條頭條第三

案例三:包圍警察總部行動
6月21日,「反送中」示威者包圍灣仔警察總部,警方表示總部有人不適需要傳召救護人員,救護車花了約2小時才抵達總部門外,但救護人員在門外停留將近20分鐘,才能進去。

翌日報道中,Now新聞及有線電視把其中一個重點放在警員尋找鎖匙而延誤救護員進入警察總部,但TVB只是略提有關情況。

另一處不同地方是,香港警察學院李仲華在警察總部門外接受採訪期間,遭到示威者以髒話辱罵。有線電視只是交代李仲華的說話,但TVB近乎足本播放示威者髒話辱罵他的情況,Now新聞沒有在該節目播放這一幕。

案例四:示威者衝擊及佔領立法會

7月1日,幾百名示威者衝擊及佔據立法會大樓大肆破壞,部分行動具有像徽意義,例如刻意破壞與中國有關的東西。

TVB在7月2日的新聞報道花約6分鐘時間回顧佔據立法會和清場的整個過程,之後加上議員和各個團體的反應,在長度差不多27分鐘的新聞節目內花超過20分鐘完成報道。

有線電視和Now就直接播出各方反應,兩者都花約十多分鐘完成報道。各個節目都沒有在該節新聞解釋示威者佔據會議廳期間發出的宣言,或他們破壞的物件有什麼象徵意義。

案例五:沙田衝突

7月14日,在沙田舉行的「反送中」遊行演變成首場發生在購物中心內的警民衝突,而且有暴力升級的跡象。

有線新聞和Now新聞在周一(7月15日)播出的新聞報道重點重組沙田衝突的案情,TVB並沒有仔細這樣做,而是把重點放在政府官員、警方、民主派及建制派議員的回應。

三個節目報道主要分歧在於,有否探討衝突可能是警方的行動失誤所致。

有線新聞的報道在首段已經指出,警察在地鐵站外築起防線,不讓在場的人乘坐地鐵離開,並引述現場人士稱,警方封鎖示威者離開的通路,形容警方好像故意製造一個需要暴力鎮壓的場境。Now新聞台引述目擊者表示,示威者退到商場後情況平靜,但警方進入商場後就爆發衝突。

TVB沒有詳細解釋當時示威者在鐵路站閘口與警察對峙的情況,有關報道以特首林鄭月娥等官員讉責示威者的行為作開始,之後透過一個居民和民主派的議員,略提示威者當時所處困境,其中一名居民形容當時的環境像「困獸鬥」。

沙田衝突中,三台處理手法不一的另一重點是警員疑被一名香港大學畢業生弄斷手指的部分。示威者質疑是警方採取行動時,試圖把手插向示威者眼睛所致。有線新聞特別引述了香港大學學生報《學苑》方面指出,該名港大畢業生在被捕時被警方挖眼睛,但TVB和Now新聞台均沒有在那一節新聞作出相應報道。

BBC採訪了一些TVB新聞部工作的員工,其中一人對BBC中文說,曾有同事被迫要求在報道中加入支持政府或警察的聲音,或是加強報道前線示威者激動行為,因而發生口角的情況。

另一名員工表示,現在新聞播放是24小時播放,上司不接受有些時段缺少政府、警方、支持修例的聲音,但卻默許部分時段完全不提示威者或民主派。

但這些員工強調,網上針對TVB的指控不一定正確,有時候是網民斷章取義,或是在編採上,前線記者已經因為時間限制等因素,作出了自行判斷,而前線員工已經盡力把現場畫面帶返新聞部,最後決定是否播放某些部分,是由高層決定,不應該把責任推向前線員工。

其中一人特別指出,各個電視台在選材上有所分別,不一定是因為自我審查,而是抗議活動情況混亂,在新聞講求速度的情況下,新聞工作者是在當下立刻作出的決定。

一名員工說,TVB始終是最多人收看的電視台,如果他們不做,只會有其他「更聽命於上司「的人進去,所以每天只有硬著頭皮做好份內事。

各家媒體背後的金主是誰?

根據香港記者協會的資料,香港26家主流媒體中,中國企業直接控制或參股的有9家,包括TVB。TVB其中一個背後大股東是有「中國梅鐸(默多克)」之稱的黎瑞剛旗下的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

有線電視背後的金主是香港企業家新世界主席鄭家純及遠東發展主席邱達昌所持有的永升亞洲。鄭家純本身是中國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所以也有香港媒體認為他代表了紅色資本進駐。

Now新聞台所屬的電視台是富商李嘉誠兒子李澤楷旗下公司。

TVB為什麼成為眾矢之的?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高級講師呂秉權此前對BBC中文分析說, 公眾對TVB的親官方立場的印象形成是日積月累的。

比如,在中國新聞方面,過往TVB報道「六四」天安門事件週年時會「冷處理」,不作重點報道。當前中共總書記趙紫陽錄音曝光或是維權人士陳光誠逃到美國駐華使館時,其他香港媒體甚至國際媒體均重點報道時,TVB則刻意把有關消息放到較後的位置。

2016年農曆新年香港爆發旺角騷亂,TVB很快就跟隨政府的定性,在報道中稱事件為「旺角暴動」,並以「暴徒」稱呼示威者。其他非親中媒體,則用「示威者」和「騷亂」等字眼。

2014年佔領運動爆發期間,TVB拍下7個警察在暗角向示威者「拳打腳踢」的畫面,但後來傳出錄音,高層下令不能夠用「拳打腳踢」4個字,觸發一批記者聯署,對公司管理層表示不滿。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修例風波之中,只在6月12日接受了TVB的專訪,期間她把香港比喻為自己的兒子,指出如果她身為母親,接受兒子的每個請求,短期可能雙方關係很好,但最終兒子會怪責母親。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顧問區家麟曾經在TVB工作,離職後他投身學術界,曾出版一部講述香港新聞審查的《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

他接受BBC中文訪問時指出,香港傳媒的審性是隱性和結構性,即是一種新聞媒體的某種特定做事方式造成的審查效果,例如,媒體不主動報道被視為「違法」的人士的意見或行為。

他研究過TVB有關2014年佔領運動的報道,示威大部分時間是和平,有學生設立自修室和環境回收等,但據他觀察,TVB甚少作出這種「美化示威者」的畫面。「他們很多時候強調平衡,但在這些重要時刻又不用平衡。」

區家麟說,媒體從採訪、寫稿、到剪接的部分,分工也很仔細,前線記者未能控制報道的最終版本。而且,香港的電視台以商業模式運作,記者或被要求製作一些非新聞性但有贊助商支持的軟性節目,讓記者少了時間進行專題或調查報道。

這些問題,不是一個普通前線記者可以掌握。


from BBC中文網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9001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