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21 June 2019

(被)統一後真能維持現在的生活嗎?一個賽局模型的分析

◎王奕婷/成功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兩岸關係一直是台灣政治中最受關注的議題之一,今年初習近平發表的告台灣同胞書中提到「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更引起眾多後續討論。菜市場政治學之前「什麼是聯邦制?它跟一國兩制有什麼不同?」的文章中介紹了「一國兩制」在西藏與港澳的施行狀況,指出不管是給予這些地區高度自治的承諾,還是保持原有制度與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的保證,其實都沒能實踐。許多其他報導也詳細描述在統一之後西藏與香港所發生的負面改變,包含軍隊進駐鎮壓、言論審察、原有的自由法治受到侵蝕等。

不少這樣的討論正是想讓台灣民眾知道,一國兩制對台灣現有的民主自由、安定生活會造成相當大的威脅,實在不是個理想的選擇。更有文章直接模擬描繪「被統一後的台灣」,試圖向讀者說明,那些圖博港澳統一之後所發生的事,如若換作在台灣會有多可怕。不過大概也有不少人覺得台灣不一樣啦、台灣哪有可能這樣,那些都是發生在其他地方的事、不能夠套用;或者認為只要乖、只要聽話就能平安無事,現在擁有的安穩生活不但不會改變、甚至還可能更好。

真的是這樣嗎?沒有發生的事確實有多種可能,而國家/地區之間也有不同的背景條件;政治學雖然並不是很擅長進行預測,但就算不參照其他地方的前例,我們可以試著透過賽局理論、根據簡單的假設來進行許多一般性的推論。例如推論「假如統一了、真能過得比較好嗎?」。

一個關於一國兩制統一方案的賽局

我們來試著想一下台灣在兩岸關係上所面對的狀況與選擇,參照習近平告台灣同胞書的內容、以及蔡總統的明確拒絕,我們可以將台灣的可能選擇分成兩種:其中之一是接受「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另一個則是拒絕這樣的方案、並且盡可能地努力維持台灣的主權與政治自主。有些讀者或許會疑惑,在這個賽局中怎麼沒有「維持現狀」的可能呢?那是因為目前現狀確實就是維持政治自主,跟第二種選擇是相同的;而同時只要不支持一國兩制、在中國的定義裡也都算是「分裂、台獨」。下面圖中呈現這個賽局的架構,左半邊第一階段顯示台灣的這兩個選擇。

若選擇了拒絕統一、想盡可能保持主權,那麼就如同台灣民眾現下所熟悉的,我們要面對中國武力侵犯的威脅、以及各式各樣在國際場合甚至是內政領域對台灣主權的侵蝕與滲透,例如要應付飛彈部署、被國際組織拒絕、在許多地方沒辦法使用自己的名字、要付出更多成本格外努力才能與其他國家建立關係等等。這樣的狀態可能會是長期的堅持對抗,也可能引致突然的軍事衝突;堅持的結果可能成功,但也可能終究失敗。為了簡化分析,我們假設成功的話、台灣整體可以獲得的收益是1分,失敗的話則是0,成功的機率為 p1。反過來中國在對抗中成功的機率是 1-p1,成功與失敗也假設分別得1分及0分。

堅持對抗與文攻武嚇都需要付出成本,包含國防軍事支出、維護安全所耗費的能量、滲透與反滲透要花費的資源、以及外交攻防遊說需投入的人力物力等。我們假設台灣在這個過程所需付出的成本以 cT 代表,中國所付出的成本則以 cC 表示。合併來說,在這個選擇之下雙方的收益是「成功的機率×成功的得分+失敗的機率×失敗的得分-成本」,由於失敗的得分假設為0,因此台灣的收益可寫為 p1-cT,中國則可寫為 1-p1-cC (上圖中逗號前面的符號即表示台灣在該選擇下的收益,逗號之後的則是中國的收益)。對雙方來說若對抗成功的機率越大、或成本越低,這都會是個更有可能採取的選擇。

假如台灣選擇了接受「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那麼賽局就進入了第二階段(上圖的右半部分)。在這個階段中依然假設台灣有兩種選擇:其一是聽話地接受統一之後的安排,不要反抗;另一種則是當發現一國兩制不如想像中的美好、或在中共中央與台灣本地意見不一樣時拒絕忍耐,以各種方式發動抗爭、試圖想爭取更多的自治空間。

若是選擇聽話接受安排,我們可以想像這時台灣與「大陸」變成要在同一個國家的架構下分配各種資源利益。台灣能分得多少呢?中共中央允許台灣獲得多少呢?我們假設這裡的狀況就如同分蛋糕(或鬆餅、派、雞排等等可以分配的東西),對於國家所能分配的各種福利資源金錢,你多得一點我就只能拿少一點。中共掌握中央政府執政權,可以決定在這1塊整蛋糕中自己要拿走多大一部分(我們以 x 來表示),而另外的 1-x 塊蛋糕則分給台灣。

倘若在統一後台灣仍然選擇發動抗爭、試圖抵抗,那麼我們可以把收益的結構寫得類似於前一階段。試圖抵抗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將台灣成功的機率表示為 p2、失敗(亦即中共中央鎮壓成功)的機率則為 1-p2。同樣也將雙方成功的收益都定為1分,失敗則得0分。另外,台灣的動員抗爭與中共中央的維穩也都需要付出成本,雙方不僅要投入時間金錢,也可能有人員傷亡,依然將雙方的對抗成本假設為 cT 與 cC 。與前一階段相同,這個選擇的收益以「成功的機率×成功的得分+失敗的機率×失敗的得分-成本」來計算,台灣獲得 p2-cT,中國則獲得 1-p2-cC。

這裡要放入一個重要且符合現實的假設:台灣在一國兩制下要抗爭成功、獲得更多自治空間的機率小於在目前現狀下繼續成功維持自主的機率,也就是 p2<p1。我們可以想像若同屬於一個國家,中共中央對台灣社會會有更大的掌控,能更容易地監控民眾的行為、更方便地審查言論,而各種組織結社與集體行動的嘗試會更加困難。所以相較於目前維持主權的可能性,統一之後與中共抗爭能獲致任何成果的機率都不高,更難爭取到充份的自主。(我們也可以想像為,統一之後對抗的成本 cT 變大了。)也就是說,在一國兩制之下抗爭成功的機率變小(或抗爭的成本變大),所以若希望能維持自主的話,兩階段相較、台灣的收益在第一階段會較大,也就是 p1-cT>p2-cT。

能怎麼選擇?
設定好這些模型的架構後,我們可以來考慮雙方會怎麼選擇了。這樣的模型必須從時間順序的後面(也就是上圖右半邊的第二階段)開始往前推斷2。在第二階段中台灣要選擇在一國兩制下要接受安排或是發動抗爭,需比較乖乖聽話所能分得的 1-x 塊蛋糕、與試圖抵抗的收益 p2-cT,兩者誰大誰小。我們可以想像,蛋糕不需要多大片,只要 1-x 稍微大於 p2-cT 一點點,服從就會是比較明智的選擇。

那麼中共會選擇分多少蛋糕給台灣呢?若要阻止台灣抵抗,只要剛剛好比 p2-cT 大一些就夠了。既然如此,因為大家都想分得更多一點的蛋糕,那麼中共也就只會給台灣比 p2-cT 稍微多那麼一點點,才能讓自己那部分的蛋糕更大塊。

在這樣的狀況下,台灣在第一階段應該選擇維持主權還是一國兩制呢?這時候台灣需要比較 p1-cT(維持主權的收益)以及統一後乖乖聽話所可以獲得的收益(蛋糕)。由於這塊蛋糕只會比 p2-cT 稍微大一點點,但我們又很明確知道,在第一階段成功維持主權的機會是遠大於第二階段抵抗成功的機會,也就是說 p1-cT>p2-cT 。所以啊,這個蛋糕應該很難比 p1-cT 更大,而在第一階段堅持維持主權會是最好的選擇3。

「讓利」為什麼不可能?

在一國兩制之下,人們發動抵抗、爭取更多自治會遇到各式各樣的阻礙,成功機會很低、成本高昂、鎮壓也可能激烈,與這樣的艱難處境相較,利益(蛋糕)只要一點點就能讓人選擇順服了。既然利益不需要多,那麼中共中央大概也不會分出多少給統一後的台灣。也就是說大家可以理性考量一下,在一國兩制之下,就算選擇服從聽話可能也只會比搏命抗爭的下場好ㄧ點點,更遑論要比現在過得更好、享有更多福利了。

但,有沒有可能中共中央願意讓出更多點好處呢?中共「讓利」、共享所謂大國崛起的果實可能是有些人的期待,然而這樣的承諾並不可信,因為對方沒有誘因要這樣做。既然只要一點點利益就能阻止抗爭發生,那麼為什麼需要分出更多呢?(現實中我們確實也看到中共並未實現當初對西藏與香港的承諾。)另外,在這個故事中,整個蛋糕有多大塊並不會影響推論,再大塊的蛋糕分不到都是沒得吃,而再夢幻的經濟發展也不會讓那些容許高度自治或讓利的承諾變得更可信。

也就是說,任何認為兩岸該是同一個國家的主張與制度設計,都需要回答如何能解決這個「承諾不可信」的問題。別忘了中國目前是在威權體制之下,絕大多數一般民眾都沒有參與政治決定、表達蛋糕想分多大塊的制度性權力,一國兩制下的台灣更沒有制衡方法來確保利益分配;縱然是民主國家,要讓多數群體承諾少數群體可擁有某些特定權力與利益,往往也不是容易的事。

本文想要指出,就算不參照其他地區的經驗,根據一些簡單但不違現實的假設來進行推論,也會發現統一不但沒法實現更美好的生活、就算要維持現有的保障也有困難。當然這個簡單的模型沒能考慮到其他許多可能,例如模型中將台灣視作整體,實際上每個個人可能有不同的利益算計,或許有部分人並不以台灣整體利益作為考量的基礎,反而認為統一後能被視作另一邊的一份子、而去分那個 x 的大蛋糕(但為什麼會有能變成 x 那一邊的錯覺呢?)。另外,也很有可能在經濟成長停滯、美日遏制的狀況下,中共有餘裕能分配的蛋糕實際上不足夠(甚至小於p2-cT),那麼接受中共的統一方案就是更為不智的選擇了。



from 菜市場政治學 http://whogovernstw.org/2019/06/20/yitingwang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