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18 June 2019

黃之鋒出獄專訪:"這是一場持久戰"

香港“反送中”抗爭運動出發兩次史無前例的百萬人游行,至今仍然未結束。特首林鄭月娥周日通過政府聲明表示道歉,并暫停修例計划。但抗議者依然要求林鄭下台,包括剛剛出獄的雨傘運動領袖黃之鋒。他在離開監獄后后隨即重新投入這場運動,并在位於金鐘的香港政府總部外抗議現場接受德國之聲專訪。


傘運學生領袖之一黃之鋒本周一獲釋

黃之鋒:在只有700萬人口的香港,已經有200萬人加入游行示威,要求林鄭月娥下台。香港領導人應該撤回修改逃犯條例的計划。與此同時,不能逮捕和起訴任何示威民眾。尤其是我們看到,在過去几天里,人們對於將香港人引渡到中國的《逃犯條例》表示高度不滿和反對,但她漠視人民的聲音。現在是林鄭月娥承擔政治責任的時候,她沒有能力擔任香港領導人,她無法代表民眾意見。她只是共產黨政權的傀儡,聽從北京的指令。


四任特首和香港20多年的風風雨雨
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回歸至今,香港已經經曆了4任特首。前三位已卸任的前特首中,一人提前下台,一人鋃鐺入獄,命運各有不同。 (17.06.2019)


德國之聲:林鄭月娥已經宣布暫緩修例,同時做出解釋并發表聲明致歉,為何你們仍然不滿意?

黃之鋒:暫緩惡法是不夠的,因為我們不確定何時又會重新啟動。這也是我們要求全面撤回的理由。道歉也是不夠的,因為她命令和容許警方向民眾開槍。這正如1989年北京政府的做法,她在香港這個如此現代化的城市,復制了類似天安門屠殺的事情。她已經不再適任。一位政府領導人怎能允許警察射擊民眾?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

德國之聲:您認為抗爭運動下一步會如何發展?

黃之鋒:在200萬人游行17個小時后,特首林鄭月娥依然保持沉默、消失無蹤,不召開新聞發布會。與此同時,民眾正在特首辦外面集會。也許是時候問問林鄭月娥,什么時候會露面召開新聞發布會。我想,提出這個問題的不僅僅是我們,市民、記者甚至世界各國領導人都在問,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在二十國峰會即將舉行,中美貿易談判陷入亂局的時刻,林鄭月娥已經成為"習皇帝"的政治包袱。她必須付出代價,結束政治生涯。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的眼淚

德國之聲:您是否有信心,香港民眾的力量最終能夠戰勝北京對香港日益加強的打壓?

黃之鋒:這是一場持久戰。我對政權不抱希望,但是對香港民眾懷有希望。我相信,當100萬甚至三分之一的香港市民加入這場抗爭,政府就無法視而不見。我們正在期待一個奇跡,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德國之聲:您認為抗議者下一步應該做什么以繼續向政府施壓?

黃之鋒:示威、抗議、游行,這些就是方法。我們繼續向拒絕露面的香港領導人施加壓力。

德國之聲:我們知道您在監獄服刑期間,從新聞中得知百萬港人走上街頭,你當時的感受如何?

黃之鋒:當我在監獄中收看德國之聲新聞節目時,我了解到國際社會如此關注香港,這確實令人感動。同時也顯示出香港人多么盡力希望讓世界知道,我們不會在習近平的強硬統治下保持沉默。這真的很令人感動。


香港群眾包圍立法會 警方出動催淚煙清場

清早人群聚集

6月12日上午八時多,立法會大樓旁的龍匯道、添美道、立法會道就已經完全占滿人,未見警方積極驅離。

德國之聲:這次"反送中"運動被視為香港民主運動的一個分水嶺。您覺得這次運動與雨傘運動有何不同?我們看到雨傘運動中有領袖帶領群眾,但到了今時今日,香港社會運動的形態是否已經改變?

黃之鋒:與雨傘運動和反國教運動不同,我們不是這次運動的組織者。民眾這次更多是自發行動,靠自己顯示出民眾的力量。香港人變得更為投入,願意做出更多犧牲,我們民眾的聲音開始讓政權感到懼怕。

德國之聲:林鄭月娥周日晚間已經通過政府聲明的方式表示道歉,你依然覺得不足以平息抗議?如果她堅決不下台,您會如何應對?

黃之鋒:就算林鄭月娥道歉也毫無用處,因為在她支持警方對示威者開槍時,已經造成傷害。現在她應該辭職下台,承擔政治責任,撤回任何對活動人士和組織者的起訴,這就是我們的要求。

德國之聲:您在獄中錯過了兩次香港規模最大的游行示威,有否感到遺憾?您現在會馬上重投運動嗎?

黃之鋒:錯過了兩次意義重大的游行示威,不僅僅感到遺憾。入獄服刑是我必須面對和承擔的重擔,不過我已經成功克服了這一關。在200萬人大游行后刑滿出獄,或許是一個好的時機,所以我現在馬上回到這里投入運動。

德國之聲:概括而言,您有什么話想對香港市民說?

黃之鋒:感謝熱愛家園的香港市民,展現承擔和全情投入,努力嘗試將不可能變為可能。我們距離全面勝利還有一段距離,但是我認為,我們能在主權移交22年周年(7月1日)之前達到目標和獲得勝利。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道,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德國之聲


from 也是這裡,也在這裡~ http://ktoyhk.blogspot.com/2019/06/20190617_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