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4 June 2019

六四30周年 中共当局发出赴美警告

来源:
博谈网

香港民众4日晚间参加六四30周年烛光晚会,今年的晚会主题是“人民不会忘记”、“平反六四”和“公义必胜”。(路透社)

(博谈网记者苏智敏报道)六四天安门大屠杀满30周年,全球多处掀起纪念潮,唯有事发地中国,在中共当局有意使人遗忘下,中国官媒们只字不提,却在官网首页刊出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国外交部、文化和旅游部则在6月4日当天发出赴美警告,显然有意藉炒作反美情绪,转移焦点。

1989年改变一切

美国驻华大使馆6月4日在推特发文,称中共当年武力驱逐民主示威,至今对当时死亡、受伤和被捕人数都没有官方说明。推文并附上美国国务院国际资讯局网站制作的纪念六四影片〈天安门广场大屠杀后30年〉英文版,影片开宗明义提醒“这支影片在中国会遭到禁播”。

六四参与者李恒青在影片中表示,80年代很开放,许多人关心国家及未来,“但是在1989年,一切都改变了,他们(中共)用坦克、机枪杀人民、杀学生”。影片并质疑,中国未来还会有自由吗?还是有大规模关押和“再教育营”?还是宗教信仰受压制?还是酷刑?

影片最后引述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此前发布的六四30周年声明:“我们向30年前在天安门广场勇敢地挺身而出争取自身权利的中国人民的英雄们致敬。他们大无畏的榜样一直激励着后代在世界各地发出要求自由和民主的呼声。”

美国驻华大使馆并未把上述文章与影片,也发表到微博,但有网民留言呼吁使馆也在微博推出,让中国人民知道真相。

“垃圾分类”成头版新闻

今年正逢六四天安门大屠杀30周年,国际社会谴责中共当年暴行的措辞较往年严厉,且声量明显增加。但中共当局与官媒选择避谈六四、转移焦点,继续让人们“遗忘”。

数间中国媒体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环球网、《解放军报》、中新网、央视网等,均在官网首页、头版刊出习近平指示垃圾分类的新闻,如〈习近平:为改善生活环境做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从民生小事感受习近平的为民初心〉等。

除了将“垃圾分类”作为重点头版新闻,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还报道“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标识”。在国务院发布的庆祝中共建政70周年活动标识中,天安门被列为设计核心元素。

连发赴美警告

另外,继中国教育部在3日以“美国对中国政治打压”为由,发布赴美留学预警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6日4月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称“因近期美国枪击、抢劫、盗窃案件频发,文化和旅游部提醒中国游客充分评估赴美旅游风险”。

中国外交部和中国驻美国使领馆也在4日这一天,称“美国执法机构多次采取出入境盘查、上门约谈等多种方式骚扰赴美的中国公民”,要赴美中国公民和在美中资机构提高安全意识。

央视在4日报道外交部、文化和旅游部发布赴美警告,其他中国媒体纷纷转发这些报导。

不仅要全国“遗忘”六四,还要转移焦点,像过去宣传仇日一样,这次对象换成美国。但有网友指出:如果美国不好,为什么许多中共官员将家属和财产安置在美国?

中共当年对手无寸鐡的学生用枪扫射、用坦克辗过,现在则囚禁了两位无辜的加拿大公民,以示对加拿大配合美国抓捕华为高管孟晚舟的报复。但中共在6月4日高调宣布赴美风险时,却刻意让人们无视六四镇压,随意屠杀国民却不承担责任的政权才是危险的。

物质胜于民主

前BBC、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驻中记者林慕莲(Louisa Lim)在所著《失忆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mnesia)一书中提到,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知道这场大屠杀,在知道的人中,有些人认为那是令人遗憾、令人尴尬的异常情况

林慕莲提到,镇压的恐惧让一些经历者选择遗忘,更年轻一些的中国人,则听信中共宣传,把六四视为中国今日经济成长的必经过程,武力镇压当作是“必要”的选择。

1989年从4月到6月,对民主自由怀抱希望的年轻人走上了北京街头,他们很多人倒在血泊中,永远失去生命。30年后,对优衣库(Uniqlo)联名款抱有必买决心的年轻人,在6月3日于中国多个城市实体店上演为了抢衣服而从门缝爬出的“丧尸片”。

为悼念在六四屠杀中死去的人们,从香港、台湾到全球多处,在近期发起一场场活动以示纪念,但在大陆的中国民众却上演了一场为抢衣服大打出手的“丧尸片”。这一比较显得讽刺意味十足,也显示中共当局的“遗忘术”成功。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1906/%E5%85%AD%E5%9B%9B30%E5%91%A8%E5%B9%B4%7C%E4%B8%AD%E5%85%B1%E5%BD%93%E5%B1%80%E5%8F%91%E5%87%BA%E8%B5%B4%E7%BE%8E%E8%AD%A6%E5%91%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