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aturday, 29 December 2018

中美關係:「聳人聽聞」的新冷戰之說和越加政治化的中美關係

2018年 12月 29日
在2018年的中美關係的跌宕起伏中, 「新冷戰」這一關鍵詞縈繞。中國與美國在2018年陷入新冷戰了嗎?BBC中文採訪專家學者,帶你回顧2018年中美關係大事。

「我建議我們忘記『冷戰』這個詞,專注中美關係吧。」華盛頓智庫威爾遜中心基辛格中美研究所主任戴博(Robert Daly)在該中心的中美關係年終回顧研討會中表示,冷戰一詞是搶眼的頭條標題,但無助於解釋如今的中美關係,沒有涵蓋兩國關係的複雜性和高速演化的特點。

「使用冷戰一詞(來形容中美關係),是完全不恰當的。」 美國前駐華大使芮效儉(Stapleton Roy)認為,即使中美有尖銳的矛盾,也無法與美蘇冷戰相提並論。

「用來形容兩國關係的詞語真切影響處理兩國關係的手法,談論中美冷戰模糊了許多雙方應當合作的領域。」 芮效儉在1991年至1995年克林頓當政期間擔任駐華大使,曾在冷戰時期參與過美蘇談判。

雖不認同中美冷戰的說法,芮效儉指出,當今中美關係與美蘇冷戰相似之處在於,雙方都有強大的實力,戰爭將帶來雙方都無法承受的代價。中國如今的經濟體量與美國相當,軍事實力在高速現代化,美蘇「相互保證毀滅」的軍事平衡也適用於中美關係。「相互保證毀滅」的軍事理論假設雙方都有足以毀滅另一方的武力,一旦一方發動攻擊,衝突將升級至毀滅雙方的境地,無人能夠全身而退。

戴博則指出,今日的中美關係不同往時的美蘇,兩國並不存在美蘇當年的冰冷疏離,各層面都有緊密的交流。中美關係以戰略競爭為主軸的態勢近年來難有改變,但單以冷戰來形容中美關係過於危言聳聽,忽視了中美各層面的交融。

兩國經濟被國際供應鏈緊緊綁在一起,雙邊貿易量超過6350億美元。在人文交往方面,目前約有36萬名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大學學習,佔在美國際學生的三分之一。

民意調查機構蓋洛普在2018年3月的研究發現,美國人對中國的好感度升至30年來的最高點,53%的美國人對中國有好感;比起中老年人,18到34歲的年輕人對中國的印象更好。

2018年中美關係大事記 (上半年)

1月:美國眾議院通過《台灣旅行法》草案,其後經參議院無異議通過、總統特朗普簽字,正式生效。《台灣旅行法》為美台官員互訪解禁,但觸碰被認為是中美關係基礎的"一個中國"政策的敏感禁區。
2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建議,從憲法中刪除中國主席和副主席「連任不得超過兩屆」的說法,修憲草案其後在全國人大高票通過。事件震撼華府的對華政策界,懷疑美國長期以來對中國的交往(engagement)政策遭遇滑鐵盧、應轉向圍堵(containment)的聲音愈來愈高。
3月:特朗普簽署總統備忘錄,計劃對總值600億美元的中國產品施加關稅,以懲罰中國盜竊美國技術與知識產權。

4月:美國商務部宣佈禁止美國企業向中國電信設備製造商中興通訊銷售零件,事因中興違反伊朗制裁規定,且未執行與美方達成的和解協議。在中美政府高層斡旋下,禁令在7月解除,但中美科技脫鉤的趨勢已愈發明顯。
5月:中國副總理劉鶴與美國財政部部長姆努欽展開中美經貿磋商,中方宣佈兩國達成停止互相加徵關稅的共識。然而,白宮在會談10日後公布新一輪徵稅產品名單。外界普遍認為中美談判互信因此受損。

6月:中美宣佈將向對方價值500億美元商品加徵25%關稅,用以牙還牙的舉動宣示中美貿易摩擦惡化。朝鮮領導人金正恩與特朗普在新加坡會面,美朝關係升溫,中國對此表示歡迎。

對華政策焦點:軍事轉向經貿

2017年美國主要就南海問題敲打中國,2018年美國對華政策的焦點向經貿轉移。
華盛頓智庫史汀生中心中國項目主任孫韻接受BBC中文採訪時指出,特朗普政府對華政策的特點是在任何一個時段專注抓一個重點問題。在2017年,特朗普政府的焦點放在如何讓中國在朝鮮問題上與美國攜手合作,減低朝鮮對美的核威脅。
「去年特朗普曾說,如果中國在朝鮮問題上合作,中國在貿易上能得到的協議會好很多,但如今他也不這麼提了。」 孫韻說,在美朝關係回暖之後,特朗普政府焦點轉向對華貿易議程。

美國榮鼎集團的中國宏觀經濟分析師朱鳴岐對BBC中文表示,2018年中美關係的跌宕在特朗普剛上台的2017年已埋下伏線。
特朗普上台前後,中方對特朗普有存在錯誤認識,認為他是不講道義、只講利益交換的商人,正投中國所好。「但這個看法忽略了在美國政治中,總統雖重要,整個政治機器本身的強大動力。」
在以往,有主見與領導力的總統能夠綜合官僚系統的意見,作出權衡的政治決斷,把中美關係維持在穩定、可預見的軌道上。然而,並非政客出身、對官僚系統掌控能力欠缺的特朗普,在諸多問題上任由核心幕僚發揮。他本身也喜歡器重立場鷹派、作風強硬的幕僚,來裝點自己的強人形像,鷹派人物因而獲得了難得的發聲出口。
「國家安全變成壓倒一切的因素,強調中美經濟互惠利益、社會交往的學者聲音被壓下去了。」 朱鳴岐說。
他預期,中美經貿的核心矛盾在2019年仍將持續。中國在2019年會推出某些市場改革措施,但能讓美國滿意的可能性較小,因貿易戰已有政治化的趨勢,美國會盡量要求更高的價碼。
2018年中美關係大事記 (下半年)
7月:中美貿易戰正式開打,美國對340億美元中國產品的25%關稅開始實行,中國向美國商品徵稅反制,其中包括美國對華出口的主要商品大豆。美國公布進一步對華加徵關稅清單,擬對約2000億美元中國產品加徵10%的關稅。
8月:特朗普在一場白宮宴會上說,有一個國家"每一個來這裏的學生都是間諜"。當中他未有明確指出是哪個國家,但被普遍認為他意指中國。其後媒體披露,白宮鷹派幕僚曾建議特朗普停止向中國公民發放學生簽證,消息引發中國留學生淪為中美貿易戰犧牲品的憂慮。另一方面,美國對中國通過孔子學院、中國學聯等組織在美國校園增強影響力的行為加倍警惕,北佛羅里達大學宣佈關閉孔子學院。
9月:美國司法部要求中國官媒新華社與隸屬中央電視台的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登記為外國代理人,與自由媒體作出區分,顯示美國開始限制中國官媒的海外宣傳。白宮宣佈正式對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10%關稅,貿易戰再度升級。
10月:美國副總統彭斯發表尖銳抨擊中國多項政策的講話,包括指控中國企圖干預美國選舉,其講話的議題覆蓋面之廣、批評之尖銳,史無前例。中美即將陷入 "新冷戰"的疑慮喧囂塵上。

11月:美國中期選舉落幕,久未會面的中美政府高層在華盛頓重啟中美外交與安全對話,兩國關係現回暖跡象。
12月: 特朗普與習近平借G20峰會契機舉行會談,達成90天貿易休戰的協議。充滿戲劇性的是,同日中國科技巨頭華為的高管孟晚舟因涉違反美國對伊朗制裁,在溫哥華被捕,為貿易談判增添變數。

2018年深遠影響中美關係進程的關鍵事件

朱鳴岐認為,孟晚舟事件有標誌意義,美國沒有遵循一般的外交渠道施加壓力的常規做法,而是採用了逮捕商界高管的非常規做法。事後特朗普回應稱,如果能為貿易談判達成更有利美方的協議,他願意干預孟晚舟事件。他的這一表態向中國發出了一個信號,就是特朗普政府會不擇手段地謀求對美方更有利的貿易談判結果。
孫韻指出,從美國的視角來看, 2018年的修憲對中美關係來說至關重要:這是中國徹底宣佈不會接受西方的民主思想、宣告美國長期以來的交往(engagement)政策失敗的時刻。總的來說,2018年裏中美一系列的爭端事件是不可分割的,特朗普政府的對華政策不僅僅代表共和黨或對華鷹派的看法,背後有更廣泛的政治與民意支持。
孫韻認為,美國多年以來對中國積累的不滿情緒,在2018年集中爆發。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美方學會了「不再相信北京的話」,而是重點觀察北京的行動。兩國目前都表現出在貿易談判中達成成果的意願,新一年的中美關係或許不會如2018年般顛簸,但由於特朗普的執政風格難以捉摸,為兩國關係的前景增添許多變數。
「我們曾經相信中美關係『上有頂、下有底』,現在看來『上有頂』是一定的,『下有底』是不一定的。」孫韻說。



from BBC中文網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6705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