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27 November 2018

香港美國漸行漸遠 港官龜縮欠國際視野|李禾德

林鄭在亞太經合會議(APEC)上,連美國代表都見唔到,遑論向美方抗議有關香港「失實」的報告。

她返港後還主動說,今年已去過10個國家訪問。言詞間暗示自己的外交手腕好掂,但美國作為香港第二大出口市場,貿易年總額達五千幾億港元,上任近一年半的這位特首卻還未到訪,是怕被指勾結外國勢力?還是約不到政要會面?抑或是怕功高蓋主?

很奇怪,近幾年,香港高官,來美訪問次數少得多。即使來了,見的美國官員都是較低層次,除了董建華任內曾與小布殊會面,曾蔭權見副總統外,梁振英更是連華盛頓都唔敢嚟。

林鄭任政務司司長時,2016年曾到訪華盛頓,見到最高級別的官員,只是商務部副部長,連眾議院議長亦見不到。她在華盛頓的行程之一,是花了差不多一整天參觀博物館和美術館,不知者以為她來華盛頓是旅遊,突顯林鄭在國際上的人脈網絡非常單薄。她忽略了建立關係的重要性。

再看看已經卸任的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無做高官咁耐,到美國仍然有睇頭,2014年到訪時分別與副總統拜登及副國務卿會面。2017年時到佐治城大學演講。大學很多教授都是前外交官,學生將來很多會成為外交官,克林頓便是畢業於佐治城大學,到大學演講具有一定的重要性。陳方安生2018年更獲邀出席特朗普的就職典禮。

陳太與李柱銘是來美國表達香港人意見最多的政治人物,可惜他們沒有積極培養接班人,近年民主派來美交流意見的政黨人物或議員不多,與美國的官政界已似乎已斷了層。

即使如黃之鋒、羅冠聰等年青佔中領袖人物,在佔中期間及結束初期,亦好像受了「勾結外國勢力」的魔咒,對與美國官員或議員會面很有戒心,甚至拒絕。2014年11月下旬,仍是佔中期間,美國國會召開聽證會談香港問題,無一佔中領袖出席,當日主打只有前港督彭定康以視頻作證。

隨後他們認識到香港的前途,國際的支持是非常重要,開始與美國政客打關係,2016年訪美時已向美國議員提出調整《美國香港政策法》,並要求國會重新推動《香港民主人權法》,相信埋下的種子漸發芽。其他香港民主派人士,反而欠缺這方面的意識。

至於香港建制派議員,拒絕與訪港的美國官員或國會議員會面,今年更拒絕到英國國會出席研討會,視到西方國家交流是「唱衰香港」。這些短視又文革式的思維,將香港國際地位,摧毀成只是中國一個普通的城市。

在冷戰的後期,戈爾巴喬夫未當蘇聯總書記時,亦接受強硬作風的戴卓爾夫人邀請,到英國首相府會面,明白在國際政治舞台,建立關係的重要;當上領導後不久,1987年便邀請戴卓爾到克里姆林宮走一圈,意見不同但各自表達交流。不是像現今的官員及左派人士,在走回頭路。

在國際上手腕玲瓏的香港人物,要數已故船王包玉剛,在生時游走於中英美三國,獲鄧小平接見,又可入白金漢宮見英女皇,曾三次受列根邀請出席國宴,多次出入總統辦公室,並可用自家攝制隊拍攝與列根會面的情況。當時包玉剛與列根的助手狄弗(Mike Deaver)打好關係,看準了身邊這位大紅人。

看李嘉誠,雖則富甲一方,生意遍佈全球,但中國不看重,英美加沒有政治份量,剩下的只有香港的經濟地位。

_

悠然自「德」|作者簡介

李禾德

資深政治記者,曾任職亞洲電視、香港電台、壹週刊及美國自由亞洲電台。現長居美國首府華盛頓附近的海邊小鎮,過著簡樸的鄉村生活。對新聞工作仍有團火的她,眼見中美貿易戰開炮,鋒煙四起,稿癮發作下再重拾筆杆,與壹週刊讀者隔岸相聚。







from Next https://nextplus.nextmedia.com/news/latest/20181127/64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