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27 November 2018

香港選舉:立法會補選陳凱欣獲勝,民主派的撕裂,年輕人的困局

香港立法會九龍西補選結果出爐,獲建制派支持的陳凱欣以近五成票數當選,民主派陣營無法重奪議席,在議會中的分組點票中無法重奪二分一票數否決權。

這次選舉源自2016年立法會宣誓事件,6名立法會議員因為宣誓時被指不符規定而被褫奪議員資格,人大主動釋法後,高等法院裁定6人違反《基本法》,4人即時放棄上訴,今年3月舉行的首次補選,民主派保住了3個議席,但意外失去1席。

今次再有空缺是因為原當選人劉小麗後來亦放棄上訴,她原本也申請參選,但被選舉主任認為她仍然視「港獨」為可追求選項而被取消參選資格,民主派以第二方案(B計劃)參加選舉,派出工黨副主席李卓人參選。

但李卓人除了面對建制派對手,民主陣營中亦有民協前主席馮檢基參選,而陣營中的年輕選民因為不支持傳統民主派路線而選擇投白票或不投票,寧願讓建制派獲利,也是民主派敗選的原因。

民主派失敗的原因

今次補選有超過21萬選民投票,投票率為44.4%,陳凱欣得票10.6萬,李卓人和馮檢基分別得9.3萬票及1.25萬,兩人票數加起來也不敵陳凱欣。

李卓人在選後表示,現在怪責別人沒有意義,今場選戰最大的敵人是「心淡」,認為民主派要反思落敗的原因。接連參選失敗,他表示在2020年的選舉中不會再參選。

61歲的李卓人是民主派老將,他的「支聯會」色彩濃厚,八九民運曾經把香港籌款帶到北京想支援學生,但被公安拘捕,他要簽署悔過書才獲釋。在香港政壇,他先後創立職工盟和工黨,以工人權益作主軸從政,香港主權移交前已是立法局議員,之後從1998年至2016年也是立法會議員。

李卓人的民主派對手是主力地區工作的民協前主席、65歲的馮檢基。馮檢基不滿民主陣營沒有舉行初選而以獨立名義參選,被一些人形容是「𠝹票」,即明知勝算不高,但仍然在選區內分薄其他政治理念相近的候選人票源。

但馮檢基個人對此說法十分反感,認為自己沒有「𠝹票」,不應該把選舉失敗的責任推給其他候選人,是自己不夠票就是不夠票,要尊重選民的選擇,否則是違反民主的精神。馮檢基在接受香港媒體訪問時一度激動,「連一些元老級的(民主派人士)也這樣說,shut up(收聲)!」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分析認為,民主派支持者特別是年輕選民,政治無力感大,感到意興闌珊、心淡,提不起勁投票。

他認為,李卓人勞工色彩很強,難以取得民主陣營的中產票,而其「支聯會」色彩濃厚、年紀較大,難以吸納年輕選民及傾向本土或「獨派」的支持者的選票。

香港近年民主派圈子出現「焦土派」的說法,意指一些原本支持民主理念的人,因為不滿民主陣營的策略和取態,他們之間的分歧嚴重到決定不投票或投白票,即使便宜建制派也不想傳統民主派人士當選。

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對BBC中文說,年輕人不喜歡傳統民主陣營的「大佬」、「大台」模式,他們認為這些人均不能代表他們,而這些「大佬」常以教訓口吻與後輩溝通,沒有設身處地去思考他們的困境,所以讓「焦土派」有機可乘。

他指出,傳統民主派目前只敢批評特區政府,但面對中共或西環(中聯辦)只會「投鼠忌器」,「不敢好像年輕人般去到那麼盡」,例如當日游蕙禎和梁頌恆的議員「辱華」宣誓風波,民主派沒有很多人敢出來捍衛他們的政治權利。

「最可憐就是年輕一代,民主派你不願意選他,選不下手,建制派你又大部分不支持,接下來可以怎樣?」鍾劍華說。

他建議民主派應該轉型,改變整體策略,把更多年輕人的訴求納入政治綱領,「民主派內部太久也沒突破的『老油條』應該知難而退,嘗試讓一些新人上來,現在的民主派內部有時候有論資排輩的習慣,但我覺得這個世代不可以這樣。」

他認為今次最重要的一點,是民主派無法重奪分組點票的否決權,在地區直選中,民主派只有16席,建制派有18席,他形容未來兩年建制派可以「為所欲為」。

分析認為,民主派守不住這一席,建制派在推動提案時會有更大的主導權,其中一個可能最先修改的會是《議事規則》,令民主派議員如果在議會內有示威舉動被視為「行為不當」,可能會被「停賽」或罰款,即是大大削弱民主陣營在議會內的抗爭模式。

「我覺得今次很多人看不到這件事,對整個議會陣地造成的損害有多深遠,」鍾劍華說。

陳凱欣爭議

另一方面,「政壇新星」陳凱欣則獲得建制派全面支持而當選。她接受媒體訪問時說,自己勝出與民主派内鬥無關,是市民希望社會不要只是吵吵鬧鬧、不要只有矛盾對立,希望以民生聲音行先,「大家衣食住行最緊要」。

她說無計劃加入其他政黨,也不知會否參加下次選舉,但強調會把民生聲音帶入議會。

陳凱欣此前食物及衛生局政治助理,起初參選時一直不承認自己是建制派,想塑造「政治素人」的形像,但建制派全力支持她,多名重量級人馬為她站台,她亦在建制派重地拉票,她最終也承認自己是「建制派力量」,選舉當日《大公報》等左派報紙以頭版近乎等同廣告方式為陳凱欣拉票。

分析認為,建制派的一貫鐵票,絲毫沒有受損,但事實上也沒有明顯的增長。

這是否意味著建制派有能力找年輕人繼任呢?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不認同,他說雖然陳凱欣是建制派的年輕臉孔,但建制派同樣無法開拓年輕人的票源,繼續「食老本」,靠原本的基層、長者票支持。

「建制派可以養著一班年輕人請他們做幹事,但這些幹事也是服務長者,就算是捧他們出來選,也是聯繫不到年輕人,」他說。

41歲的陳凱欣有15年電視新聞工作經驗,曾在浸會大學唸書,獲該校頒發獲得「傑出傳理人獎」,在她競選期間,出現《金融時報》亞洲新聞編輯馬凱,懷疑因為在外國記者會邀請港獨政黨香港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演講,而被拒工作簽證及被拒入境的事件。

她回應說,事件與新聞自由無關,她說宣揚「港獨」危害國家安全,被問到如果仍做記者會否採訪陳浩天,她說這樣等同宣揚港獨。

這些說法引來香港媒體界嘩然,多名媒體人撰文反駁她的說法,認為採訪有「港獨」主張的人是言論新聞自由,不等同宣揚「港獨」。她大學時的老師,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也質疑她的說法是「胡說八道」,認為事件與新聞自由有關,他認為陳凱欣做了多年記者,對新聞自由如此理解是「浪費了15年經驗」,質疑她到底為新聞自由做過甚麼。

from BBC中文網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634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