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aturday, 27 October 2018

中日關係暖化:台日關係持續審慎「冷卻」

鄭仲嵐 BBC中文駐台灣特約記者


10月底的北京,已有些許寒意,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穿著大衣乘坐中國國賓禮車來到人民大會堂。當中國國軍軍樂隊奏起日本國歌「君之代」,兩國國旗在天安門飄揚。日本《朝日新聞》周六(10月27日)的頭版描述「中日關係終於步上正常軌道了」。
中日關係的暖化在台灣引發關注。台灣外交部先前於本周四(10月25日)表示,中日高峰會「不影響既有台日關係」,並認為「有助於區域和平穩定」。一位熟悉中日台關係的民進黨高層對BBC中文記者表示,他們都有在觀察局勢變動。
台灣《中國時報》和《聯合報》擔心,中日關係的改善恐壓縮未來台日關係進展。而事實上,自從2016年台灣總統蔡英文上任以來,台日關係民間交流仍然熱絡,但官方依舊沒太多實質進展。
2017年1月,日本駐台的交流協會(同大使館層級)更名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2018年台灣的雙十節,安倍晉三的母親安倍洋子,則以「私人受邀」身份參加在東京的酒會。不過這些,對日本來說都屬於民間性質,官方仍在「冷卻」。
外界觀察,日本將在2020年舉辦奧運,2019年又預計邀請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日本,甚至可以跟即將退位的天皇再見個面。在此時此刻,不會在外交及其他問題上與中國再有摩擦。因此,日本方面優先改善中日關係,將台日關係「冷處理」似乎可以預見。

先穩定友誼,避談敏感問題

在正式會見上,中日雙方並未提到太多敏感問題。台灣淡江大學日本政經研究所所長蔡錫勳對BBC中文記者表示,基本上從頭到尾,兩國在會談中都沒有提及台灣、南海、釣魚島或其他歷史問題,這些都不是這次兩國會談的核心,「顯然兩邊都想先穩定彼此的友誼」。
蔡錫勳稱:兩國強調「從競爭變成協調、兩國共同投資第三國等」,顯然兩邊都想要找尋新的經濟開發合作。中美在貿易戰之餘,中方需要新的盟友,因此願意跟日本在經濟面上加大合作,暫且擱置兩國爭議。
而台灣政府則需要關注日本將來是否將會走美國的「印太戰略」還是中國的「一帶一路」。
台灣輔仁大學日文系教授兼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對BBC中文說,安倍晉三出發來中國訪問前,還是重申了既有立場「尊重1972年的中日聯合聲明」,兩國一定程度上要先重述外交理念,「因為他們也只能這樣做」。
他認為自從70年代後,台灣政府或多或少都會有些與日本友好甚至近官方性質的互動,「但每到中日關係暖化的重要時刻,72年體制都會被拿出來『拴緊』,民進黨看似與日本關係有維持住,但往後中日發展是值得觀察的」。
他建議,中日關係暖化,「民進黨如果回到九二共識,這個根本問題先解決,在台日關係中才有路可以走,如果中日關係持續升溫,那(台日關係)就不太好」。

「核食」開放或成焦點

自2011年3月福島核災後,中國停止進口來自日本宮城、福島和茨城等10個都縣出產的食品與飼料,並且要求來自日本其他地區的食品皆須附上產地證明。而台灣的限制要寬鬆一些,僅限制或停止從10縣市進口。
而在這次的中日高峰會中,兩國並沒有就是否開放核災地區食品進一步討論,中國總理李克強跟安倍晉三見面時表示將「基於科學評估」來審慎討論。蔡錫勳表示 ∶ 「松了口氣」:一旦中國大陸有條件解禁核災地區食品,相對對台灣政府會造成更大壓力。
但台灣輔仁大學日文系教授兼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強調,核災食品開放只是中日關係間的其中一個面向,兩國有正式外交「往後他們還有很多國際場合可以討論」。不像核災食品問題在台灣,被政府與在野黨升高為「最優先選項」,讓這個問題幾乎等同台日關係的當前問題。
何思慎指出,核災食品開放確實影響到目前的台日關係,也是這兩年台日關係僵化的重要因素。
一位不願具名的民進黨高層人士對BBC中文記者形容,台日關係好似「表面上會斗嘴,但私下就是真正朋友,價值觀是一樣的」。而中日關係比較像是「表面上朋友,但台面下暗潮洶湧」,類似大企業互相合作卻又競爭。
不過台日這樣的「私下的朋友關係」,未來是否會在中日關係尋找新的經濟合作下被「犧牲」。在中日「從競爭走向協調」與「互不構成威脅」新關係下,台灣政府也只能且戰且走。




from BBC中文網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60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