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25 September 2018

留下還是搬離:貿易戰下在華外企面臨抉擇

中美的貿易糾紛日前再次升溫,中國更取消副總理劉鶴下星期與美方談判的計劃。貿易戰持續,許多在華的外資公司據報計劃把部份業務撤出中國,避免成為這場糾紛的磨心。

路透社引述數名分別來自韓國公司海力士(SK Hynix)及日本公司三菱電機、東芝機械和小松製作所(Komatsu)的代表指,它們已經開始著手把公司部份製造業務遷離中國。

其中,三菱電機向BBC中文證實,中美7月互相加徵關稅時,公司已經開始把部份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從中國大連的工廠,轉到日本名古屋生產。三菱電機的發言人補充說,旗下工廠的生產能力沒有因為搬遷計劃受影響。

專家向BBC中文指出,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經營成本不斷上漲,受這場中美貿易糾紛再加上「中國製造2025」計劃影響,將加速外資企業將部份業務撤離中國的趨勢。

「關稅影響嚴重」

海力士、東芝和小松尚未回復BBC中文的查詢,但凱源資本董事總經理陸修泉(Brock Silvers)向BBC中文指出,他認為路透社的報道「極度可信」,這些公司不會「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公布搬遷生產線的決定」,惹惱中國政府。

海力士7月27日發佈的一份聲明稱,將投資約3.5萬億韓圓(即約31億美元)在位於利川(Icheon)興建一座半導體生產工場,預計2020年10月完成。海力士指,投資興建這家工場是為了應付市場「對晶片日漸增加的需求」。

路透社的報道引述海力士的消息人士指,公司部份在中國廠房製造的DRAM晶片會出口到美國,它將把這部份生產工序搬回韓國。但消息人士補充說,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腦及智能手機生產國之一,對DRAM晶片的需求仍然強大,因此海力士大部份生產工序將不受影響。

另外,報道引述東芝的消息人士指,中美貿易戰連帶的關稅對公司「影響十分嚴重」,因此公司預計會在10月把部份出口到美國的產品轉移到日本或泰國的工廠製造。

路透社又指出,台灣企業仁寶電子工業(Compal)和韓國電子公司LG分別都開始草擬應急計劃,為中美貿易戰持續或擴大作凖備。

z

「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中國工人平均工資近年不斷上漲,外資公司把業務搬到越南、斯里蘭卡等東南亞國家已經不是新鮮事。總部在倫敦的全球零售市場分析研究公司Euromonitor去年一份報告顯示,中國工人的每小時平均工資約3.6美元,比2011年上升約64%,是印度的五倍。

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世界貿易組織及區域經濟整合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認為,中美貿易戰會加速外資工廠把業務搬離中國的決定。他接受BBC中文採訪時指出,貿易戰中直接受害的都是中國製造的產品。如果一家公司的業務主要是以出口到美國為主,這個額外關稅會讓「它的成本進一步增加」。

另外,中國政府早前提出「中國製造2025」計劃,提升中國國內製造業科技水平,淘汰落後產能。凱源資本董事總經理陸修泉形容,以現時中美貿易糾紛的情況來說,受「中國製造2025」計劃影響的公司將「十分有動機」把生產業務遷離中國。

他指出,如果中國成功把國內製造業升級轉型,影響也許還不大,「但如果中國未能完全成功實現中國製造2025計劃,北京政府也許會發現自己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但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英國校區主任劉芍佳教授認為,這個趨勢只會影響部份公司,對其中一些如製造集成芯片的公司等沒有影響。他接受BBC中文採訪時指出,一些公司可能會趁這場貿易戰「乘火打劫」,喊著要離開中國,從中國政府擠出一些優惠待遇,形容這「不失一種商業討價還價策略」。

「所以,走是假,要更多優惠利益是真。」





from BBC中文網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business-45637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