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5 August 2018

中国真实的GDP总量,比数据缩水近了一半!

中央最新会议释放出一个信号,那就是很纠结:内外交困之下,到底是去杠杆(去债务),还是要保增长(GDP)?

不过,如果试着拨开中国GDP的迷雾,或许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现象:真实数字可能大缩水,甚至只有官方公布数据的一半。

这是真的吗?

到底,是谁偷走了中国的GDP?

中国经济很矛盾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官方发布的经济数据多年来一直被各界质疑。真实的GDP总量,多年来已成为诸多国际机构和经济学家们热议及争论的焦点。

按照官方数据,2017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达到82.7万亿元人民币(13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19万亿美元);且早在2010年中国就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2014年甚至称,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应当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高速膨胀的GDP

从1993年中国正式将GDP作为核心经济指标算起,根据GDP增长率数据计算,过去25年来(1993-2017),中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6%,名义GDP年均增长更高达13.4%。

需要说明的是,GDP增长率,是剔除了物价变动后的增长;名义GDP增长率,则是直接用GDP总量计算的、未剔除物价变动的增长率。而GDP总量,是未剔除物价因素的名义数值,所以说真实的情况可能只有数据的一半。

在国内,政俯和国企靠大举借债来投资发展经济;近年来中国力推去杠杆,就是为了缓解这种债务经济所积累的巨大风险。杨伟民今年更直接警告说:必须坚持去杠杆,不能再走债务支撑高速度老路。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大力发展动出口来拉动经济;特朗普发起的中美贸易战,已经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了下滑的压力。

中国经济发展一直靠债务和出口驱动,无论是中国或是各国经济学家们,对这一点并无异议。

主要的异议是,中国通过高负债和出口发展起来的GDP,到底是"蛋糕"还是"泡沫"?

这些问题,如果我们能将GDP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或许会更容易理解。

中国GDP缩影

所谓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区域内的经济活动中所生产出之全部最终成果(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其实是一种流量的概念,说白了,反映的是一国在居民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上的变化。

中国的GDP数据为何一直不被人信任?

最近7月25日,河南省亿元大桥倒塌,就是一个例子。

耗资逾亿元人民币的河南郑州市贾鲁河大桥,今年3月下旬建成,通车四个月,桥面严重破损,全桥需重新翻修;当地政俯已迅速回应称大桥"整体结构安全"。

这座郑州大桥,从2015年动工,到今年建成,在中国经济数据中,已经为GDP数据的累计贡献了超过一亿元的工业产值。通车仅四个月、就不得不重新翻修,又会在今年和以后很多年,为中国GDP额外增加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元的产值。

然而,在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上,这座大桥的价值很可能是零,因为它不安全!尤其是该桥被政俯肯定"整体结构安全"后,肯定会带病作业,或给未来通行车辆带来致命的安全风险。

如果是在一个正常的国家,这座大桥的价值可能不会被计入GDP。

因为大桥投资方,无论是私人企业或是当地政俯,在桥梁出了重大安全问题(或征兆)时,可能会拆毁大桥,并注销这笔投资、记作损失;也就是说,建设大桥时对GDP的增加值,最终会作为损失注销,从GDP中去掉。

但这是中国,这座大桥,作为当地政俯的一个转包项目,一亿多元的投资其实是当地政俯的一笔隐性地方债务,政俯不会注销它。

不但不能注销,地方政俯还指望通过大桥来收过路费,偿还这个项目的投资款。

在实际核算中,就算未来大桥损毁掉,已经产生的工业增加值也不会作为坏帐注销,因为政俯通常是将这种坏掉的隐形负债,转为当地融资平台国企的股本("债转股"),一劳永逸地转换为中国国有资产的增加值。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GDP数据的案例。

事实上,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卡耐基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据此认为,中国的GDP严重失真,因为如果认为中国存在大量浪费性投资,就得承认政俯公布的GDP增长数据由于未能承认相关坏帐的存在,夸大了实际的财富增长。

大概有多少坏帐损失应该被记为支出,但在中国却被算作资产呢?佩蒂斯初略估算,这个数值应该相当于中国GDP的20-30%。

破解真实GDP

那么,中国真实的GDP到底是多少?如何来确定?

要获得这个答案,并非易事。

1993年中国正式取消国民收入核算,GDP成为中国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

中国GDP核算方法是用生产法来计算。

中国GDP=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增加值(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等,俗称工业)+第三产业增加值(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其它不属于第一第二产业的行业,俗称服务业)

操作上,是由中国各级政俯收集、汇总本地三类产业数据,然后上报上级政俯。

那么,关于中国GDP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谁可被信任?

2018年1月,内蒙古政俯承认GDP造假,核减2016年工业增加值40%。

天津市紧随其后,承认滨海新区2016年GDP造假,水分高达三分之一,将过万亿的GDP调整为6,654亿。

2017年1月,辽宁省承认2016年GDP虚报23%。

事实上,李总理以前也不相信数据,因此在任职辽宁期间,开发出一套新的衡量指标,用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贷款发放量来衡量。该指标后被花旗银行等国际机构认可为"克强指数",并一度被认为比官方GDP更能反映中国经济现况。

虽然后来否定了他的"克强指数",但这无助于外界对于中国数据不信任的印象。

真实增长率是多少

中国的经济数据不足为信,于是各国金融机构和经济学家们,从GDP的经济内涵入手,纷纷尝试推算中国GDP真实的增长率。

例如美国现任商务部长罗斯(Wilbur Ross),2016年时曾经基于道路运输量、钢铁水泥和能源电力的消耗以及出口等一系列指标,来分析中国GDP的真实增长率。罗斯认为应当是4%,而非中国公布的、几乎恒定不变的6.8%或6.9%。

曾准确预测美国2008年房地产泡沫破灭的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席林(Gary Shilling),2016年也曾分析过中国GDP的真实增长率,他认为应当是3.5%,而非官方的7%左右。

卡耐基研究员佩蒂斯教授2017年底认为,如果中国坏帐被恰如其分地注销,中国GDP年增长率将低于3%。

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研究员史剑道(Derek Scissors)2016年的分析是,通过中国公布的消费占GDP比重等其它数据,侧面推导GDP的真实增长率,应当低于4%。

不过,史剑道博士说,这些推导计算其实都是笑话,因为所依据的中国公布的经济数据本身都是互相矛盾的,例如中国公布的铁路运货量下降了15.6%,但工业产值却增长了6.1%。"难道他们的产品被生产出来,就是为了堆在工厂,哪儿都不去吗?"

坏帐有多少

在中国恶性循环的负债经济模式下,要估算真实的GDP,就无法回避庞大债务中的坏帐问题。

坏帐是指无法收回或收回可能性很小的钱款。由于中国银行业受严密控制,与中国国企存在不透明的关联性,因此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潜在坏帐)数据同样不被外界相信。

2018年1月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因为掩盖不良贷款被罚款4.62亿元的消息,令外界对于坏帐更为担忧。

如果说中国各级政俯和国企,因为低效、浪费性投资而向GDP掺入的"水分",最终会通过企业亏损流向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坏帐)中。那么,只有确定银行业真实的坏帐比例,挤出这些水分,中国GDP数据可能才会更加真实。

2017年8月,在中国和国际都颇具影响力的中国金融分析师朱夏莲(Charlene Chu)曾估计,2017年底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坏帐总额将达到51万亿元人民币,这个估算数字意味着坏帐比例为34%!

朱夏莲女士也是一位有影响力的分析师,她因为预警中国信贷大潮可能会引发风险出名。很多人认为,央行2011年公布"社会融资总额"指标并纳入表外信贷,主要就是基于她的研究结论。

当然,还有其他许多机构的数据。

2016年,法国兴业银行对中国所有上市公司金融数据分析后得出,整个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在15%甚至更高的水平。

中信里昂证券曾估计,2015年中国的不良贷款率为15%至19%之间。

去年年底,财经领导小组副主任杨伟民还警告,靠负债做大国企容易带来宏观上的金融风险。这意思是,中国国有企业一直靠贷款来维系生存或发展,最终会把银行业拖垮的。

从中国公布的过去10年国有企业的经营数据(见下表),可以发现,过去10年里,国企负债增长了近4倍,明显撑起来总资产(增加3倍多),但没撑起来收入(增加不到2倍)和利润(增加了不到8成)。

众所周知中国国企负债主要是银行贷款。截至今年4月末国有企业负债总额108万亿元,同比增长9.2%,这意味着中国国企的债务风险、以及相对应的银行业坏帐风险,在继续积累中。

真实GDP缩水一半?

综合以上各国金融智囊们的智慧结晶后,我们或许可以试着粗略估算下,中国GDP的真实数值。

就以2017年的中国GDP为例,官方的数据是82.7万亿元人民币(13万亿美元)。

我们可以用简单的剔除坏帐的方式来估算。

因为在中国经济中,企业的亏损大部分最终还是体现在银行业的贷款上,可以用银行业的贷款坏帐来大致推算GDP中的水分。

截至2017年底,中国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为129万亿元。

金融学者对于中国银行业坏帐率的估算,从15%到34%不等,假定中国银行业的坏帐率近年来没有大的改变,用最保守的15%来推算。

2017年中国银行业约有19.35万亿元(129✕15%)坏帐。以其抵销当年GDP官方数值,可以估算挤出水分的GDP约为63.4万亿元人民币,缩水23%。

如果用最大34%来计算,2017年真实的GDP将比官方数值缩水53%,约为39万亿元。

因此,按照抵销坏帐方式推算2017年真实的GDP,可能约为官方数据(82万亿元人民币)的47%-77%之间。

真是触目惊心,让人震惊!

通过年均增长率,推算真实GDP

如果从经济其它方面来衡量真实的GDP,那么我们可以试着通过估算出的GDP真实的年均增长率,进而从更长期和更广泛的角度,来探索中国GDP的真相。

还是以2017年为例。

假定近年来经济学家们对于中国GDP真实增长率的估算机制,也适用于推导过去25年中的年均增长率。那么,可以此推算出25年来更真实的总增长倍数,再与中国数据进行对比,最后可能大致推导出更真实的GDP。

用中国发布的GDP增长率计算出的,GDP年均增长率为9.6%。由此计算出,25年来总增长倍数为9.89倍(基于中国数据)。

那么,经济学家们对于2015、2016两年中国GDP增长率的估算(3%~4%),与官方数值(6.7%~6.9%)对比,可以倒推出中国GDP增长率可能被拔高了2.7%~3.9%。

再由此在官方数据计算出的年均增长率(9.6%)基础上,挤出这些水分,可以推导出过去25年中,中国GDP更为真实的年均增长率,可能介于5.7%~6.9%之间。

如果用最小的5.7%增长率来推算,25年来总增长倍数应为4倍。与官方9.89倍相比,可以推算出,2017年真实的GDP可能只有约官方数据(82万亿元人民币)的40%。

如果用最大的6.9%增长率来推算,25年来总增长倍数应为5.3倍。与官方9.89倍相比,可以推算出,2017年真实的GDP可能只有约官方数据的54%。

运用年均增长率估算出2017年的中国GDP,缩水更大,大约不到官方数据的一半!

这种更为宏观和长期的分析,估算结果可能会更加粗略,但却能通过与官方数据的巨大反差,揭示出中国GDP数据中不为人所注意的一个漏洞:

30多年来,中国制定的GDP的增长率,对如今的GDP总量造成了多么大的影响!

真相总是这么残酷!

真实的GDP数据,真实GDP总量,可能比数据缩水了近一半!


——深度阅读号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18/08/gd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