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21 August 2018

【立場新聞】林勉一:《時代》雜誌以這兩回事形容陳浩天



香港外國記者會(FCC)邀請陳浩天演講,港獨之父梁振英連日上綱上線發炮,又黑社會又納粹黨什麼的,加上霞姨召集大批大媽示威,令外媒對陳有了興趣。

《時代》雜誌一篇訪問陳浩天的報道,內容不甚正面,雖知道擁護陳的朋友們都比較容易不開心,這篇訪問相信會令他們很不愉快。

整篇報道大致上是講訪問陳浩天的過程中,記者問他獨立的計劃和路線圖,陳一概說不出,而問他有沒有一些學者或學說啟發他,他也說不出。原文大家可按連結細閱。即使你是陳浩天支持者,就當那是一個質疑的觀點機看看吧,質疑者的說法,有時可以當作鏡子。

訪問用了兩樣東西來比喻陳浩天和他的政治行動。

1. 1979 年電影《Being There》(富貴迫人來)

報道說陳浩天說不出具體的政治運動計劃,也說不出對他有啟發性的政治理論或書藉。他只是一個自稱領導一個黨的個人,而這個黨有多少人是一個謎。因此,報道說陳浩天是電影《Being There》的真人版。(Chan, in short, is a strange individual to be leading a pro-independence party. His existence is a real-life Being There.)

《Being There》的故事講一個沒有學識的園丁,一生沒離開過大宅,他對世界的認識只是來自電視。大宅主人死後,他流落街頭,卻因緣際會被一個富翁誤以為是一個有來頭的智者,他沒頭沒腦說出的東西,總被解讀為至理明言,後來富翁介紹他給美國總統,總統甚至把他當成接班人,而因為他一生足不出戶,特工找不到他的任何紀錄。故事裡面有人發現到他其實是個目不識丁的人,但社會則把他當成智者。

用《Being There》來形容一個政治活躍者,顯然是貶義。《Being There》雖是喜劇,但它其實是對當時美國社會的尖銳諷刺。陳浩天的政治主張,連他自己也講不出如何實踐,也許他像電影裡面的園丁那樣是沒有不良意圖的,但一些人把他捧成英雄,對他有懷疑也像傷害他們心靈似的,而像梁振英這種人,則把他吹噓(或老屈)成香港胡志明或阿拉法特。

2. Children’s Crusade(兒童十字軍)

報道更不客氣的,是說陳的追求可能只是「兒童十字軍」(Chan’s quest may be a Children’s Crusade…)。兒童十字軍出現於第四和第五次十字軍之間的 1212 年,其細節有很多不同版本,比較常見的版本是大批青少年(也有說是農民及無業者)被人號召以十字軍名義前往聖地耶路撒冷,這場遠征策略和計劃欠奉,途上他們很多人被當成奴隸賣掉,有的則遇上海難,最終沒有人真的到達耶路撒冷。究竟他們是被人騙了還是發起者是真心的,現在已難考據。

理論上兒童十字軍可以勉強視為一場宗教性質民間運動,不過事件的不同版本,分別只是騙局、鬧劇,或者悲劇。

✽ ✽ ✽

雖然報道對陳浩天一點也不客氣,不過它還是提到大家常常講的事實 — 香港人尤其是年輕人的「中國人」認同屢創新低。

不想自稱中國人和是否支持港獨,兩者不是必然相等的。陳浩天本來只是一個人自稱一個黨,偶然發一下聲明、出席一下講座,沒人當他是一回事。他這個《Being There》園丁,被梁振英及其文痞團夥吹噓成十字軍東征,整件事只是一場製造稻草人的維穩騷。

陳浩天的運動如果是兒童十字軍,那麼他是騙人還是真心的?這個問題,每個人心裡都有個預設的答案,我不在這裡扮柯南分析。

如果有支持陳的朋友看完覺得我引用這報道是傷害了感情的話,我只奉勸一句,如果不想被當作兒童十字軍的話,拿出多點實際東西說服大家吧。



作者 Medium



原文連結

from 港文集 http://hktext.blogspot.com/2018/08/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