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hursday, 5 July 2018

理想的年代

為香港電台節目《文化樹下—我們的廣播人》錄旁白,錄音室內,第一次看到有關前廣播處處長張敏儀一集的題目,平實的五個字〈理想的年代〉。



這五字,深深觸動我,想起很多。

是的,我們這代人,曾經享受過「理想的年代」,一個努力會得到回報的年代,一個理想可以實踐的年代,一個談民主、自由、人權乃天經地義,不會有人出來咆哮說這是外國勢力西方價值說你不夠愛國的年代。

這一集,張敏儀娓娓道來香港電台從往日的「港英喉舌」蛻變至擔當公共廣播機構角色的過程。七十年代,港英殖民地官員不習慣「被監督」,更何況是政府部門香港電台的記者說三道四,但幸得當年港督們的開明,容許變革,香港電台新聞才能脫離新聞處的宣傳角色,相對獨立運作。

張敏儀形容,上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香港的音樂、電影、傳媒行業自由發展,香港人是十億中國人中最幸福的一群,曾經擁有最好的工作環境、最自由的文化土壤。香港電台爭取到自由的空間,製作多元化節目,回應社會,監察權貴,讓無聲者發聲;種種理想,不是空談,而且有資源實踐。

節目裏,周梁淑儀憶述,眾高官常常不滿香港電台的新聞報道揭露施政問題,召張敏儀開會,大興問罪之師,張敏儀答謂:我管不到我的記者。

不禁想起今天的傳媒,香港電台和少數主流媒體或許還頂得住,多少新聞傳媒主管早已練就精明秘伎管好記者,以人手不足、資源緊絀為名,扼殺記者空間;製作能賺錢、吸廣告的節目;不回應社會需要,卻回應權貴主旋律;少為無聲者發聲,卻為大商家與富二代度身訂造新節目;少監察政府,卻反過來去監督弱勢;少談人權民主自由,卻仿效今天的特首與高官,滿口只有「習主席」、「大灣區」、「一帶一路」,愛國愛黨比天高。

回想那些年,是英國開始鬆手,中國還未管得到的年代,一個不是完全自由自主,但那是一個容許實踐理想的年代。

今天常有人謂,課堂中所講的傳媒理想與新聞原則,與現實差天共地,學來有何用?我想說,那年代,學堂所講與現實之實踐,差距不算大;改變的,是今天的世態,難道我們要屈就,教大家放下理想、忍辱負重、甘為喉舌?原則沒有遷就的餘地,可幸新聞業界於困境中仍在奮力堅持;正因為時勢艱難,更需要每一位有心人,在自己的崗位內堅持原則、做對的事。

站得遠,總是看得更清。我一向不喜歡懷舊,但曾經發生過的,不能讓它淡忘;〈理想的年代〉就是要講清講楚,讓後世知道,香港傳媒人曾經有過美好日子、有過理想可以實踐的年代,這本應是五十年不變的一部分。

***   ***   ***

(本文原刊於明報專欄《2047夜》,此乃加長版)



from  潮 池  http://aukalun.blogspot.com/2018/07/blog-post_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