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自然该批,但是在批判的同时我们也必须了解一件事,那就是:三纲不是儒学!
什么是三纲?"纲"是提网的总绳,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就是"主宰"或"绝对支配"的意思。三纲就是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主从式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一立,普天下的人,不论男女老幼,若不是人臣、人子,就是人妻、人女,全都在三纲网罗之中,三纲的实质是建立在不讲理、只重名分的不平等基础上,是使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经典化、神圣化和绝对化,而其最终的目标,是使君主专制合理化、永久化。因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夫要妻离,妻不得不离。这样的一种学说制度,自然是违背人伦法理的。
为什么说三纲不是儒学呢?
就像佛教在宋朝以后被民间创造出一个不伦不类的天堂地狱观一样,儒学也一样在秦汉以后被人严重歪曲了。孔孟荀等人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从没有出现绝对化的单轨式伦理思想,孔孟学说里的君,若"有大过",臣不但可诤谏,还有权另立明君;孔孟学说里的父,也是可让子女劝说(几谏)的;同样的,孔孟心目中的夫也是要讲理(行道)的,否则妻子可以不顺从。
儒家的伦理思想里,不但没有要求盲从,反而要求为人臣、人子的,必须在君、父犯错时尽其责,否则就会陷君、父于不道不义的境地。荀子说:"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确切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纲之治,五常之德其实是秦汉时代以董仲舒为首的士人掺揉了法家、杂家的思想后创造出来的一套结合天道人伦的思想学说,董仲舒将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绝对化,尊之为"道",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其后班固、朱熹等人继续发扬这个学说,形成了鲁迅所谓的"吃人的礼教"。
三纲的邪恶在于它被神圣化为一种绝对精神,就像欧洲中世纪的宗教制度一样,它变成了一种僵化的理念和法则,对人的心理有强烈的凝固作用,从此,人们的知觉系统慢慢麻痹,最后对外部价值的思维、认识、判断和选择走向非理性化,进入一种价值思维的无意识状态,最终丧失了主体的意识存在,成了制度下的行尸而不自知。
由于扭曲了儒学,在理论上确立了神权、君权、父权和夫权的绝对性,几千年来,中国人养成了一种"不畏天命畏大人"的文化个性,成了中华文明在唐朝以后衰颓至今的根本原因。
近代批驳三纲的启蒙思想家甚多。严复从形式逻辑的分析推翻了君为臣纲的谬论;康有为从人权思想出发,反对父母有权虐待子女;宋恕从人道主义的立场打碎了束缚在妇女身上的"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思想;而谭嗣同更看出三纲之间的从属关系及核心动机,从整体上彻底摧毁这一学说。
今天的社会,当然容不得三纲荼毒,但是,杜维明教授要文明慎防三纲移花接木、借尸还魂的话,还是值得我们警惕。**
*本文写于1995-96年间,投稿后不获官媒刊登,后收录在政论集《蛊惑年代》一书中,书被禁。
**新加坡李家政权在彻底消灭了民间的华文教育体系之后,从80年代中期开始高调提倡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并将儒家思想提升至宗教地位,与佛、耶等同时并列成为中学生的宗教选修课,杜维明教授则成了儒学教科书教材的官方顾问。异议人士开始质疑当局的动机,本文即是在那个背景下写就。
from 启蒙年代 https://ift.tt/2qH36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