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27 March 2018

刘煜辉谈中美贸易战

本文作者为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在电话会议中谈中美贸易战现场记录,主持人为天风证券宏观首席宋雪涛。
【宋雪涛】:大家好,我是天风宏观宋雪涛,今天我们邀请到刘煜辉老师给大家分享一下中美贸易战后续的演进以及会对两边产生哪些影响?中国该如何应对?前面铺陈就不多说了,下面有请刘老师。
【刘煜辉】:大家好,很荣幸有机会和大家交流。
中美贸易战已经打响了,双方已经摊牌,一年前我们就一直在推演,这件事是一定会发生的。西方资本主义大体上可以分成英美式和英美式以外的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英、美是两个先后统治世界次序的主宰者。在我看来特朗普应该是深谙英美式资本主义精要的总统,最知道这种美国式资本主义的优势在哪个地方,我个人认为美国式资本主义的优势主要有三个方面是独一无二的:
1、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
2、非同一般的高效率的驱动不断地引领全球的产业变迁、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的非常有深度的金融系统;
3、完备的国家治理。美国建国243年以来,国家治理体制上没有任何变迁,这个体制之所以绵延至今、主宰全球次序的制定,最重要的是其代表对人普世价值、原创精神的尊重和体制性的保护。
这三个方面决定了美国能够支配和利用全球所有经济体的基本的储蓄账户、宏观账户。只有这样的经济体能够实行国家层面的运转,控制全球的基本投资储备账户转化为本国的利益。特朗普作为二战后六七十年来在商界经营近50年的商人,他最理解这样美国式资本主义运作的精要,也知道如何使这套体系连绵不绝,能够不断地转化为美国国家利益的沉淀,他比那些建制派的政治精英更理解其中的奥义,看到并亲历美国在过去30年、40年整个经济的运行、社会蜕变,他知道美国式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这套机器过去30年、40年来出现的问题。
从经济研究的角度,只要展开看美国经常项目差额过去长达50年的变迁,就可以看得很清楚美国这部机器在过去30、40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17世纪美国成为一个贸易顺差国以后,是全球的商品和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绵延100多年一直是贸易顺差,甚至很大。直到1971年首次出现贸易逆差,在1976年的时候经常项目也出现了逆差,但是整体来讲美国的国际收支在1976年之后的20年基本上是平衡的状态。1976年出现逆差以后,之后20年中的前半段(特别是美国结束滞胀)经常项目逆差逐级扩大,里根执政后半段,他的执政政策开始发挥效应以后,一度通过打贸易战,降低要素成本、资本回流,在后半段的10年经历老布什、克林顿,1998年之前美国经济有一个中兴的。从产业来讲,这一段中兴对应的正是信息工业的摩尔定律的效应,整个世界进入PC时代,美国引领的PC时代,那个时代信息产业主体是制造业,出现了IBM、微软、戴尔等一批IT巨头,带动了美国经济中兴。再往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们看到美国的经济模式从生产型社会开始逐渐深度地滑向消费型社会,这段时间对应了克林顿执政后半段,美国的居民部门及政府部门负债的迅速扩张是1998年之后。

而从全球来看,直接对应的另外一个经济体的变化就是中国崛起。因为中国是2001年入世,但是中国外向型的累积储蓄的模式在之前的一段时间其实已经成型。如果和美国的账户对应起来,1998年到中国入世的时间区间应该是整个改变全球账户的非常关键的历史时刻。经过这个时段以后,你看到全球宏观账户,特别是中美两个国家的宏观账户完全是一个对称变化的状态。
中国加入了WTO以后可以说是如鱼得水,中国借助全球化把生产、供应、贸易弄成一个多边框架,在全球范围内重新构造供应链,国际分工在全球化推动下,不断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从数据上看到的中国真正的崛起,其实是1998年之后,从数据上的起步,体量完全进入了加速度非常大的状态,就是1998年到2001年入世的历史时间窗口,中国占全球出口份额从2001年之前的不到5%,入世16年现在在WTO框架下大概现在是15%。从宏观账户的变化来讲,中国借助了WTO的这样一个全球化的体系,迅速完成了自己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在WTO的框架下,中国不光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也将成为全球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如此,全球贸易可能会向中国“单极”的方向发展。

中国出口占世界份额15%,超第二位美国4%,超第三位德国5%,后者难以匹及,所以在WTO框架下,中国无疑是最受益的。全球国际分工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以后,许多产业链整体迁移到中国,或者以中国为中心来组织。比如CES消费电子、汽车、通讯设备、装配制造,全世界最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工人(工程师)都落在了中国,包括未来的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这个方向。长此以往,正如班农的看法,21世纪中国将统治全球的制造业,这个判断是可能的。
因为现在中国不光与美国存在竞争,美国要把WTO多边框架的桌子掀翻,其他国家其实也想掀翻,然后自己绑在一起另起炉灶。因为这个框架下,许多产业链都会迁移到中国。其实追溯全球宏观账户演变的历史,中美之间的矛盾一定会爆发,无论是哪个总统,只是时间的推延。作为一个商人,特朗普可能比一般建制派的政客更准确地感受到这点,并迫切地实施。所以背后其实是宏观账户的问题,是一个道路的问题。特朗普实际上要修正的是在过去30年、40年可能有点老化的美国式资本主义机制,逐步的产业空心化、制造业边缘化。美国现在的产业简单来讲就是两端,一端是知识、技术密集型高端产业,另外一端就是农业,中间基本上都空出来了。这个实际上是美国这部资本主义的机器在过去30年、40年参数逐步失灵,从生产型社会滑向消费型社会,对于特朗普来讲要改变这个路径,遏制这个方向,实际上要修正的是美国整个的宏观的基本账户,投资和储蓄。
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从恒等式的角度来讲,另一头是这个国家的投资和储蓄账户平衡的关系。修正账户从根本上讲是要提高国家储蓄率,等于修正美国道路的问题。作为工作的抓手,宏观恒等式的另外一头,肯定要落实在贸易平衡上面。
从基本宏观账户的内在逻辑推演来看,为什么特朗普经济政策的一头重心会放在贸易保护主义,从逻辑上讲他的直觉是很顺畅的,找到了国家的症结,这是我们的理解。如果直白地讲,特朗普要提振美国经济,创造总需求的扩张,通过减税或者基建的投资扩张,如果拉起的经济都转化为中国的顺差或者其他国家的贸易出超,这肯定是不愿意的。经济的提升,总需求的扩张所带来的溢出要沉淀在国内,转化为企业或者家庭部门储蓄的增长,这是很正常的想法。所以从基本恒等式的两头,这边要沉淀到国内,必然的另外一头工作的重头就会放在抑制国外部门获得其经济扩张的效应这个方向上,他要在这个上面着力是很正常的。
我今天也看了一些关于接下来状态的判断的报告,比方说有些人提到了新冷战、中国可以通过抛售美债报复等。我觉得这个想法基本上完全是很主观,应该说和客观的事实相差甚远。你首先得认定中美之间的贸易是一个不对称的状态,2017年中国对美国卖了5050亿美元的商品,美国对中国出口仅1300亿美元,作为对美国3750亿美元的顺差国,从报复的角度而言肯定是不对称的,中国肯定不会是报复,这个方向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我觉得中国在应对上面可选的应该有限,在两方不对称的状态下,首先出口退税这种财政的不公平补贴,中国肯定不会再用;汇率方面也不敢打,因为“打”起来的话肯定是对美贸易部门的利润受损,我不认为会传递到美国的通货膨胀的上升。我认为这个成本的大部分肯定是压缩、侵损企业的利润,特别是中国做封装、组装、最后集成的这块,这块的比重是非常大的。中国现在一年对美国出口5050亿美元,其中1500亿美元集中在智能手机、电脑和电脑配件,我觉得中美之间的博弈肯定会对中国这些产业链企业的这块利润带来的负面冲击。中国的顺差主要是要素收入,也就是企业的利润。
因为经过这么多年,产业链和产业工人都在中国,不可能因为美国提高25%的关税就不接这个单,无非是中国在做的过程中企业的利润受损。最近电子股跌得很狠,可以说前期是有预感的,电子占对美出口份额近1/3。中国政府要帮助自己的企业,财政的出口退税肯定不会加码,汇率也不敢“打”,剩下的就是想办法帮企业降低成本。国内企业的最大的方向就是抑制资源流向政府平台和地产,甚至导致地租下降,抑制对这个方向的资金或者信用资源的挤出效应,这对国内企业的帮助就非常大。抑制资金向金融地产、向政府平台的方向溢出,使得资金更充足、低成本地扶持自己产业竞争力,是目前基本上唯一能做的方向。
双方如果发生贸易战,对于中美之间的顺差基本上是不可能改变的,跟美国贸易接触最大的电子产业,供应链和生产链全球分工短期内也改变不了,因为整个产业链包括技术工人全在中国,中国的生产水平最高,不可能转移。
从这样的结构来讲,对于中美贸易之间这么大的顺差,短期内不可能打出一个结果,因为这种改变,包括美国所谓产业的回归,宏观账户的改变,这些都是慢变量,短期内不可能见到成效。美国人抡起贸易大棒想要什么东西呢?他想要的也很明确,对中国这块最想要是数字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开放市场。中国的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是很大的蛋糕,美国人看得真真切切。过去中国对美国的科创巨头树立了一个很高的贸易壁垒,中国的BATX和其他独角兽在这种墙的保护下迅速成长起来。因此美国看到了中国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需求巨大的市场,他绝对是眼红的。在2015年之前,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从没有想到今天这个结果,2015年之前GAFA在这个产业中基本上是神一样的角色,没有人能够望其项背,在GAFA大概占据了全球75%的服务和产品。然而短短3年时间,今天远在大洋的彼岸成长起一个基本上可以和GAFA对峙的商业生态系统,BATX以及我们看到的科创独角兽,同时还有大批的初创型公司正在中国孕育。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看到了一个硬币的两面,背后其实隐藏的是中国政府在过去5年投入打造的巨大的经济网络,把14亿人整个连接在一起形成数字的海洋,海量的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潜力。而美国这一批在商业模式和技术都处于领导地位的科创巨头竟然被挡在市场之外,这个是应该看到的。美国通过直接的短兵相接希望得到一些什么东西?很显然中美之间的宏观账户短期内出现很明显的变化,减少1000亿美元贸易逆差,在这么一个国际分工的结构下,在经济行为上基本上是不能够实现的。实际上美国想要的是中国巨大的互联网经济网络,14亿人有效地连接在一起,人和人连接、人和物连接、物和物连接。5G的升级,在国家力量支持下,中国人在这个方向上领先欧美半个身位,所以美国进入不了这个市场会很吃亏。中国对美国的GAFA树立壁垒,美国必然也对中国的华为、中兴以及其他产业树立高墙,短兵相接,他现实需要得到的就是这块。
中美博弈的结果,可能是双方达成一个阶段性的协议,或者找到一个妥协的方式,美国人希望看到的就是在互联网市场分一杯羹。其他方面,特朗普心里很明白,我们看得很清楚,全球化以后产业的国际分工结构短期内是改变不了的。产业链包括技术储备等都不是一个短变量,而是长期时间积累,落地在一个地方。中国未来的出牌,一是打好太极,自己心里很清楚,美国人要的是什么东西,并不是真正想跟你在这个方向“打”,有些东西你知道对方要什么就好谈了。另外,中国要保持基本的宏观账户,目前格局的延续,关键还是要立足于自身,自己的马步扎实了,所有的对手都拿你没有办法。只要真正坚定走十九大确立的方向,制造强国、坚定地压缩金融地产挤出的效应,稳定投资和储蓄的基本账户,美国也束手无策。如果立足自身,包括接下来我们利用国家机制在核心技术上形成突破,比如京东方第6代柔性屏的量产,成为了全球的技术引领者。比如半导体芯片的进口替代,将“缺芯少屏”变为“芯屏器和”。如果保持制造立国的基本点,在这个方向在技术能力上形成突破,中国现在基本的宏观账户的优势其实谁也撼动不了,双方保持基本战略的均势持续下去。
我大概认识就是这些。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s://www.letscorp.net/archives/129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