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28 November 2017

繁華背後的辛酸:五大貧民窟與中國「低端人口」

1月的北京,一場大火燒「紅」了一個詞——「低端人口」。
在民間聲音譴責北京市政府採取的所謂"清理火災隱患"整治行動,實為驅趕外來基層打工弱勢群體時,北京市安全生產委員會的負責人對北京火災隱患之處有這樣的描述:
「有些企業用大量的易燃材料改建或擴建員工宿舍,薄薄的牆板一點就著,萬一有個火星,都可能讓整棟樓付之一炬;」
「有的工廠把廠房改成公寓出租,幾百人住在一間狹小的廠房裏,屋裏屋外私拉的電線密得像蜘蛛網;」
「有些村民佔著村裏的疏散通道蓋房群租,萬一齣事救火車、救護車都進不了村;」
「有些快遞收發點裏快遞摞得兩層樓高,屋裏的插座一用就冒火星,不少快遞員就住在裏面,消防通道被密密麻麻的快遞車完全堵死。」
這幾句話,信息量很大,反映了工廠打工者、快遞員們,等大量外來者在北京的生活環境和狀況。
簡陋、人口密度大,設施缺乏,低收入者集中,這些與世界各地貧民窟的特點是否非常相似?
據聯合國估計,全世界有大約10億人生活在貧民窟內。這大約佔全世界人口的八分之一。真正的貧民窟情況又如何呢?

五大貧民窟

1)巴基斯坦/卡拉奇的沃蘭奇鎮(Orangi Town, Karachi, Pakistan)世界最大的貧民窟,居民人數估計為240萬。
2)墨西哥/墨西哥城店曲達德內扎(Ciudad Neza, Mexico City, Mexico)位於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東部的曲達德內扎,居民估計120萬。
3)印度孟買達拉維(Dharavi, Mumbai, India)印度孟買達拉維曾是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拍攝的地點。這裏居住人口約100萬。
4)肯尼亞內羅畢基貝拉(Kibera, Nairobi, Kenya)離內羅畢中心五公里外的基貝拉,居住了約70萬人。
5)南非開普敦的卡耶利特沙 (Khayelitsha, Cape Town, South Africa)2011年人口普查稱,這裏住著40萬人,但權益人士認為,這裏人口應該至少有120萬。

貧民窟選民

2009年,印度大選期間,BBC記者曾前往孟買採訪,有機會走訪了位於孟買西北部的貧民窟帕森瓦迪(Pathanwadi)。
帕森瓦迪當時有部分供水點,但完全沒有下水道和廁所設施。當年的採訪日記這樣寫道:
「帕森瓦迪貧民區彌漫著濃烈的怪味,因為這裏沒有下水道,污水排放就靠一條被垃圾淤塞的水溝。
眼睛所及之處幾乎看不到有牆體結構的房子。絶大部分的小棚子僅用木棍破布搭出一個容身之處,再在外面裹上一層或者幾層塑料而已。
這樣的容身之處相互依靠著,幾十戶人家連成一小片。尚未連片的零星棚子邊的空地或許在不遠的將來會被繼續進城來謀生的人們填滿。」
相對於中國用戶籍政策限制人口自由遷移,印度寬鬆的城市管理政策,讓貧窮者可以自由出入孟買這樣的大都市。
這一點讓印度的政客們相當自豪。在他們看來,印度是一個民主國家,在國家法律和制度層面沒有歧視窮人的做法:即便是赤貧人口也可以自由躋身在大都市,靠勞動謀生,既不需要政府審批的戶籍也不需要暫住證;而且他們可以自由地養兒育女。
他們以小小簡陋的窩棚為居所,還可以登記為選民,在大選期間,成為政客們不能忽視的票源。

城鄉結合部
11月18日發生大火的地方,在北京大興區。這裏在中國被稱為「城鄉結合部」。火災發生前不久的8月下旬,大興區政府首腦剛剛對全區的火災隱患做過「調研指導」,對農村出租房的整頓已經開始,不幸的是這些並沒有能阻止大火的發生。
過去15年,中國大規模推進農村城鎮化。大城市高昂的房價,使許多到城市討生活的低收入人士棲身在城市的邊緣——「城鄉結合部」,其特點被歸納為」環境惡劣、垃圾堆積,治安混亂、案件高發,基礎設施落後,集聚了大量低收入群體、流動人口和社會弱勢群體。」

這樣的描述,與聯合國對貧民窟的定義非常相似。據聯合國的專家定義,貧民窟是一個在不同程度上顯現以下特徵的地區:安全用水不足、衛生設施和其他基礎設施不足、住房建築結構差、人口過密、居住權沒有保障。
除了「城鄉結合部」,另一個有中國特色的詞是「城中村」——城市迅速發展,將原本處于城市邊緣的鄉村納入城市,成為低收入者「蝸居」之地。
北京大興區發生火災後,中國各地政府已經開始新一輪對「城鄉結合部」和「城中村」的整頓。
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人們用各種直接或隱喻的方式為這些社會底層的人們抱不平,但沒有人知道究竟有多少人將受影響。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2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