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20 September 2017

陶冬:全球负债最高的中国金融风险

本轮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接近十年。这十年,全球QE成为主旋律,中国更是主旋律中的佼佼者。货币发行量,俨然成为了全球第一。

不过,这也引发全球对中国经济增速模式的担忧。总部位于瑞士的著名国际机构BIS(国际清算银行)早在去年就发出报告指出,截止2016年3月底,中国的差额指数已达到30.1%。这一数值比第二高的国家加拿大高两倍还多,远远超过该机构设定的10%的红色警戒线。

这一数据表示非金融公司及个人未偿信贷与GDP之比与其长期趋势之间的差异。国际清算银行这样解释,此数据“已被证实是可靠的金融危机预警指标”。2008年金融危机前,美国信贷—GDP差额超过了10%。

未偿银行信贷与GDP差额是金融系统健康的关键指标。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的这一指标已至历史新高峰,达到危险指数的三倍。

上个月中,IMF也发布报告称,国际经验似乎表明,中国目前的信贷轨迹是危险的,出现一场破坏性调整的风险越来越大。IMF预计,到2022年,中国的非金融部门债务将超过GDP的290%,而去年为235%。该组织此前曾估计,债务水平将在未来五年期间稳定在相当于GDP 270%的水平。

如何看待中国债务风险,断层智库采访了瑞信亚太区私人银行副董事长陶冬。他曾经多年在瑞信担任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职务。

以下为断层智库与陶冬博士的对话内容:

断层智库:中国这些年发了全世界最多的货币,但通货膨胀并没有起来,是不是都跑到房地产领域了?

陶冬:CPI没错,全世界都没错,因为这轮危机之后,央行们都印了很多钱,但这些钱在金融中介功能弱化的情况下,进到实体经济里面的显然不多。

金融领域的钱很多,我们很明显感受到金融资产价格的上涨速度要远远快过强过实体经济的复苏速度,于是CPI相对的表现不足,这是可以理解的。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像网上购物使得实体店加价能力有限。

从周期性角度来讲,经济活动的重心在金融领域,而不是在实体领域。CPI不涨,金融资产价格涨,已经给我们做出了佐证。只是经济学家没有发明一个叫“FPI”的词,金融资产价格,金融价格指数,没有这样一个词,所以没有办法测出金融通胀的力度。

这也是后危机时代迫切需要做的事情。

断层智库:金融价格指数,这个是比较新颖的提法。

陶冬:因为这个指数不容易做,指数的权重,包括什么东西,房地产算不算金融价格指数,大蒜价格算不算。因为消费品是每个人都要消费的,这就可以根据权重做出来。

金融资产怎么做,可能我只买股票,那个人只买债券了,另外一个人炒邮票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断层智库:金融去杠杆,能够把国企中的刚性兑付打破吗?

陶冬:刚性支付本身就是违反市场规律的事情,要撑也能撑一段时间,但价格扭曲最终带来其他后遗症。

断层智库:我们看东北的国企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局部会爆发金融危机吗?

陶冬:去杠杆的时候,金融债务链条中脆弱的一环,肯定受到压力最大,相对脆弱的一环和杠杆较高的一环,一定受到的压力更大一些。

这也是为什么在去杠杆的过程中,政策需要更加的谨慎。

断层智库:国际清算银行此前警告过中国可能会发生金融危机。IMF最近也谈到中国债务增长模式的风险。您怎么看这些担心?

陶冬:我的办公桌前摆放的就是国际清算银行BIS的债务GDP缺口报告,这上面全世界最高的两位,一个是香港,一个是中国。

香港是一个入口,很多银行是借了钱,帮中国公司发了债,归根到底债务还是中国的。这个指标就明显显示出,中国的负债率,尤其在企业层面上,在世界范围内是鹤立鸡群的了。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从经济学常识的角度,无论是BIS还是IMF,发出的警告是无可厚非的。他们的意图也不是唱衰中国,是希望有一个警惕,试图拆除这个定时炸弹。

但这些机构内,包括海外投行,都有一个问题,是离得太远了,对中国细腻的国情政策空间呢,就理解不足。有的人喊狼来了,狼也的确没来,这也是事实。

而这些合在一起,无法改变的是,当你的流动性不断地被制造出来,不断在拉动金融资产价格上升,每往上走一次,就增加了一分,万一出事时候的金融风险;增加了一两,金融风险出来时候的成本。

在我看来,这条路继续走下去,金融风险一定往上走。也许国际机构对中国国情了解不足,但有一些经济的规律性东西,他们可能比我们看得更清楚一些。尤其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可能更客观一些。

这对于我们来讲,值得仔仔细细去想一想自己,因为万一要是中国发生经济危机,疼的不是IMF,不是BIS,疼的是中国人。

断层智库:您对中国经济学家怎么的评价?

陶冬:这方面我没什么看法。有的人可能概念多一些,有些人可能实质多一些,有的人短周期看的多一些,有些人长周期看的多一些。这跟每个人的能力,每个人的兴奋点,不同所导致的,而且市场在不同的时期关心不同的事情,很难说谁对谁不对。

但我认为市场经济学家第一需要有独立的思考,第二好的经济学家需要比政府看得更远。如果光卖弄一些政策解读,我认为做的不够,要看到数据之外的东西。这也是我个人做了这么多年的体会。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s://www.letscorp.net/archives/123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