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31 July 2017

管见:“历史文件”的“核心内容”与“现实意义”

今年"七一"之际,习近平到香港宣讲他的"一国两制"观念,突出强调他的所谓"底线",即不准"挑战中央权力",同时,外交部发言人公然声称,"《中英联合声明》作为一个历史文件,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对中国中央政府对香港特区的管理也不具备任何约束力",还说,"英方对回归后的香港没有主权,没有治权,也没有监督权"。

习近平的宣讲,尽管他的强硬清晰可见,毕竟裹着漂亮的包装,而外交部的表态则赤裸裸地透出一股蛮横的霸气,把这个党专政的专制政权的嘴脸,清清楚楚地暴露在全世界面前。

这个表态一出,立即引起广泛关注。许多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中共如此看待《中英联合声明》,那么,中美三个公报,中共与国民党的所谓"九二共识",以及,诸如此类,中共的所有中外联合声明、条约、协议及"关系"、"共识",其现实意义全都笼罩在疑问之中。

眼见事情不妙,外交部官员出面澄清,称《中英联合声明》"不能说没有(法律)效力",但其"核心内容是中国收回香港,随着香港回归,核心内容已经履行完毕,与英国相关的权利亦已履行完毕",英国没有监督的权力。

当然,这不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背弃它的承诺。笑蜀先生曾编过书,名为《历史的先声》,记载这个党取得政权之前的言论,与现实做了鲜明的对照。这个党不愿意这样被人提醒,竟然查禁了这本书。然而,这一次由外交部出面背弃承诺,如此公开、正式,如此理直气壮,还真是少见。

■"一国两制"

《中英联合声明》是一份双边文件,两国政府首脑郑重地签了字。如果要说它"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或者其"核心内容已经履行完毕",至少在形式上,不能由中共一家说了算。

这份声明的现实意义,或其核心内容是否履行完毕,不是随便一说就可以消失殆尽的。

如果这份声明只涉及香港主权移交,以及主权移交期间的过渡安排,那么,从20年前主权交接完毕,的确可以说,它成为了历史,不再有多少现实意义。然而,在这份声明中,双方政府先是声明确认了主权移交之事,然后,第三条,中国政府说明它的"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十二项说明,白纸黑字记录在案。这份声明的主要篇幅,就是这个说明。其中写明,"上述基本方针政策的具体说明"将制定香港基本法予以规定,"并在五十年内不变"。这意味着,这份声明,在香港主权移交开始的五十年内,有其现实意义。

毫无疑问,中国政府把它"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的说明,写进《中英联合声明》,是向国际社会做出郑重承诺的开明姿态。由此,国际社会对于香港"一国两制"实践,就有监督之权,而特别是英国,它移交了它对香港的主权,失去了治权,但是,它更有监督之权。

那么,外交部发言人说这份声明只是"历史文件","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或者再澄清说其"核心内容已经履行完毕",是什么意思?

或者,外交部是说,那第三条,是中国政府自说自话,自言自语,不属于"联合声明",根本就是题外话,多余的话,本来不必写进这份声明。

或者,外交部是说,中国政府的这个说明,已经"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

显然,中共的外交部官员,他愚蠢,他蛮横,他与今日之文明世界格格不入。

不过,实际上他说的是今日中共当局的心里话。

或者说,他的可爱之处,正是他的愚蠢。

练乙铮先生提醒人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4年6月在一份新闻稿中指出,实际上,中央拥有"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这次,习近平到香港,也是这样说的。他说,"香港从回归之日起,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中央政府依照宪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对香港实行管治,与之相应的特别行政区制度和体制得以确立"。

依照《中英联合声明》,"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香港基本法中,也有这样的规定。

这相当于一种联邦制的安排,意在珍视香港的发展现状,寄希望于它的自治,体现"无为而治"的治理境界。若能落实,香港可以在一国之中保持其不同于内地制度的另外一制的运行,不失其"东方之珠"的风采。这在中国发展中有特殊的意义。应该说,这样一种构想,出现在"邓胡赵"主导中国改革开放之时,表明当时的中共尚有其活力。

但是,不难想象,一国之内,香港实行另外一制,两制并存的现实中,相互影响不可避免。

"一国两制"之灵魂在于"两制"。两制并存,那另外一制,以其经济繁荣、世界闻名的国际都市这一现实,证明它适应于市场经济,而它纳入到一国之中,它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公民社会发展程度,自然会对内地产生积极影响。

如果说"一国两制"构想伟大,那么,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寄希望于香港的发展现实和发展趋向,能够对整个中国产生积极影响。在保持香港制度五十年不变的时间里,改革开放的变化或许会使得"两制"区别渐渐消失,不会再出现香港须经"社会主义改造"而融入内地的问题。此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国香港化"。

或许邓小平在其构想中有这样的不甚清晰的意识,善良的自由派的人们也愿意这样去理解这一构想。不过,即使邓小平对"一国两制"的意图相当开明,他对"三权分立"敌意,却众所周知。这位政治家性情复杂,他思想中有矛盾状态。他是坚定的共产党人,认定马列主义是真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进步,然而,他深知他的党建立的"社会主义"有其种种的弊端,且积重难返。他希望,收回对香港的主权而同时保持其制度不变,或许会为他的改革开放带来希望。

可以说,邓小平的构想中不乏美好的愿望,但是,他对共产党专政的坚持,其实注定着,与中国的改革开放须遵行所谓"四项基本原则"一样,香港"一国两制"的实践,"中国香港化"只是一种理想的可能性,更为现实或更为权威的可能性,恰恰相反,是"香港中国化"。

"中国香港化",意味着香港体现的商业自由会影响内地,这是邓小平所希望的,而在自由熏陶下,公民社会在香港市民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则邓小平并不感兴趣。这种状况对内地发生影响,公民权利对内地民众产生吸引力,使得中共对"中国香港化"保持警惕,将公民权利对其权力的自然而然的挑战视为敌对或颠覆。

而"香港中国化",在经济上体现为权贵资本侵蚀香港社会,在政治上体现为将"两制"局限于经济制度,政治体制持续"大陆化","行政主导"取代"三权分立","普选"也被"小圈子"和"等额"之类"中国特色"改头换面,同时,公民权利的空间也渐渐缩小。

香港"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不一定就成为问题。两制在一国并存,意味着不同治理方式并存,表明这一体系的多元性,展现它的包容程度。然而,"国家治理体系"本身以专制为基础,缺乏包容性,这正是"一国两制"构想试图保护香港的特色不受侵犯、使其避开"国家治理体系"魔爪之初衷,现在习近平之所为,实乃反其道而行之。

"中央政府对香港实行管治",与"自治"大相径庭,完全背弃"无为而治",而所谓"依法"云云,在中共的字典里,倒真的是"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于是,中央政府"实行管治"的权力不容挑战,"高度自治"就确实"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

中共或许以为,它没有说"实行管制"或"军事管制",对香港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

■中美三个公报

与《中英联合声明》相反,在中共看来,中美的三个公报,绝对不能说它们"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

它们有所不同,《中英联合声明》的核心内容说明了"两制",而中美三个公报,其核心内容是表达"一个中国"。基于这样的区别,中共越来越不在乎《中英联合声明》,说它"作为一个历史文件,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而中美三个公报,含有中美两国对"一个中国"的不同解释或立场,又有一个其身份为美国法律的《与台湾关系法》牵制着,它们作为历史文件,对于中共,其现实意义简直大得不得了,生怕人家说它们"不具有现实意义"。

三个公报,先是"上海公报",为中美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而美方那个著名的"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说法,实为神来之笔。海峡两边的中国人,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人,或为中华民国之人,他们对"中国"的理解与表述实际上有分歧,"中国"对他们来说其实各有独特涵义,这在公报里没有明确说明,却是美国政府对"一个中国"政策的基础。或者可以说,这个说法,是后来台湾人所谓"各自表述"的先声。

然后是建交公报。它与"上海公报"之间有数年之隔,显然这一步走得不容易。日本人被基辛格访华及"上海公报"所震撼,但中美外交关系在政治作用下更为复杂,日本与中国邦交正常化反而走在了前面。

中美建交,这一步终于成功,客观规律却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几个月后,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即《与台湾关系法》,让中共见识了"三权分立"的现实作用。

为求补救,就再弄一份"八一七公报",否则,前面的两个公报,除了建立外交关系没有改变之外,"一个中国"似乎要变得"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了。但是,这个公报,其力度终究不及美国那个法案,美国对台军售得以延续至今。

关于"一个中国",中共的官方论述,传统上是三段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的立场,承认两头,去掉中间,不认为"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所谓"一个中国",却不一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到底是什么,要由"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自己解决,但不可以武力解决。

"一个中国",中国和美国"各自表述",中国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是又不能强迫美国政府放弃它的表述,只好含糊其辞,强调美国支持"一个中国",尽量模糊美国的表述。或许,中美的三个公报,其"现实意义"就特别在于中美之间不同表述的差异;倘若美国不再坚持它的表述,这些公报的"现实意义"就差了许多了。

特朗普先生当选美国总统,接了蔡英文总统的电话。他直呼"台湾总统",随后还发推特直言,接个电话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并不触犯什么。这样的举动,似乎是表明,中美三个公报要被这位总统宣布为"不具有现实意义"了,中共心里岂止不是滋味,更有震惊和愤怒。

经过这一场风波很,照理说,中共应该小心谨慎些,对于所有的历史文件,对它们的现实意义,要有切实的把握,不可以粗心大意。依照外交部的说法,中美三个公报,至少前两个公报,其"核心内容"乃两国外交关系,那么,外交关系建立之后,其"核心内容"履行完毕,就失去其"现实意义"。然而,《中英联合声明》的"核心内容"包含对香港"两制"的说明,中美三个公报的"核心内容"包含对"一个中国"的说明,更隐含着中美对"一个中国"的"各自表述",都不是随着主权移交或建立外交关系而"履行完毕"。

看来,外交部的丢脸表演,还没有结束呢。

■"九二共识"

所谓"九二共识",本身有很大的模糊之处,中共对它的态度也几经变化。如今,把它打造成为完全体现中共自己意志、与"一个中国"划等号的一大神器,大肆挥舞,强迫台湾人屈服。

关于"一个中国",中共有其官方论述三段论,台湾方面,则坚持"一个中国"为中华民国。这样,双方分歧很大,很难谈得拢。

一度,中共试图开明一些,尝试推出一个新的三段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它的涵义,可以解释为"一个中国"不局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不局限于中华民国,"只要在一个中国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甚至还有进一步的试探,即"一个中国"原则下什么都可以谈,明确为"包括国旗、国号及国歌",而且"国号的问题没有预设框框",选项之一,据说是"中华联合共和国"(United Republics of China),还据说,"叫什么国号不是关键性的问题,在大陆至少有人提过十多个统一后新国号的讲法"。也就是说,一种联邦国家的选择,一度浮现出来。

不过,中共本身,保守性根深蒂固,强悍有力,开明的状态则很不稳定。走向开明的"新三段论",如今似乎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这样,就毫不奇怪,要经过周折,才有所谓"九二共识"。

共产党和国民党,各自坚持自己的"一个中国"。1992年两岸两会沟通协商,双方各持己见,而台湾方面展现灵活性,提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但是,中共以保守、僵硬著称,对此不能接受,于是贻误了达成书面共识的机会。后来,它有所醒悟,于错过时机之后才表示"充分尊重并接受贵会的建议",算是达成了所谓"九二共识"。

交流协商之当时未能形成文件,双方分歧之下,一方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口头建议,后来,另一方书面表示尊重这个口头建议,如此而已。

这个所谓"九二共识",其共识应为两点,一是双方同意坚持"一个中国",二是双方默许对方坚持其"一个中国"的解释。因此,这是一个主要为象征意义的共识,一个尊重对方坚持自己观念的权利的共识。用习近平在香港讲的话说,这可以说是标准的"求大同,存大异",即在"一个中国"的大同之下,存着关于"中国"的对立的观念。

此后,中共心里还是不能接受"各表"所涉及的对方涵义,曾再度摇摆。这表明,中共根本就不具备"存大异"的包容之心。

再后来,形势变化之中,中共真正开了窍,转而将自己塑造为所谓"九二共识"的坚定的坚持者和捍卫者,而它的巧妙手法,是利用国民党在政治上的衰颓,强势地将所谓"九二共识"突出为"一个中国",压制对方的"各自表述"。而国民党,因为力求保持自己的执政地位,则竭力拉拢中共,为自己执政制造有利态势,对自己的表述保持一种屈辱的低调状态。最为典型的就是,马英九与习近平会面,马总统未公开讲"各自表述",据说只在双方闭门会议上坚持了这一所谓"九二共识"的实质内容。

所谓"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其实是象征性的,相当脆弱,其实质意义,在于双方有权坚持各自对"一个中国"的理解。中共意欲推进统一,以强化象征意义而压迫实质意义,使得原本"求大同,存大异"的"九二共识"变了形,"大同"逐渐压倒"大异"。

国民党勉强支撑,但台湾人不满意,换为民进党执政。蔡英文总统宣称,"尊重"九二"沟通协商,达成若干的共同认知和谅解"这一"历史事实",认为"两岸都应该共同珍惜与维护"九二后"20多年来双方交流、协商所累积形成的现状与成果"。这样的说法,对所谓"九二共识"没有明确承认,也没有予以否认。她试图扭转局面,重新平衡"大同"与"大异",这很正常──共产党的政府与国民党的政府之间达成所谓"九二共识",不能要求民进党的政府一定要接受,否则就"地动山摇",就动手实施制裁,压迫对方屈服。

不过,考虑到中共的所谓"求大同,存大异"其实只是一个徒具象征意义的姿态,这也就并不奇怪。而这也恰恰表明,"求大同,存大异"的所谓"九二共识",作为九二交流协商之当时未形成文件、后来一方书面表示尊重另一方口头建议的"历史事实",其本身已"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

中共现在全力坚持、力图使其"具有任何现实意义"的,是"大同"压倒"大异"的另一个历史故事,是虚幻的"九二共识"。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17/07/blog-post_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