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6 June 2017

胡少江:一带一路——中国计划经济的国际化外延

在前面的两篇评论中,我们提到"一带一路"无法实现"消化过剩产能"和"输出过剩资本"的功能。这篇评论的重点是,这个规划无法成功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的提出和实施的方式:中国媒体称"一带一路"为"国家顶级战略",它的提出和实施与其说是一种市场化的对外贸易和投资,不如说是中国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对外输出,或者说是中国政府主导的一个计划经济的国际化外延。

迄今为止,这个"国家顶级战略"的计划经济特征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的提出并没有经过任何经济可行性研究,先是最高领导人梦幻般的政治"畅想",继而是官员学者们"政治正确"的论证,这些做法与前苏联式经济计划的制定过程毫无二致;其次,它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财政支撑国有银行和国有金融机构;第三,这个计划的主要执行者是中国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

"一带一路"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的9月和10月分别提出的。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个研究机构、包括社会科学院在内的官方研究机构就这个课题进行系统的论证。在这个构想出台之初,中国官方的宣传也并没有对这个计划的内容进行过任何清晰的阐述。最早一篇官方的规划草案迟至2015年才仓促出台。由此可见,它不是一个经过严密论证之后提出的具有经济可行性的计划。

在计划提出之后,中国的地方政府和中央部委、中央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开始颂扬和响应这个计划。但是不难看出,他们的行为具有非常典型的集权政治和计划经济的特质,一方面,他们是借此向习近平表达政治上的忠诚,期待得到政治上的好处;另一方面,他们将这个计划作为地方政府和央企向中央政府索要资金和项目、中央部委争取更大的资源管理权限的一个新载体。

为了配合"一带一路",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于2016年正式成立,中国占有该行百分之二十五的股份。中国的出资实质上来源于政府,参与筹建"亚投行"的中方人员基本上为具有财政背景和国有银行背景的高级官员。从本质上讲,这个机构更像是一个政府间机构,而不是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它作出的投资决策无法不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其实,不仅是中国主导的"亚投行"的行为将带有很深的政策和政治烙印,绝大多数参与"一带一路"计划的中国国有金融机构,包括国家投资公司和国有商业银行,他们的投资决定也难免不将政治考量置于市场考量之前,因为这些机构的管理人员基本上是政府官员,他们的升迁完全是由垄断中国政治权力的一个政治组织,即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部们来决定的。

"一带一路"提出的时间不长,现在纳入"一带一路"规划的项目也还十分有限。仔细研究这些项目之后不难看出,这些项目有些是在规划提出之前就已经开始进行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只不过在后来被纳入这个规划;有些则是2015年开始进行的项目。无论是哪一类项目,从事这些项目的投资建设者也都是由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参与承担的,真正自主参与项目的私营企业则是凤毛麟角。

过去近四十年,中国经济的所有成功都于市场经济导向的改革有关;中国经济存在的所有问题都与改革不彻底的计划经济残余有关。被浪费的大量稀缺资源和由此造成的经济结构的严重扭曲的背后,大都有不按照市场规则行事的国有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的身影。如今,中国想通过计划经济的决策方式和国有企业主导的载体来推动"一带一路"规划,这个结局可想而知。

——RFA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17/06/blog-post_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