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14 May 2017

何清涟:“一带一路”三年之间大变身

5月14日,中国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据中国官方介绍,这个为期两天的高峰论坛是“一带一路”提出3年多来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表示要参会的国家共有亚、非、拉美与欧盟共百余个国家。北京高调宣布:这是在世界出现逆全球化潮流的情况下,由中国搭建平台,习近平担任总指挥、世界各国合奏的一曲交响乐。

在华丽的表象下面,细心一点的读者就会发现,从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设想至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很大变化,中国的“一带一路”从目标到资本筹集方式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目标:从输出过剩产能到当全球化新领军

2013年,中国试图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以此为核心,筹划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蓝图,向国外大量输出过剩产能,评论者将此称之“中国版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这词早就弃用,输出“过剩产能”也省略了“过剩”二字。从2016年1月亚投行开业之后,中国关于“一带一路”的宣传用语逐渐变化,越来越高大上,背后原因乃是美国政治的变化。

川普参与美国总统大选,以其反全球化的姿态横空出世,并誓言废除奥巴马的TPP协议。美国舆论与政界不少人反对川普,从竞选时就开始预言:美国退出TPP,就等于让出亚太地区的领导之位,让中共填补。到了11月大选尘埃落定之后,英美主流媒体一致悲叹,美国将放弃全球化领军大旗。英国《金融时报》立刻将“世界总统”这一位置的职能分拆为二,在《中国将引领全球化》一文中,将全球化经济领军大任授予中国;在《默克尔是西方衣钵的继承人》里,将西方价值的接班大任赋予了德国总理默克尔。支撑经济全球化的价值主张,即人权理念、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的推广被从全球化经济领军的身上剥除了。

一向被视为“新闻自由之敌”的中国政府倒也当仁不让,加上TPP协议因没有美国加入而胎死腹中,于是趁机将“一带一路”计划当作中国力扛全球化经济领军大旗的起步机会:首先,将“一带一路”定义为一首需要众多乐手参与的交响乐,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担任交响乐的总指挥;其次,中国认为,大力推广一带一路已经具备基础条件,几个平台已经搭就:70个成员国、1000亿美元股本金的亚投行(2016年1月开张),其中中国认缴了股本30%多;中国投资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在一带一路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中国投资兴建了4G时代的TD-LTE技术,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电联现代化。

重大变化:从中国出资到共同出资、共担风险

“一带一路”说起来庞大,其实是个可虚可实的计划。实,是指这两条丝绸之路上的许多国家,本来就与中国有或多或少的经济联系,或投资、或贸易。世界上现有224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经与将近170个建立了经贸来往。基于这一现实,纳入一带一路只是形式上的变换;虚,是指纳入一带一路之后,对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来往到底会有什么变化?这完全取决于钱从何而来。从提出“一带一路”的设想以来,其核心问题就是如下三方面:投资的钱从哪里来?项目的利润有何保证?有无投资风险,风险有多大?

这些问题,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5月4日在中国金融杂志官方微信刊登了一篇署名文章,要点是:长期来看,一带一路投融资合作不是单向的资金支持,需要各方共商共建,构建共同付出、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利益共同体,同时还必须借助市场力量,以市场化融资为主,积极发挥人民币的本币作用。以撬动更多的当地储蓄和国际资本,形成正反馈。

这篇文章不经由《人民日报》发表,各国政府及相关专家也许未曾注意到。但路透社却很敏锐地发现了这条消息预示的动向,立刻于同日发表一条消息(中英文皆有):《周小川称“一带一路”投融资应以市场化为主积极发挥本币作用》,意在提醒参会国注意。我不知道前来参会的110个国家是否都及时看到这条消息,以及看到后是否明白其中意涵。以周小川的中国央行行长身份、在“一带一路”北京峰会前夕发表个人署名文章,只能看作是中国政府向参会国吹风之举。

北京的算盘:人民币本币取代美元作为投资

中国政府希望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共同出资、共获收益、共担风险”,可算是吸取了以往教训,即海外投资“麻烦项目”多,尤其是国企做为投资主体的项目,90%以上陷入失败。(《中国海外投资为何麻烦项目多?》,VOA,2016年6月23日)这想法当然比以前那种外援式的投资要聪明与现实,但各国能否如愿响应,得看各国政府如何考虑了。毕竟,世界上只有极少数政府能像中国政府一样,充当巨额投资主体。大多数私有制为主体的国家当中,投资主体只能是企业,而企业考虑的主要是投资收益与风险,对项目的评估及风险评估,与政府完全不同。

但这还只是与会国一个较小的失望,更大的失望是周小川强调:要积极发挥本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使用本币开展投融资具有许多优势,包括有利于动员当地储蓄和全球资金、有利于降低换汇成本并维护金融稳定等。

不容否认,参会诸国当中,不少国家是奔中国那数万亿外汇储备来的。尽管中国政府的外汇保卫战打得非常艰苦,但这些国家一想到3万亿这个数字,就会觉得“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北京随便撕下一只小角,就够自己吃半天。因此,听明白周行长这条宣示之后,多少会有点失望。

但周小川行长需要考虑的是中国的长远大计——人民币国际化并逐渐取代美元霸主地位:

“资金接受国可直接使用他国本币购买本币发行国的产品,节省换汇成本。随着资金接受国和资金提供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本币收入越来越多,未来也可直接使用资金提供国的本币偿还融资债务,节省换汇成本。”

试想:中国在一带一路中使用的各种投融资方式,运用开发性金融、推进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网络化布局,包括金融机构互设、金融服务对接、资本市场联通以及金融基础设施联通等等,都是为中国将要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服务,中国拿出来的是人民币,而人民币与美元比起来,实在太软了一点,虽然已经跻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五大储备货币,享有特别提款权,但实在算不上纸黄金。如果中国央行继续像以前一样开动印钞机,世界各国也会考虑:接受中国的人民币本币,贬值风险实在太高。

何解?就在今年4月,我写了一篇《人民币国际化为何事与愿违》,其中谈到,世界各国央行在2016年最后一个季度所持人民币储备为845亿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人民币计价的储备资产占比仅有1.07%,仅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特别提款权(SDR)中人民币的份额的十分之一、2016年10月,IMF将中国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将其权重定为11%,低于美元和欧元,但高于该篮子中的其他两种货币英镑和日元。更重要的是,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地位也在下降:从2015年下半年起,上述指标大多下降,2015年第3季度至2016年第2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由2.09万亿人民币下降至1.32万亿人民币,同期内人民币结算规模与跨境贸易总额之比则由32.5%下降至22.0%。

综上所述,这次“一带一路”北京峰会的与会诸国众多,会上的交响乐听起来也非常雄壮,但参与各国代表想到原本期望拿到手的可能是人民币与人民币折价的中国产品,还要自己再出一部分资金(共同出资)、共担风险,那兴头就减了许多,“一带一路”计划实施将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将是意料中事。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s://www.letscorp.net/archives/119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