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22 May 2017

劉細良:【讀書好】廿年後回顧:重溫大英帝國與香港

《Hong Kong:Epilogue to an Empire》最新中譯本。

最近收到出版社寄來Jan Morris《Hong Kong:Epilogue to an Empire》的新中文版,封面宣傳句子是:「香港政權移交二十周年,最珍貴紀實巨作經典回歸!」香港一百七十五年走過的旅程,中文紀實作品可以「上枱面」的一本也沒有,有的就是空洞無物政治宣傳、早有結論所謂歷史研究。廿年來最好的非虛構歷史作品,仍然是Jan Morris這本書。

Jan Morris本身也是個傳奇人物,一九二六年出生於英國,畢業於牛津大學,那時名叫James Morris,是男性。一九七二年變性,成為女士,改名Jan Morris。他曾擔任《泰晤士報》與《衛報》海外特派記者,身兼詩人、小說家、歷史學家、旅遊文學作家等多重身份,曾被《泰晤士報》譽為二戰後最偉大的五十名作家之一。男性的James大學畢業後,服役於英國皇家騎兵團,曾在意大利和巴勒斯坦擔任英國情報官。一九五三年,以記者身份隨同英國探險隊前往尼泊爾登上聖母峯,《泰晤士報》在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登基當天早上,刊出英國探險隊首次成功攀登世界第一高峯的獨家報道,一舉成名。


穿梭歷史

共產黨管治下的文人學者,對香港早期歷史的書寫不脫「反帝」意識形態,突出殖民統治的歧視、專制、貪污及投機,對於香港與大英帝國的關係,也刻意迴避,只突出與大陸內地的聯繫。英國作家Jan Morris書寫的香港,只是他衆多歷史旅遊作品之一,他寫過西班牙、威尼斯。其風格是用遊記方式寫歷史,以自己第一身的現場觀察將現在與過去的歷史聯繫起來。由於夾敍夾議,這些細節的觀察令歷史敍述添加了血肉,活靈活現。書中第五章寫「香港人」,首先是描述他在某天乘搭天星小輪上層所見的各式人種,然後才開始寫不同族群的歷史,筆下的英國人也分開各種階級,首先是大班,他們非常依賴家族關係,沾親帶故,互惠互利,一同入馬場、坐遊艇,然後寫英人中產階層及藍領,至於對華人的觀察,作者以在茶餐廳的感覺:熱鬧、自由來作比喻。

Jan Morris的觀察力敏銳,也很細緻,所以才能擺脫宏大敍事方式,轉攻日常生活,從中發掘背後的歷史根源。香港的經濟活動一章,他是寫船政,海事傳統、轉運、通訊及投機的歷史,自一八八○年後,蘇彝士運河開通後,維多利亞時代的香港,已經是國際航運樞紐及通訊中心,在裏消息成為商品,推動投機活動,由開埠初期,到每一次邊界拓展,背後都涉土地炒賣活動。這比歷史書上的數字、政策及人名生動得多。


終將落幕

由於他在香港的第一身觀察,是以局外人身份,我們熟悉的生活,對他來說很新鮮,但我們卻不熟悉大英帝國史,所以當作者將今天聯繫到過去時,我們會有恍然大悟之感。例如他寫文華酒店,認為是英國大班家居風格的伸延,其特色不在外觀或裝修豪華,而是反映了英國人在地化的品味風格,這是他前半生經歷大英帝國其他殖民地採訪生涯才能體會得到。
香港,曾是個率性而為的城市,英國由佔領開始,沒有甚麼大宏圖及具體規劃,只是跟着歷史大勢而行,但由於身處大英帝國最頂盛時期,所以開埠不足五十年已經成為世界商埠及航運中心。今天要融入中國,英治留下的制度,反被視為阻礙,香港領導中國未來?已經成為香港人也不相信的笑話,重讀此書,作者似乎心中有數,香港的故事,終將走向悲劇。


作者Jan Morris由男變女,同樣充滿傳奇色彩。

十九世紀位於皇后大道中的滙豐銀行。


撰文:劉細良
編輯:梁浩維
美術:孔文彬


from 也是這裡,也在這裡~ http://ktoyhk.blogspot.com/2017/05/20170519_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