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9 May 2017

桑普:無法消失的六七暴動真相

資深新聞工作者羅恩惠女士花了四年多時間,籌備及拍攝歷史紀錄片《消失的檔案》,呈現香港六七暴動的歷史資料,幾經波折,各大院線拒接,繼而轉進社區、大學、媒體,近日放映,一票難求,好評如潮。我有幸獲邀看了兩遍,並與羅女士懇談箇中細節,獲益良多。

羅女士及其團隊無懼左派(港共集團及左報系統)踩場挑釁與肢體衝突,冷靜應對左報大篇幅鋪天蓋地的批鬥與謾罵(定性為反共反華、政治煽動、製造分裂)以及「六七見證」(以石中英為首)與「六七動力」(以陳仕源為首)這兩個「左仔」團體的恫嚇與抹黑,令人激賞。最令我難忘的是,羅恩惠女士秉承新聞工作者獨立、謹慎、公平的編採原則,拒絕為任何政治黨派或運動賣賬的專業精神,既有堅強的宗教信仰,也有深刻的人文關懷,令人折服。其中《吳荻舟筆記》的重要發現,更令她重新編輯全片,積極求真求善。

六七暴動,雖有勞資、官民、貧困、貪腐、歧視等社會矛盾,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政權,指揮港澳工委,借鏡澳門一二三事件戰績,志在向港英政府奪權,或者至少必須架空殖民政府,因而企圖在香港重施故技,把中國文化大革命的階級鬥爭暴力手法挪用到香港。5月6日的新蒲崗大有街人造花廠事件,正是由於左仔蓄意推波助瀾,先暴後鎮,揭開序幕,然後5月16日港九各界鬥委會成立,形勢急轉直下。舉凡港督府門前狂囂、花園道事件、罷工罷市運動、沙頭角槍戰、真假炸彈(菠蘿)陣、清華街血案、林彬慘死案、空降搜索僑冠大廈、中華中學師生製造炸彈,全是歷歷在目,令人膽顫心驚。事件釀成總共51人死亡。此事餘波,至今未息。放眼今天香港當權派,基本上充斥著當年六七暴徒及其支持者。部分人更加絕口不提當年血債,不反省唯上意識,不批評共黨罪行,還要叫囂要求所謂平反或刪除刑事紀錄,簡直令人髮指。

《消失的檔案》重新呈現了豐富的人物和事實,令人親歷其境,啟發反思,尊重歷史。紀念片提及陳光山(十三歲理髮店學徒,在居處二樓走廊中石頭死,他有無擲石未有記錄,但肯定不是左派所言在大有街中槍)、何楓(工會書記,抵抗港英掃樓時中槍死亡)、徐田波、李安(上述二人都是在警署被打死,警方涉嫌使用過度暴力)、蔡南(落樓擲玻璃瓶及石頭,腰上有斧頭,被視為行動首領而被開槍殺死)的喪命殞亡,側寫郭慶鎏、石中英、陳仕源、嚴浩的固執不改,鋪陳金渡江(金堯如之子)、羅海沙(羅孚之子)、梁慕嫻、李怡的反省論述,呈現陳欣健、劉文成、李淑潔、吳輝(吳荻舟之女)的親身見證。全部都令人歷歷在目。吳荻舟阻止8400把大鐮刀入境,阻止招商局碼頭軍火上岸等事實印證,更是整部紀錄片的重點,也是該片過人之處。


不過,《消失的檔案》也有一些小瑕疵。

(一)資料略嫌繁雜,說故事技巧有待改良;如果全無背景知識,恐嫌吃力;日後大可分成上下兩集,因果理順,細節浸潤,拾遺精進,慢慢細說。

(二)香港歷史檔案被無故消失,片中尚未明確透露有無深入調查原因及分析現狀,也未直擊根源以及突顯制訂檔案法的重要性,宜作補強。

(三)六七暴動的後續影響,未及深談,其中包括文革後期香港毛派人物繼續肆虐、反擊右傾翻案風、大學生國粹派狂囂、鄧小平上台後的針對六七暴動定性與政治路線的轉變與不變,以及麥理浩總督的改革民生舉措等。

(四)六七暴徒日後的心理格局,是否懺悔反省,為何各行各路,箇中人性幽微,未及細緻分析。

(五)中國文革在1967年的起伏跌宕跟香港六七暴動高低變化,在時間上和在因果上有緊密關聯,紀錄片並未詳細分析。例如8月周恩來借造反派火燒北京英國代辦處一事,向毛澤東攤牌,趁機敗部復活,毛最後打倒了王力、關鋒,但毛、周為何當時不立即剎停文革,反而繼續放任真假炸彈滿街?為何要延至造反派「南天王」陶鑄(其下屬就是趙紫陽)倒台後,才在12月底突然剎停所有香港暴動行徑?毛澤東與造反派、保守派的關係為何?這些問題都沒有細說,甚至港共集團內部派系分歧也尚待追蹤報導。

(六)紀錄片對於紅朝宰相周恩來的形象描繪比較正面,但實際上是比較片面,未能點破周恩來只不過是毛魔的一隻棋子,以便一張一弛。周恩來本無獨立思考,莫論宅心仁厚。

然而,儘管如此,瑕不掩瑜,求真求實,近年難得。我給這部歷史紀錄片的評價是至少80分,相當值得香港人網上報名後進場觀看。我預計港共集團及部分六七暴徒將有可能在今年稍後時間,繼續冥頑不靈地竄改歷史,拒絕反省唯上是從的奴性,拒絕追討中共對他們自己及對香港人的血腥責任,甚至持續發動輿論,進擊羅女士及其製作團隊,企圖轉移焦點和陷害獨立新聞工作者。面對這些風險,我們都需要冷靜應對,守護歷史,守護真相,守護檔案,守護良知。


桑普
政治評論人,律師,法學博士,獨立評論人協會會員,華人民主書院講者,佔中義務律師團成員,前《主場新聞》與《立場新聞》博客,熱愛歷史、哲學、法律。自2007年起,在香港《蘋果日報》、香港《開放》、香港《輔仁網》、台灣《自由時報》、台灣《民報》、英國《BBC中文網》、美國《民主中國》等平面媒體與網絡媒體發表多篇政論文章。著有《風雨如晦》、《革命倒影》。


from 也是這裡,也在這裡~ http://ktoyhk.blogspot.com/2017/05/20170508_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