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22 April 2016

《日本经济新闻》对“债转股”的三点疑问

在中国股票市场4月以来有一个关键词突然成为话题。那就是“债转股”(debt-equityswaps,简称DES)。“债转股”被视为解决银行背负的不良债权问题的有力武器,性急的市场相关人士发出了充满气势的声音,甚至可以听到“将推动上证综合指数上涨1000点”的声音。实际又如何呢?

“债转股重来”,以这一标题刊登头条报道的是4月4日的《财新周刊》(电子版)。总理李克强在3月中旬的记者会上明确表示,积极利用债转股,作为降低企业债务比率的手段。报道的宗旨是,商业银行债转股的解禁将在不久后敲定。

债转股能推动股价上涨1000点?

市场作出反应的是,“债转股第1批将达到1万亿元左右”这句话。这是被认为将响应政府的决定、参加债转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高管的说法。据称第1批将在3年以内落实,随后实施第2批。

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近年来迅速增加,截至2015年底,达到1.2744万亿元(占贷款总额的比率为1.67%)。由于经济减速,对钢铁产业等的融资发生坏账,在2年里增至2倍以上。如果包含与成为不良债权只有一步之遥的关注类贷款,将达到4.1598万亿元(比率为5.46%)。但是,如果多次推进1万亿元规模的债转股,或将能以明显速度消除。市场上出现了这种预期。

“或在4月内发布细则”、“如果债转股成功实现,银行的年利润将平均提高4%”等中国媒体的后续报道相继出炉,在次日的4月5日,银行股联袂上涨。上证综合指数也连续走高,创出了时隔约3个月的高点。《中国证券网》刊登了略显兴奋的文章,称大规模债转股的实施具有推动上证综合指数上涨约1000点的效果。

债转股指的是将银行等贷给企业的资金转换为股票(出资),以支持企业重建的方法。包括日本在内,在发达国家也存在很多案例。贷款方获得的益处是能压缩过度负债,增加资本。而获得股票的银行也能在企业重建走上轨道后获得股票上涨收益和分红。此外,不但易于作为股东监督企业经营,还具有从报表中消除不良债权的效果。

正如《财新周刊》的标题所说,此次并非中国首次实施债转股。为了剥离亚洲金融危机后膨胀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中国政府1999年成立了“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和“中国华融资产管理”等4个资产管理公司(AMC)。在处理资产管理公司受让的债权的过程中,采用了债转股的方式。在截至2004年的5年里,4050亿元融资被转换为580家公司的股票。通过这样处理,四大银行减轻了负担,最终在香港市场等实现了股票上市。

通过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理不良债权,目前仍是可能的,但此次不良债权和关注类贷款的规模巨大。回收资金需要很长时间,而且资产管理公司也对接收不良债权持消极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修改禁止银行持有企业股票的规定,使银行进行债转股成为可能的讨论正在推进。

造船巨头拟将171亿元债务转为股份

瞄准政府将调整制度,有的企业已开始采取行动。受订单急剧减少影响陷入经营困难的造船巨头中国华荣能源,3月8日发布声明,表示计划向银行和交易对象等债权人发行171亿元股票,以偿还债务。之后的3月10日外国通讯社报道称“中国当局将对向国内商业银行解禁债转股”,在香港市场上华荣能源的股价在10~11日大幅上涨。

据悉在该公司24日的临时股东大会上,债转股计划以超过99%的赞成票获得通过。民营的民生银行、国有的中国银行以及政策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接受该提案,将成为华荣能源的大股东。

但是债转股对于债务方的企业、债权方的银行以及股票投资者来说都是好事吗?在市场相关人士之间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是银行的风险问题。“仅仅将不良贷款债权转换为不良股份而已。银行持有价格容易波动的股份比持有债权承担的风险更大”(腾祺基金管理的投资管理董事沈庆洪)。虽然在书面上将负债转为资本,但是并不代表企业的经营将因此好转。而且重要的是中国经济正在减速。像华荣能源这样的重厚长大型产业正在推进化解供给过剩这一耗费时间的结构调整。

实际上,华荣能源股价在一度高涨之后下跌至银行等开出的收购价格的3分之2。单纯计算产生了接近60亿元的账面损失。通过债转股,虽然表面上不良债权出现减少,但是银行的财务很可能反而变得不稳定。由于从外部看不到具体数据,所以可以说很棘手。对于银行来说相比贷款持有股份的风险权重(Risk Weight)更高。有观点认为如果中国大规模推进债转股,银行需要大幅增强资本。

还有一点,债转股的运用标准不明确,很可能帮助本应淘汰的“僵尸企业”延长寿命。财新报道称债转股对象聚焦为有潜在价值、出现暂时困难的企业,以国企为主。这类企业在银行账面上多反映为关注类贷款甚至正常类贷款,而非不良类贷款。因此,此轮债转股,并不支持过剩产能“僵尸企业”参与,同时财政不再兜底。虽然原则上将僵尸企业排除在外,但是对于僵尸企业,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定义。

继续搁置问题,市场也会感到失望

最后便是投机主义的裁量行政带来的不透明和不信任感。中国媒体3月下旬报道称,银监会计划将7家银行的不良债权拨备率由现有的150%以上下调到130~140%。截至2015年的拨备率,中国建设银行已降至151%、中国银行下滑到了153%。这一“考虑”被认为是着眼于清理今后的低迷企业,为了让银行在财务方面出现富余。而维持金融体系的健全以及保护投资者等想法几乎感觉不到。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的战略投资顾问吉田剑悟就中国当局主导的开放债转股一事严肃地表示,“感觉是在耍小聪明,比如不想增加不良债券,不想增加准备金等”。去年夏季中国股价急速下滑时,鼓励证券公司购买股票也是一样的道理,实施债转股全面放开银行持有股票的目的之一估计就是为了促进股票买入。

市场对债转股的欢迎热潮现已告一段路。如果政府继续实施只是暂缓风险的措施,而非积极致力于解决为什么经济减速、为什么会发生不良债权等根本性问题,估计市场的失望程度会越来越大。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104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