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26 February 2016

中国往何处去?

来源:
德国之声

经济改革何去何从,政府究竟愿不愿意放权,这是德语媒体评论中国经济时最关注的话题。然而种种迹象显示,共产党无意选择市场自由化的道路。

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背景下,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经济改革的推进。《法兰克福汇报》驻上海记者Hendrik Ankenbrand在题为《中国的未来》一文中开篇也是提出了一个设问:“北京会走什么样的道路?种种迹象表明,未来的方向早已经选定。”

文章先是回顾了邓小平关于中国改革“摸着石头过河”的理念。在他的领导下,中国没有直接向世界大开门户,而是先以一些经济特区作为市场经济的试验田。“许多人认为,这就是中国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崛起而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原因。中国的领导人至今都坚信,如果当时直接全面实行了市场的自由化,就像俄罗斯90年代所做的那样,那么中国经济就无法实现持续的高增长。更重要的一点:也许中国共产党已经重复了前苏联共产党的命运。”

北京不愿走自由化的道路

但是问题来了:在摸索着实行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还会不会继续“放权”,允许市场继续自由化?作者指出:“凡是研究过其它国家失败案例的经济学家,都坚信,如果中国政府不能允许市场获得自由,那么中国经济是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创新的。然而,自由正是政府所惧怕的,因为它被视为对权力垄断的威胁。”

自从中国的工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股市也开启“过山车”模式之后,北京就开始投入巨资,以重新掌握对经济的控制。今年年初开始实行数日就“夭折”的股市“熔断机制”就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为此,证监会主席被撤换,“但是中国领导人仍然不愿意承认,要想调控规划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可比计划钢铁和煤炭产量要复杂多了”。

“这对于中国的未来意味着什么呢?专家分析,有四种可能:最不可能出现的景象,就是以新加坡为范例,对市场进行全面的自由化,随后转型成为富裕的工业国家。与之相对的还有三种可能的情景,其区别就在于威权统治的程度,相应的改革力度也是从强到弱,甚至完全没有改革,直至经济发展走到自己的极限。”那么,北京的决策者会选择哪一终模式呢?作者接着分析道:“种种迹象表明,方向早已选定——而且北京已经难以摆脱自己对这条道路的依赖。”

仅追求物质够不够

至于这条道路会引领中国走向继续的崛起,还是走向没落,也是《新苏黎士报》周四所关注的话题。该报在其“政治文学”版面发表了一篇书评,介绍了《纽约客》前驻华记者欧逸文(Evan Osnos)的著作《野心时代:在新中国追逐财富、真相和信念》(原著标题Age of Ambition:Chasing Fortune,Truth and Faith in the New China)。这本书的德语译本2015年出版发行。书评作者简要总结了欧逸文实地观察中国“充满野心”的发展八年得出的结论,那就是仅仅有富裕生活是不够的:

“如今中国领导人已经不再许诺实现什么社会大同,而仅仅是富裕、自豪与强大。根据欧逸文的分析,这样的许诺在一段时间里也是足够的。但是现在中国人追求的更多了——也许就是自由获取信息的权利。新科技的发展造就了一种新的政治文化:过去曾经讳莫如深的东西,今天已经不再成为秘密。而共产党越是去极力阻止中国民众获取无过滤信息,民众在这方面的要求就会越强烈。”

经过将中国的发展历程与八十年代的日本相比较,欧逸文认为中国的制度之不合理可能会导致混乱无序。因为今天的中国与当年繁荣时期的日本有一个根本区别:在日本经济出现泡沫的时候,它已经全面发展成一个发达国家;而中国尽管经历了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也仍然是一个贫穷的国家,它如今的人均收入也仅仅相当于日本在1970年的水平。中国的未来究竟要往何处去?书评的作者最后总结道:“至少有一点欧逸文是正确的,那就是中国会进入一个不稳定的状态。”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1602/%E4%B8%AD%E5%9B%BD%E5%BE%80%E4%BD%95%E5%A4%84%E5%8E%BB%EF%BC%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