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22 January 2016

李兆富:泡沫經濟幻滅,想救也救不了

甚麼是經濟衰退?甚麼是金融市場災難?兩者又有甚麼關係?為甚麼經濟會出現周期?難道真的像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預言,資本主義無法克服自身造成的循環,最終還是要滅亡於經濟危機當中?
香港的資產價格市場近來出現明顯調整,雖然未算是金融市場災難,但依書直說,按照現時環球宏觀經濟的趨勢,美元持續強勢下去,聯繫匯率下以港元計價資產會構成一定壓力,而且美元強勢為時越長,以港元計價資產的資產的調整越明顯。可以說,無論是政府抑或市民,在這種環境下都是被動的。最理性的行動就是持有現金,也就是簡單儲蓄,因為在這種日子,唯一升值的就是鈔票。
鈔票的購買力上升,這種經濟環境技術上叫做通縮。通縮本來不是甚麼壞事。畢竟,獎勵儲蓄讓有儲蓄的人可以遲一點用更便宜的消費,是天公地道的事。愛因斯坦曾經講過,宇宙入面最強大的力量是複合利率增長。嗯,可能他看漏了在方程式的另一邊,將複合利率增長發揮得更淋漓盡致的,叫做槓桿。

通脹型社會不可長期持續

現代資本市場出現的槓桿,促成了鈔票增長比率高於產能增長的扭曲現象,結果消費和資產價格,長期累月地不停上升,在這種新常態下,儲蓄的人反而成為了被剝削的一群,懂得使用借貸槓桿的,在大多數時候享受了各種好處。
在一定程度上,馬克思的預言是正確的:槓桿化的資本主義市場,無法克服自身造成的循環。越來越多的鈔票,不但沒有令人更富有;相反,在通脹經濟下,貧富差距擴大,資本主義也漸漸變成了必須政府干預拯救的怪物,甚至時至今日,挽救市場已經成為政府的存在意義。但千萬不要忘記,全世界無論標榜以甚麼意識形態掛帥的政權,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通脹經濟的最大得益者。
香港特區政府持有的最珍貴資產,不是庫房盈餘,而是土地。通脹之下,鈔票貶值土地升值,誰掌握土地資源的分配,就掌握了財富分配的權力。特區政府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是土地絕非偶然。至於其他地方,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本來是發鈔和徵稅,到後來就是發債,以及透過不同方法威脅利誘人民購買政府的債券。通常這種模式的統治,政府往往是社會上欠債最多的單位。無錯,在通脹社會,欠債越多越着數。
通脹型社會不可以長期持續的發展。歷史上,尤其是過去半世紀,幾乎每隔四、五年便來一次金融市場災難,甚至有點令人感到麻木。其實,偏離了價值的價格最終還是要回到價值的基礎之上,金融市場災難的本質是技術性調整,真的不用大驚小怪。
金融市場災難不等於經濟衰退,有時候它是投資者的好時機,但有時候它卻是標誌一個經濟神話的幻滅。反之,國內生產總值(GDP)上升,也未必代表人民生活得更好,尤其是當物價影響成為GDP上升的主要原因時。事實上,有不少人將GDP的增減當作是經濟增長和衰退,這是學院中的新古典最常犯的錯誤。傳統一點,我還是堅持經濟增長的意義,在於以更少的絕對投入,可以得到更大的絕對輸出。從這個角度看,鄰近香港的大陸,老早就出現經濟增長放緩;至於九七年後的香港,其實也有理由相信,增長微乎其微。只不過泡沫經濟令人產生幻覺,以為中國好,香港就好。要是今年歷史重演,將九七的一幕重現眼前,我們便知道,究竟現實有多殘酷。
作為泡沫經濟的最大既得利益,政府不會有動機去撥亂反正,再者經濟周期的毀滅力量太大,就算政府想挽救和改變,其實也沒有能力。我們升斗市民唯一可以做的事就是自求多福,若有餘力,就幫忙一下旁人。我不知道歷史的結局是甚麼,也不知道會在哪一天出現,甚至會否有結局,但我相信不合理的經濟現象不能長久維持,最終還是要回到常識的範疇。


李兆富
Common Ground HK召集人


from 也是這裡,也在這裡~  http://ktoyhk.blogspot.com/2016/01/20160121_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