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尽管现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传播,以及全球一体化的商业熏染,从生活方式的表面上看,全球不同国家、社会的青年人越来越同质化,他们使用一样的手机,看一样的电影,听一样的音乐,享用一样的美食,追一样的超级明星……而且交通方式的越来越便捷,出国旅游、工作、留学也成为越来越多青年人的选项。但是,要因此断言中国大陆青年人与世界其他国家青年人越来越接近,越来越相似却可能只是一种误解。从心理学角度,中国大陆青年人与世界其他国家青年人在构成人格的核心价值观方面,完全可能越来越隔阂。其原因主要系于如下几个因素。
首先,饮食、运动、时尚、娱乐等生活方式的趋同,会使人群之间的人格等内在差异更加凸显出来。在不同国家、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迥异的时代,饮食、运动、时尚、娱乐等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具有直观性,是人们最具感知显著性的社会认知因素,因此,人们对异域生活方式的体验就足以占据人们大脑有限的社会认知资源。而现时代生活方式的趋同,生活方式的差异已经变得不再那么直观,例如,无论是在多伦多,还是孟买,或者广州,麦当劳是一样的麦当劳,星巴克也是一样的星巴克,电影院里全球同步的大片也如出一辙。这时,比生活方式更为内隐的社会和文化人格等要素就显得更为突出而更容易被人们感知到。事实上,对于像价值观、信仰和意识形态这一类与人格密切相关的因素,远比服饰、饮食、流行时尚更难以改变;人们普遍地在价值观、信仰和意识形态这些深层次的心理结构方面显得更为保守,美国人的开放程度与阿拉伯人相差也远不及径庭。
其次,人们一旦感知和意识到深层次人格层面的差异悬殊,人类的保守天性就会促使人们更可能维护自己的特质而不是消弭彼此的差异。例如,两个无神论在一起不大可能令他们各自感知到自己的无神论观点,但如果他们与一群基督徒或者穆斯林在一起,他们就会对自己的无神论意识形态更容易感知并且印象深刻。一般来说,人们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和意识形态与周围人迥异,甚至对立,那么人们最可能的反应就是心理防御机制开启,一方面,相对弱势的一方更可能将对方模糊的言行归因解释为歧视;另一方面,态度的知识功能促使双方对维护自己观点和意识形态的东西更为敏感也更容易被高估,对模糊的现象也更可能解释为与自己具有的观点相一致。
再者,在前两者心理效应基础上,如果有差异的不同人群其中的一方在有意识地渲染、曲解彼此的差异和交流。例如,将正常的社会和文化交流看作是意识形态的“侵略”,煽动甚至蛊惑对相对强势一方的抹黑和仇视,甚至人为地为互联网设置门槛,为全球化设置壁垒。那么不同国家、社会人群之间互相影响就会出现不对称,从而在价值观、信仰和意识形态上呈现出更为深刻和根深蒂固的隔阂。
据此不难理解,中国大陆青年人从小接受的教育(系统社会化)就迥异于大多数文明国家和社会,前者为国家主义的工具论灌输,而后者是基于多元、尊重和宽容的健全人格培养;同时,人为设置的互联网围墙(GFW)将中外青年人能获取的资讯以及获取资讯的方式截然分开,这就使中国大陆青年人普遍的核心价值观、信仰以及意识形态与大多数文明国家普遍遵循的所谓普世价值相冲突。一旦这种嵌在人格的深层心理结构随着人格框架的成形,这样的中国青年即使出国旅游、工作、游学甚至移民定居,他们也很难主动地消弭差异,反而更可能强化和增强之。
特别地,当从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开始刻意固化和强化中外差异,并引导对社会和文化交流进行敌意性的归因解释,当这种情形持续一定时间,那么中国大陆青年人对西方,与现时代那些接受圣战熏陶的穆斯林青年人对西方,从心理学角度,将没有本质的差别。
总而言之,即使是在当下的网络和全球化时代,中国大陆青年人与世界其他国家青年人会越来越隔阂并不是天方夜谭,而完全可能是迫在眉睫的现实。
2015-11-24
相关阅读:
- 中小学生守则修订版:一年后还是得爱党
- 共识网|邓晓芒、项贤明:读书到底为了什么
- 【图说天朝】中国未成年人是如何被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
- 【真理部】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开展“中国梦” 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from 中国数字时代 http://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2015/11/%e5%94%90%e6%98%a0%e7%ba%a2%ef%bc%9a%e4%b8%ad%e5%9b%bd%e5%a4%a7%e9%99%86%e9%9d%92%e5%b9%b4%e4%ba%ba%e4%b8%8e%e4%b8%96%e7%95%8c%e5%85%b6%e4%bb%96%e5%9b%bd%e5%ae%b6%e9%9d%92%e5%b9%b4%e4%ba%ba%e4%bc%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