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22 September 2015

BBC記者博客:北京尋求中美關係「新模式」

凱瑞(Carrie Gracie)
BBC中國總編輯

您對奧巴馬總統與習近平主席這個星期的峰會有些什麼期望嗎?要是有的話,我建議您把期望降低一點。
教人鬱悶的事實是,美中關係幅員廣闊,錯綜複雜,也越來越難經營。大概那些笑容,那21響禮炮,還有那國宴,能把彼此的咬牙切齒和交叉手指(期盼好運)。
一場邊沿政策遊戲正在進行,加上網絡黑客與島礁爭奪問題,要想讓東家和客人能找到達成共識的基礎(common ground)站在一塊,那恐怕要比南中國海更快和更大規模的填海工程才能填出這樣一塊地。
但要是換個角度來看,還是有些事情值得慶祝的。
四十多年、五代中共領導人、八任美國總統,還有世界從中國仍然封閉、邊緣化的日子,走到中美快要分庭抗禮的時代。
而一直以來,美中關係大概還是跟著尼克松總統在1972年所定下的方向走。那時他正要出訪北京,結束20年的敵對狀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曾有過顯著分歧,我們以後也會有分歧,但我們必須做的是找出那條儘管彼此有分歧,但不一定要兵戎相見的道路。」
四十三年後,一位有著雄心壯志的中國領導人正要循相反方向出行,進行首次對美國事訪問。他所面對著的挑戰與當年沒有兩樣,而且這段關係越來越重要,同時雙方也有經驗優勢和成熟的應變能力。那為什現在要經營它會變得這麼難?
「適當管控分歧」
就在上個星期,奧巴馬總統針對網絡攻擊問題,向中國毫不客氣的警告說:「到了某個程度我們就得把這當成是核心的國家安全威脅來考量……我們可以選擇視之為競賽領域,而我向大家保證,只要我們得贏,我們就必勝。」
直到中國的保安首長連忙訪美,進行白宮所形容的「坦率、不客氣的討論」,中國才似乎避過了美國制裁。
與此同時,在南海,本月最新衛星圖像顯示,哪怕峰會已經進入倒計時,北京仍然樂於藐視美國提出的警告,甚至可能違背自己的承諾繼續填海,把有主權爭議的島礁變成軍事前哨。
習主席是否要浪費一個大好機會?他在這次國事訪問前曾說:「只要中美雙方從大處著想,尊重和照顧彼此核心利益,堅持建設性方式,避免戰略誤判,分歧就可以得到管控,共同利益就可以得到維護。」
但在美國媒體都在瘋總統選舉和教宗訪問之際,他要是想大家聽得到自己說些什麼,得雇一位高明許多、許多的演說稿寫手。像特朗普等共和黨參選人都已排著隊來投訴中國偷走了美國人的飯碗,有些人甚至說該把習近平的訪問取消或降格。
美國的公共輿論對中國日趨負面;奧巴馬總統告訴媒體說,中國和平、有序崛起符合美國利益,對世界有利。
但習主席急需主動接觸美國政界人士與普羅大眾,解釋一下這如何符合美國利益。既要再三保證,也要展示遠見和嚴謹性。一點魅力攻勢無疑會有幫助。
但是面前的行程表上,不是跟商業巨頭閉門座談,就是緊湊地跟美國公眾中溫馴的一群拍照留念。看上去,習主席選擇了風險規避策略,把實質的、直率的東西減至最少。
恢復狀態
但別忘記,這是一位帶著「中國夢」而來到的人。他將「中國夢」稱之為「重振中華民族」的計劃。隱藏其中的辯論,是到底強大的中國是個新奇的事物,還是純粹恢復狀態。
過去2000年的多數時間裏,中國經濟佔世界產出總量達兩成半到三成。經歷了十九世紀、二十世紀的外圍衝擊,中國正要在未來10年內超越美國,重奪世界最大經濟體地位。
更重要的是,中國有意建設壯大軍事力量與外交影響力,使之與其經濟實力相匹配。要同時建立這三個強勢,最快捷、最可靠、最便宜的途徑就是跟美國合作,而儘管中間充滿喧鬧與騷動,中國還是得依賴這樣的合作,至少在經濟勢力上得這樣做。
沒有美國的支持,中國又怎麼會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國與貿易國,且是用如此嘆為觀止的速度來完成?沒有美國的幫助,中國又如何能對抗今天所面對的嚴峻經濟挑戰?
不過,我們就別預期習主席到了華盛頓之後,會有多少熱情洋溢的講話了。
模式VS夢想
美國對市場凖入與科技盜竊等問題的擔憂北京充耳不聞,由此,中國對中美關係的論述中所呈現出的自己,就成了個備受指責的合作伙伴,卻在任勞任怨地製造財富,為揮霍無度的美國消費者積聚財富。這樣的論述還強調,中國一不出口意識形態,二不派兵海外。
在中外關係上,習主席所青睞的口號不是「夢」,而是「模式」。他在這次峰會前夕再次高舉這道標語:「新型大國關係」。
這個簡寫的背後,是美國協助中國推進其勢不可擋的崛起這樣的一個未來。這樣做中國就可以避免世界歷史中其他大國崛起時所伴隨的戰爭與動蕩。
從他的模式內往外看,美國的往績完全談不上是良性。相反,美國推動民主,威脅中國的政治制度;透過對台灣供應武器來破壞其領土完整;制定各種計劃,利用美國盟友和軍事部署來圍堵中國。
其實,習先生的中國復興夢,其中一部分是中國從此不用在亞洲忍受美國所定出的安全秩序。
然而,美國人也擅長於做夢。
這尤其是自中國改革開放,融入世界經濟之後。許多人希望終有一天能在北京找到個民主的合作伙伴,還有一位「能維持世界和平,負責任的參與者」。
敵對氛圍
那美國版本的中國夢對習先生來說明顯是個侮辱。在他行禮如儀的走上美國的紅地毯時,要說他把東道主看成是個徹頭徹尾的意識形態敵人,毫不誇張。
他敵視人家的政治制度的程度,起碼不遜於毛主席當年接待尼克松來訪時那樣。在全球化世界之下,那些政治舉措帶來了迫在眉睫的威脅,這種敵視也許有過之而無不及。
習主席掌權三年以來,持續利用反腐敗與意識形態運動來鞏固中共的筋骨,穩住一黨專政。他封禁了民主、言論自由等普世價值的討論,抓捕學者、維權律師、公民社會活動人士、記者、基督徒與博客。
中國的宣傳教導人民,美國只是希望打壓中國的無數敵對外國勢力之一,在香港搞渾水、跟達賴喇嘛友好,是他們的武器之一。
習主席認為他的政治思想無可道歉。他說過,「鞋子合不合腳穿著才知道」。他相信專制,相信中國需要紀律和共同使命感,以實現「偉大復興」。
固然,這一切都難以對美國的老百姓宣之於口,但為了顯得直率和接地氣,還是得嘗試講點真理。
習主席也許可以說,中國國內仍面對著諸多挑戰,情況許可的話,中國都會避免與美國衝突,但是他同時希望奉行一套能反映中國崛起這個現實的外交政策,而在一系列議題上——包括投資與氣候變化的相關規矩——為了兩國的共同利益,他願意跟美國合作。
要是他在網絡安全與南海問題上嘗試一個更加細緻入微,有說服力的敘述,那將是個明智的決定。他得展示自己能聆聽美國的擔憂,並作出回應。要是不能都達成共識,起碼得達成諒解。
這就真正能成就一個大國,甚至預示出一個「大國關係新模式」。

(編譯:葉靖斯 責編:董樂)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indepth/2015/09/150922_blog_china_us_new_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