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23 June 2015

唐映红 | “指鹿为马”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追随?

问:“指鹿为马”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追随?
答:“指鹿为马”是一句成语,意思是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在现实生活中,类似指鹿为马的现象有时却不绝如缕,屡屡见诸报章。那么,为什么明明是指鹿为马的事情却还是有那么多人追随呢?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所谓的“指鹿为马”现象并不鲜见,它部分地反映为社会心理学里面的“从众”(conformity)现象。心 理学家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曾经在1951年完成了经典的从众实验。在实验中,他先向被试呈现标准线段,然后呈现三个比较线段。被试任务是判断比较线段中的哪一条与标准线 段一样长。实验情景下,被试需要在其他5名实验协助者(当然被试并不知道)做完判断后再做公开的判断。被试一共要做18次判断。研究发现:单独条件下,99%的被试都不会判断错误;但在他人误导的情况下,76%的被试至少有一次追随了实验协助者的错误选择
在阿希的实验中,他甚至将标准线段与比较线段同时呈现给被试做判断,也仍然不能消除被试的从众现象。由于判断任 务极其简单,从三条明显悬殊的比较线段中选择与标准线段一样长的那条,被试没有任何困难,也没有任何含糊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但在前面5人均做出错误回答 之后,大多数人都难免会出现违心地跟随前面人的错误答案。这便是社会心理学实验版的指鹿为马现象,人们罔顾正确答案而追随其它人的明显错误。
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情境比阿希的实验情境要复杂得多,太多错综复杂的因素都能影响人们的判断。阿希实验中追随错误答案的被试,他们并没有受到任何胁迫,而且他们说出与众不同的正确答案也不会有任何损失。而在现实生活中,当掌握了绝对权力的集团指鹿为马时,人们的发言却受到显而易见的胁迫和压力;而且他们如果说出与舆论主流不符的正确意见时,也可能给自己带来切实的麻烦,甚至牢狱之灾。因此,现实生活中只要没有对言论自由的充分有效的保障,那么大批民众追随指鹿为马的现象也就司空见惯。
不仅如此,现实生活中的判断情境也远比实验中的线段比较要复杂多维,大多数社会议题并没有显而易见正确的答案,往往取决于判断者的认知水平、价值立场和认知视角;许多社会议题甚至会出现观点迥异、是非难辨的情形。特别是,在一些需要必要知识背景以及认知理解力“门槛”的议题,当具有权威性的权力集团强势蛊惑某一错误观点时,那么有许多普通民众就更可能对“真心实意”地认同权力集团的看法。如果说,迫于压力的指鹿为马是违心之举,那么追随权力集团的权威性就更可能是真心的拥护。但从少数能够正确判断是非对错的智力精英眼中,显然大多数民众是在追随指鹿为马。
换言之,只要颠倒黑白的权力集团掌握了不受挑战和制衡的权力,那么他们就可以为所欲为地“指鹿为马”。人们或者因为说真话的压力而噤若寒蝉;或者因为信息屏蔽而对权力集团的观点信以为真,整个社会都会普遍地表现和反映出指鹿为马现象。
甚至,可以为整个社会设计出“指鹿为马指数”,从两个维度就可以评估一个社会的荒诞程度。第一个维度是追随权力集团指鹿为马的智力精英比例,当越来越多的智力精英追随权力集团的指鹿为马,就反映了更多的追随并非出自“真心实意”,而是违心之举;同时也反映了表达真实意见的现实受威胁程度也越高。另一个维度是权力集团指鹿为马议题的简单浅显水平,当一个明显直白浅显的议题都出现指鹿为马,反映了权力集团普遍的反智倾向,以及为了维护愚蠢见解的决心和自信。


from 中国数字时代 http://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2015/06/%e5%94%90%e6%98%a0%e7%ba%a2-%e6%8c%87%e9%b9%bf%e4%b8%ba%e9%a9%ac%e4%b8%ba%e4%bb%80%e4%b9%88%e8%bf%98%e6%98%af%e6%9c%89%e9%82%a3%e4%b9%88%e5%a4%9a%e4%ba%ba%e8%bf%bd%e9%9a%8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