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31 May 2015

練乙錚 - 袋一世v先否決.亞細安v大中華

 2015年6月1日

在各種關於「袋住先」與否的民調結果裏,到目前為止都是贊成的人數稍為多一些,有升有跌,最近兩周以來則在上升,大概是受當權派鋪天蓋地飽和宣傳影響所致。

一、有看頭之含淚袋住先

由此出現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各民主派議員都投反對票,把政府的政改方案否決掉,會不會因而在下一輪立會選舉裏遭受懲罰(所謂的「票債票償」),結果保不住關鍵少數議席?當權派一口咬定「會」,筆者的判斷則是:還不至於。如此處變不驚,主要基於兩個理由。

其 一,到目前為止的有關民調,問法都是比較簡單的「贊成」還是「反對」,在這兩個相反的答案之外就是「無意見」、「一半半」。這些民調的結果,像一般投票結 果一樣,不能讓人從中看到贊成者或反對者的立場有多堅決多強烈。意見後面的意願強弱,有時很重要。設想一班30個同學要決定學期旅行是要到大浪灣游泳還是 到大帽山登山,15人無所謂,餘下的,其中14個稍微偏好去游泳,最後的那一位卻嚴重畏水、見海即暈,那麼班主任最後決定去登山,也還是合理的。

筆 者估計,在政改問題上,比較多數的「袋住先」支持者當中,不少只是稍微偏向支持而已。這些人不少是溫和泛民,模棱兩可而僅僅傾向支持,免得面對「社會撕 裂」;又或者是他們內心非常矛盾,覺得正反理由都十分重要,到最後「含淚支持袋住先」。還有好一些(大概一成以上),則因為是新近才被當權派的強大游說攻 勢說服的,立場還未固化,隨時有可能反水。

與此相對應,近日公開表態贊成通過政府方案的幾位意見領袖或具代表性的泛民人士,庶幾也都是 「僅僅的」袋住先支持者。他們的公開表態,弔詭地有一定的正面價值,因為清晰地說明民調裏傾向支持「袋住先」的人當中,有一定數量的「僅僅支持派」,而各 民主派議員若投票否決政府方案,這些「僅僅支持派」是不會氣憤得要對他們「票債票償」的——很難想像謝志峰有復仇心理,明年把票投給民建聯。

其 二,一個研究「政改通不過,誰最該負責」的民調顯示,明顯多數市民認為政改失敗,最難辭其咎的,還是當權派(54.1%,分別含北京中央政府的 24.8%、特區政府的24.1%、民建聯工聯會加其他親政府政黨及人士的5.2%);此百分比大大超過認為民主派的34.9%【註1】。既然如此,政改 方案通不過的話,大多數的市民都不會遷怒於投下反對票的議員;不少「僅僅支持派」反過來把氣出在當權派議員身上,倒是比較有可能。

如此看來,個別還在猶豫怎樣投票的民主派議員,其實不必考慮權宜,按原則辦事就好。

二、大陸新常態→東協新寵兒

大 陸經濟掉進慢檔新常態之際,國際投資界捧起了另一個寵兒:亞細安。東亞興起,說老實已經是一個老掉牙的故事,只不過今年有了一些新包裝——主要是10個成 員國宣布將於年底正式組成「亞細安經濟共同體」(AEC),而區域政經形勢多年來累積的變化又的確於最近忽地明顯,遂有此「一雞死、一雞鳴」的勢態論述, 以至如果你還念念不忘什麼「中國速度」、「世界工廠」而回味無窮的話,你一定是上了年紀而且很out。

當然,大陸經濟之雞還遠遠未死,好 歹還有北京官方說的7個巴仙年增長,比亞細安各國的5.4%平均數字高出好一些;然則,為何東亞之雞已經鳴得那麼得意?無他,向錢看的專家、人士,一般都 拚命向前看,而這些人看到的一些長遠基本經濟因素,在中國大陸正在走弱,但在東南亞諸國卻普遍走強。

亞細安(ASEAN;一作東協)看成 一個整體的話,是當今世界第7大經濟體,人口合共6.2億,由星、馬、泰、菲、越、緬、寮、柬、印尼、文萊組成,平均年齡十分低;估計到2030年中國大 陸嚴重老化、人口總數下降的時候,亞細安的人口增長正在加速,超過一半的國民年齡在30歲以下。若論僱員平均月工資,國際勞工組織(ILO)的數字顯示, 在亞細安裏算是比較發達的泰國是400美元,不到大陸的三分之二;近年製造業增速最快、人口勢將接近1億的越南,則僅是200美元左右;印尼更低,其後還 有處於急促而不同程度開放過程中的緬、寮、柬。這幾年大陸工業增長停滯之際,不少這些國家卻都錄得可觀增幅,故亞細安從中國手中接過「世界工廠」的稱號, 恐怕只是時間問題。因此,投資界不少人認為,亞細安是亞洲繼中國大陸和印度之後的第3個經濟增長支柱。美帝決定持續把軍事力量和經濟注意力轉移到亞洲,乃 是「冇死錯人」。

面對這個經濟新棋局,香港點玩?「大中華」的另外一個半成員即新加坡和台灣又點玩?

香港因為政治和地理 原因,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經濟發展便與中國大陸綑綁一起,榮辱與共;八十年代以降,工業九成九轉移大陸,當初佔盡優勢,但自1990年起,香港的GDP 增幅便一直落後於保住了兩成製造業(最富活力的高端部分)的新加坡,以致今天的人均收入已被後者大大拋離。同是玩China play,香港起步比新加坡早,近水樓台先得月,到後來卻被新加坡反超,乃是香港製造業徹底空洞化、精華被大陸吸食淨盡,後雖有金融運輸等服務業填補亦孤 掌難鳴無補於事故也(反觀新加坡,保住了高增值的製造業,但金融和運輸等服務業發展得不比香港差)。主場之戰,香港輸給新加坡,是過快過分融合、失去自主 而不能「擇肥而留」之故也。

好了,如今香港和新加坡同時參賽這個ASEAN play新遊戲,勝負盤口又怎樣算?這一回,新加坡是主場。新加坡地處亞細安的中心,卻是一個獨立國家,能按情況自主制定優化政策,比起香港更具競爭力。 語言文化宗教等方面,新加坡比起香港有更大的優勢自不必說,最重要的一點是,ASEAN play說到底還是一個製造業遊戲。香港既無製造業可言,在大陸搞製造業的港商雖然可以轉移到東南亞找機會,但他們離地再離地,賺到錢之後的再投資也必然 是離地的,對香港的GDP一點好處也沒有(大家記得「GDP」中的那個D,指domestic)。

新加坡則不然,由於她還有製造業,因此 可以在技術不斷升級的過程中,把不再是高產值的部分剝離、放置到亞細安各地,不斷升級增值的部分卻留在本土,因而對GDP的增長繼續有貢獻。此外,由於新 加坡是航運中心,亞細安的出口產品絕大部分要以新加坡為集散點,這又是香港所不能及。

還有更大更宏觀的因素對香港不利而對新加坡有利。像 香港和新加坡這樣的經濟,賺錢主要靠周邊其他經濟體的GDP增幅(而不是水平);周邊經濟體的增幅減慢,錢就難賺(例如,日本經濟增幅接近零,香港要賺日 本的錢,難過登天)。受制於京港大小統治者的偏好,香港愈來愈成為依附在祖國母體上的經濟附庸,祖國「給什麼、有什麼」,因此只能不斷降格演配角,在今後 的各個「十X.五」藍圖裏當茄哩啡過日子。新加坡剛好相反,可以其自身的先進經濟力而執亞細安經濟之牛耳,當10國中的大哥頭。而最要命的是,香港所依附 的祖國母體的GDP增幅,已是強弩之末,而新加坡執其耳朵的那頭牛,卻是一頭年輕力壯的牛,大把世界也。

香港經濟落後新加坡,這個局面來日方長。特府不去找經濟原因而把問題賴到「民主派搞搞震」上面而毫無科學理據,乃是沒出息的二世祖所為也。

台 灣面對ASEAN play,反應異常敏銳,不少企業家、年輕人,都在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註2】。這裏頭有不少歷史原因。台灣早於經濟起飛年代便注重發展與東南亞各國的關 係,到李登輝當政,更為了避免經濟上過分依賴大陸而提出「企業南進」計劃,可惜提得早了20年,不少到東南亞發展的產業投資者鎩羽而歸;但是,還有一些慘 淡經營留下來的,替今天的台資台企台人新南進打下了基礎。到東南亞工作,今天已經成為熱門;愈是年輕的上班族,愈認為外派到東協得到的經驗和機會勝過外派 到中國大陸。

此外,台灣的移民政策與香港的不一樣,香港的新移民絕大部分是大陸人,來源很單一,但台灣的新移民來源廣泛,例如大量的外配 (外來配偶)及其第二代當中,有東協根的就為數26萬人以上,其中尤以越南為最,餘的依次是印尼、柬、菲、泰、緬……。此外,台灣和東協各國之間,雙向都 有數萬個留學生。這些都是台灣要發展亞細安經濟關係的重要人本資源。

語言方面,台灣的大專院校比較講實際,不少已經有了東亞語系,特別是 越、泰語,近年愈來愈熱門,已經取代了日、韓語而成為最受歡迎的第二外語群。小學方面,當香港忙於「普教中」之際,台灣已有40多所小學教小孩子學東南亞 語。教育部已經規定,從2018年起,越南語、印尼語、泰語等東南亞語言,將成為台語、客語及原住民語之外的語言,列為國小、國中、高中的必修可選範圍之 內。

跟香港比,新加坡和台灣都沒有政治意識形態所要求的那種單一、單向「融合」,因此在經濟和宏觀政策層面可按機會獨立自主大手調校投資方向、分散風險。到最後,「想窮都難」的,會是香港還是台灣、新加坡?

【註1】見立場新聞報道:《否決政改責任誰屬?》https://goo.gl/EnKdZj


【註2】台灣《遠見》雜誌今年4月號有一輯8篇文章介紹東協機會和台灣優勢的文章,內容很豐富,值得筆者向大家推介。


from Vicsforum - One man's forum http://vicsforum.blogspot.com/2015/06/v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