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29 May 2015

台商大撤离 这次来真的!家具、成衣、製鞋、传统电子……连根式拔起

台商在中国投资,经营环境日趋恶化,除了工资、匯率等各种客观条件改变之外,他们也对愈来愈多的罢工、怠工事件心生恐惧。
在广东素有「小香港」美称的东莞樟木头镇,受到出口加工產业迁移冲击下,昔日火车站前繁华景象,如今不仅市况萧条,连向来闻名珠三角的二奶村都几乎快成绝响。这个面积118平方公里小镇的景气荣枯,相当程度反映了中国外向型经济的惨况。
相对原本是香港人后花园的樟木头,以台资企业為主的厚街镇,近年则努力转型发展会展等服务业,以替代出口加工业的式微。然而,一家在厚街已设厂20多年的台商认為,在台港出口企业陆续撤出东莞后,围绕出口外销的服务產业,其实也已陷入发展瓶颈。
这个原本在中国出口排名第3大城的珠三角城市,面临的发展危机,正是台资企业当前困境的缩影。在东莞的许多台商聚会中,近来最热门的话题都是如何撤厂,要撤到哪裡去?大家对这个加工出口圣地,早已失去了20年前的热情。
亏损连连 投资热情已消退
向来是台商获利主要来源的中国投资,从去年开始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统计显示,属於中大型企业的台湾上市公司,超过5成的中国投资项目都处於零获利或亏损状态;中小企业未获利或亏损的比率更高达7成以上。
也因此,从2013年开始,台商从大陆撤资就已如星火燎原般扩散开来,据台湾官方统计,还有台商私下初步保守估算,近2年从大陆撤出的资金超过了500亿元新台币。
陷入经营困境的台商多如过江之鯽,但撤出者从总数来看还不算太多,广东省广州市台协前会长程丰原认為,不少台资企业把閒置的厂房出租维生,才避免了有更多台商倒闭或撤离;但实际上在行业的影响力,早已逐步被中国本土企业蚕食鲸吞了。
迁离中国 是不得不的选择
台资企业设厂后,中低阶的代工技术不是被离职员工、就是被一些本土的中小企业学走,低价抢单的效应不断出现,台商公司即使再投资升级,也只能赚取微薄利润;迁离中国,有时是不得不的选择。
从东莞的人口结构变化,就可以看得出台商逐渐撤离后,当地出口加工业沉沦的现况;以往城市常住人口约1200、1300万人的格局,现今只剩下约800万人左右,据当地台商指出,减少的人数都是外省市民工。
就以昔日东莞台资企业用人最多的裕元(宝成)工业来说,其设厂所在的小镇高埗,最高峰时有12、13万人;但随著这家大型运动鞋代工厂不断移转大陆產能到越南、印尼与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后,这个超级大鞋厂的员工已萎缩到只有3万多人。
另外一家总部设在东莞大岭山镇,以製造女鞋、休閒鞋著称,且名列全球前10大鞋厂之一的兴昂国际,在中国劳动成本持续高涨的压力下,也逐渐缩小在东莞的產能,转移到越南、印尼。
东莞一家设厂20多年的台资工作鞋大厂负责人就表示,除了工资居高不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国际品牌大厂近年来都会主动要求代工的台商,必须到中国境外另设生產据点,以防范在中国的经营风险。
就有台资製鞋厂商透露,运动鞋大厂丰泰、裕元,一方面在越南、印尼建立比中国更大的生產基地,另外大客户NIKE、爱迪达还要求前往印度、孟加拉等国设厂,既能分散投资风险,也能持续降低成本。
据了解,这种外商眼中所谓的经营风险,除了是工资、匯率等各种客观条件的改变外,他们也对愈来愈多的罢工、怠工案例的发生心生疑惧;去年裕元的3万人大罢工,今年兴昂的怠工事件,连这两家台商眼中的模范生都出事了,寒蝉效应早已在台商圈中散开。
不论是罢工还是怠工,总之,以往在台外商的评估中,劳工抗争风险最低的中国,在新世代工人主导就业市场,还有人民维权意识高涨情况下,只要有点风吹草动,都可能会引爆大规模的罢工潮。
去年中秋节前后,东莞台资企业万士达因為经营困难,只不过没发月饼与奖金,就导致了数千名员工集体罢工,还走上公路造成交通堵塞;一位参与协调的台商事后才发现,要平息这场罢工,工人代表与律师提出的7项条件中,竟有一条是要求中国收復台湾,让资方与协调的官员当场傻眼。
去年的裕元罢工行动中,工人之间的简讯与微信传播内容中,也常出现赶走台湾人等情绪化字眼,让实际在中国管理工人的台干看了怵目惊心,甚至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问题。
资金撤走 供应链面临崩溃
这一波的逃亡潮,许多老台商都认為,不论从主客观现象来观察都已成形;一位东莞前台协会长表示,台商撤资对大陆的冲击,可能会比想像中来得大,因為资金撤走了不算什麼,中国绝对承受得起,「但整个產业供应链如果消失,就一去不復返了。」
就以创造大量工作机会的製鞋业来说,台商在中国20多年,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本土配套厂商,大型製鞋商的迁移,不仅带走了工作机会,连鞋材、鞋楦、鞋模等关键配套都会一併带走。这种连根拔起的迁移模式,恐怕还是会让中国本土业者难以為继,进而形成一波更大的冲击。
以东莞昔日鞋城厚街為例,在数以百计的鞋厂搬离后,除了空置厂房大量增加,相关行业也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纸板、印刷与货运业倒闭的公司难以计算,严重冲击当地的实体经济。
製鞋业的迁移,在中国已是一去不復返的趋势,家具、成衣与其他传统电子加工业也在快速的搬离中国。以台资企业来说,向来是竞逐低成本的投资环境而 居,日美企业则在成本高涨,还有与中国关係欠佳的情况下,这两年响应製造业回归美国的公司数量庞大。一家寧波的台资汽车配件厂老闆就指出,美商因欧巴马祭 出不少优惠,还高喊製造业回归口号,从中国搬回美国本土的企业愈来愈多,向来是美国企业配套主力的台商,即使没能力转移到美国,但被不少美商要求返台设 厂,或至第3国设据点。
而在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未来台、港资、加上外资企业的撤离潮将会持续扩大,这种风潮也已引起中国官方的关注,包括大陆学者对这股逃亡潮都感到忧心忡忡。
部分自由派学者认為,在大量外企撤离中国后,过去10年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将出现逆转,因為外商在中国创造的就业机会至少高达一亿个,一旦迁移潮持续不断,工作机会大量减少后,失业潮与减薪潮极有可能在中国重现。
虽然產业转型已是现在中国一定要走的道路,但所谓的「腾笼换鸟」政策,还是要有台外商这些鸟移进不同的笼裡,否则中国的经济恐怕难以為继。因此,从最近中国国务院在六十二号文上的退让一事观察,即使台外资已有点像鸡肋,但在现阶段,中国还是会紧紧的抓著不会随意放掉。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89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