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31 March 2015

克里米亚入俄简史:从大爷到孙子的血路历程

摘要:克里米亚半岛位于黑海北岸,处于乌克兰最南端,只有2.7万平方公里。别小看这个半岛,不仅战略地位重要,其历史地位 也相当尊崇,在这里召开的雅尔塔会议,决定了战后世界秩序,影响了东西方几十国数十亿人的命运。克里米亚与俄罗斯的分合有一番曲折又漫长的历程,初时克里 米亚是大爷,曾长期欺负俄罗斯,后来变成了孙子,命运甚为悲惨。
文/段宇宏 
 
克里米亚半岛位于黑海北岸,处于乌克兰最南端,只有2.7万平方公里,却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这里是鞑靼人的故乡,东西方重要交汇处,驻扎着著名的黑海舰队。 要不是发生乌克兰危机,这个风光极其秀丽的半岛,很少为国人所关注。
但千万别小看这个半岛对近现代世界的影响。往早点说,最大的事儿就是第九次“俄土战争”,因为最重要最多的战役发生在克里米亚,也叫克里米亚战争,以英法和奥斯曼帝国为一方,沙俄帝国为另一方。 这场战争在近现代军事史上有里程碑性质,很多新式武器和技术被运用于战场,俄国惨败之后,最终促使沙皇下定决心废除农奴制,推动社会和军事变革。 “雅尔塔”——地处克里米亚南端,这座城市的历史地位那就太过显赫了。决定战后全球政治秩序的——雅尔塔体系就来自于曾在这里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二战后东西方十几亿人口,几十个国家的命运(包括中国在内),全源于此次会议及其“雅尔塔密约”。
1954年,为了纪念“俄罗期与乌克兰合并”的《佩列亚斯拉夫协议》签订300周年,时任总书记赫鲁晓夫推动下,苏共中央主席团 做出一个决议,将克里米亚的管辖权划归乌克兰。苏联解体时,克里米亚随着乌克兰一道独立,也是乌克兰俄裔最多的地区,当时占人口比重约58%。 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全民公投表决前途时,支持独立的总得票率90%,西部97%,东部88%,最低的克里米亚其实也有54%。 不过克里米亚俄裔“脱乌入俄”的分离主义倾向始终明显,在时事刺激下会不定期地起落。1992年,乌克兰独立后5个月,克里米亚议会一度宣布独立,但被基 辅当局强压下去,俄国虽有政客表态支持,不过只动嘴没动手,最终克里米亚取消独立,但获得更多自治权,成为乌克兰唯一的自治共国。 此后的十年中,认同乌克兰是自己祖国的克里米亚人总体是越来越多的,这个比例从32%一路升到71.3%,不幸地是,2014年初发生了乌克兰危机! 
俄罗斯与克里米亚的分合却有一番曲折又漫长的历程,说起来,初时克里米亚是大爷,曾长期欺负俄罗斯,后来变成了孙子,命运甚为悲惨。 公元9世纪,以乌克兰基辅为中心形成了封建王公联合体——“基辅—罗斯”国家,这是今天东斯拉夫的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的民族和国家的发源地。 1240年,成吉思汗的长子次孙拔都率蒙古军队西征,攻陷基辅后,延续近四百年的“基辅—罗斯”灭亡。拔都折回南俄草原建立了“金帐汗国”,开启罗斯诸邦 的蒙古统治时代,克里米亚也被纳入金帐汗国版图。 克里米亚13世纪前的两千多年,先后生活过凯尔特人、斯基台人、希腊人、哥特人、匈奴人、拜占庭人,可说是个民族交汇和流动的大平台。金帐汗国统治阶层为 蒙古人,但治下的大部分军民其实是突厥人的鞑靼部族(中国称为塔塔尔族),他们随蒙西征逐渐移民至克里米亚,成为当地的主人。 克里米亚作为蒙古长支宗王系所建立的金帐汗国属地,开国之君拔都把克里米亚封给了自己的十三弟“秃花帖木儿”。15世纪中期金帐汗衰弱后,先后从其领地分 裂出克里米亚汗国、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西伯利亚汗国。“克里米亚汗国”和“喀山汗国”(今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地区)为秃花帖木儿的后裔所建,其 中哈吉?格莱1430年创建了克里米亚汗国。 金帐汗国拒绝承认克里米亚汗国,克里米亚只得与外部强国合纵连横以求存,先后跟立陶宛和莫斯科公国结盟,1478它最终选择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的 藩属国。直到沙皇统治这里之前,奥斯曼帝国对克里米亚汗国影响深远,必竟都是“突厥人”,有着相近的文化和习俗。 1502年,克里米亚汗国攻克金帐汗国首都萨莱,彻底灭亡金帐汗国。克里米亚汗始终以金帐汗国继承者自居,力图统一喀山、阿斯特拉罕。但它没想到,金帐汗 的灭亡导致莫斯科公国失去有力牵制后日益强大,最终把扩张矛头指向自己,首任俄罗斯沙皇——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先后吞并了喀山和阿斯特拉罕,使克里米亚汗 国“重归统一,再现荣光”的美梦破碎,它从此拉开与莫斯科长期争战的序幕。 作为奥斯曼帝国的桥头堡,克里米亚汗国强盛之时,鞑靼骑兵西击波兰,东征莫斯科,经常深入乌克兰和俄罗斯地区掳掠人口为奴,汗国拥有庞大的奴隶贸易市场, 这是最重要的财政来源。汗国也常派兵进入南俄草原“减丁”,以阻止斯拉夫人来此定居。汗国版图还包括今天乌克兰南端狭长地带,俄罗斯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罗 斯托夫州部分地区。
与俄罗斯多年博弈中,1571年征讨莫斯科可说是克里米亚汗国最风光的战争。
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的国王西格蒙德二世唆使下,克里米亚德夫列特汗发兵进击莫斯科,伊凡四世仓皇出逃,差点成为俘虏。俄罗斯在战争中丧生近10万人,莫斯科河漂满了尸体,鞑靼军队还掠走15人为奴,一把火烧了莫斯科。
德 夫列特汗要求伊凡四世削去“沙皇”称号,允许喀山和阿斯特拉罕复国,伊凡四世答应削去帝号,同意阿斯特拉罕复国,但拒绝喀山复国要求。因为要求未得到满 足,第二年,德夫列特汗再度发兵12万征讨莫斯科。但这一次俄罗斯贵族空前团结,一致对外,鞑靼军队在莫洛季高地中了埋伏,遭受重创,作为前锋统帅的汗国 王子阵亡,德夫列特汗突出重围逃回克里米亚。
17世纪中期之前,克里米亚与俄国的博弈你来我往,未 看出谁有明显优势,双方都会利用中东欧列国争霸局面,通过外交的合纵连横牵制对方。1689年彼帝大帝登基前,俄罗斯虽然曾两次派兵远征克里米亚无功而 返,但自此以后俄国效法西欧大力推行军事和社会改革,逐渐成为东欧强国,加上人口与地盘的悬殊,双方力量的天秤越来越偏向俄罗斯,差距日益拉大。
当俄罗斯的实力对克里米亚具备压倒性优势时,吞下它的唯一的障碍其实是奥斯曼帝国,击败奥斯曼则克里米亚可以稳入囊中。依据《佩列亚 斯拉夫协议》条约,沙皇渐渐吃下乌克兰中东部越来越多地区,以此为跳板,具备了南下打击奥斯曼的基地,克里米亚是沙皇南下打通黑海出海口的必经要地。
彼得大帝第一次出手就未选择进攻克里米亚,而是采用打击主干,削弱旁枝的战略,先进击奥斯曼帝国,此后历代沙皇不断发起“俄土战争”,步步进逼。
1762年总理大臣伏隆佐夫向叶卡捷琳娜女沙皇上奏折道:“克里米亚半岛是俄罗斯和土耳其的钥匙,当它属于土耳其时,对俄国是个威胁,当它属于我们时,亚速海和黑海就是俄罗斯的。”奥斯曼帝国在与欧洲列强的争霸中已落于下风,吞吃克里米亚的时机已日显成熟,
土耳其在1774年第六次“俄土战争”中败北,当年7月份,双方签署了《库楚克一凯纳吉条约》,其中有个条款即是:“克里米亚汗国必须脱立奥斯曼帝国获得独立”,另一个重要条款是“俄国商船可以在黑海自由航行和出入博斯普鲁斯海峡”。
条约并未表示俄国有吞并克里米亚汗国的野心,不过一口吃不了大包子,这是为正式吞并做铺垫。1776年,沙皇派苏沃洛夫将军率兵进入克里米亚,控制各要塞,第二年把受过西方教育,性格温的的沙金?格莱扶上汗位。  
 沙金?格莱其实并不想当傀儡,他有着一翻雄心壮志,试图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克里米亚汗国,着手了很多政治和经济改革,继位前他还曾派使节到彼得堡抗议沙皇对当地的军事接管。
奥斯曼见势不妙,在当地资助反俄反沙金?格莱汗的民众暴动,局势持续动荡数年之后,叶卡捷琳娜认为直接统治克里米亚的时机已成熟,向末代君主沙金?格莱汗施压,迫其同意两国合并。
1783年叶卡捷琳娜发表宣言称:“为永久消除俄国和奥斯曼帝国之间永久和平的动乱根源,朕决定,克里木半岛置于俄罗斯管辖之下。”
自此,俄罗斯得到黑海北岸的广阔土地和优良港口,变成了“黑海沿岸国家”。
沙 俄吞并克里米亚之前,已有不少鞑靼人移民至奥斯曼土耳其,沙皇统治时期,为数更多的鞑靼人继续逃往土耳其定居。一开始,沙皇的统治还算宽松,赋予了顺从的 鞑靼贵族与俄罗斯贵族同等的特权,但后来逐渐没收鞑靼人土地,不断地往克里米亚移民。从1783年到1902年,流亡至土耳其或移民它国的鞑靼人估计有 20万之众,留在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变得日益贫穷。
沙俄与苏联对克里米亚的统治,深刻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虽然鞑靼人生育率不低,但在克里米亚却增长极慢。
俄罗斯内战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首次大饥荒肆虐整个俄罗斯大地,由于征粮过度,饥荒最严重的反而是乌克兰等产粮区。饥荒先遍及整个伏尔加河流域和乌拉尔河流域,此后蔓延到了顿河流域以及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受灾人数远远超过了3000 万,死亡人数估计过千万。
1922 年1月,克里米亚的饥荒情况已相当恐怖,死亡人数逐月增长,到了最惨烈的时段,4月份当地官方的统计是日均死亡1500人左右。鞑靼人政治上处于弱势,普 遍比俄罗斯人更贫困,所以死亡率更高,很多村庄死亡人数过半,据当时的目击者们说,车站、街道、广场上到处是尸体和遭遗弃的孩子。
虽然美国救济署以及澳大利亚、土耳其等国家都伸出了援手,还是未能避免全苏俄大量人口死亡,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口亦损失惨重。到大饥荒 结束的1923年,克里米亚人口从大约72万人降到57万 ,减少15万人,其中死于饥荒者至少10万,60%是鞑靼人。鞑靼历史学者阿兰·费舍尔认为,从1917年到1933年,起码15万鞑靼人非正常死亡或逃 离家园。
这次大饥荒加上后来的一系列政策,导致整个高加索地区、波罗的海地区、乌克兰和克里米亚的各种民族,对苏维埃充满了仇恨,这又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二 战期间,德军打过来时,这些地区各民族夹道欢迎德军,甚至参加德军或组建游击队对苏作战,各族的民族主义者也希望借助德国力量获得“独立”。其实,真正积 极与德军合作的,仍然不是多数人,最活跃的是那些具有浓厚民族主义思想的人群,这些各民族同样有不少人参加了苏联红军。
二战结束后,斯大林对这些民族实施了人类史上罕见的惩罚政策——“民族集体大流放”。当然,这种流放政策最早还可追溯到30年代,由于这些民族抗拒集体化等原因曾陆续被流放过,不过最大规模的流放发生在二战以后。
从 20世纪30至50年代,15个民族大约340多万人被集体流放,这当中就有车臣人、印古什人,当然包括克里米亚19万鞑靼人,被全体流放到乌兹别克斯 坦。遭集体放逐的往往都是较小的民族,其实斯大林曾考虑过把乌克兰人、波罗的海三大族全体流放,将当地腾空,不过乌克兰人实在太多,达3000多万,这个 流放工程太过浩大,放逐成本过高,才最终作罢,改为“部分流放”。
整过流放过程充满了血泪,由于饥饿、劳累与缺医少药,迁徙途中和定居之初,无数的老弱妇孺死亡。现在的学者根据内务人民委员部的档案估计,从1944年到1952年,有18.01%的鞑靼人非正常死亡,约合3.4万人左右。
 
我们来看一组克里米亚的人口结构与数字变迁图表:
民族
1926
1939
1979
近十年
俄罗斯人
30.1(42%)
55.8万(49.6%)
14.6万(66.9%)
145万(60%)
乌克兰人
7.7万(10%
15.5万(13.7%)
5.5万(25.1%)
57.7万(24%)
鞑靼人
18万(25.1%
21.9万(19.4%)
5422(0.2%)
24.510.2%
 
自从苏共二十大以后,政治环境有所宽松,否认了斯大林的“民族集体流放”政策,这些民族包括克里米亚鞑靼人在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返乡斗争”,不断组织起来请愿,期间也有不少人因此被判刑。
二十大后其它民族被平反较早,只是以前被没收的土地和财产不能返回,但可以自由定居,有的还恢复了自治地位。因为克里米亚的战略地位太重要,迟至1967年9月份,在鞑靼人不的请愿和申诉之下,苏联当局终于下达了对鞑靼人的平反令,但是没有解决他们返回家乡的问题。
1967 年12月,有6000鞑靼人返乡,只有几个人得到了居住许可证,其余人全被官方赶走。1957年到到1961年,有6000至18000人六次递交请愿 书,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上的请愿书签名人数有2.5万人。1970年4月,列宁诞辰百周年纪念日,有3000名卫国战争士兵和350名党员签名 上书,第二年3月,共有6万人向苏共二十四大递交请愿信……
 
克里米亚的鞑靼族每年都要举办活动,纪念“民族大流放”时期的受难者,参与集会的老人们回忆起当年的惨景,潸然泪下。
六七十年代大部分时间,当地的统计数据显示,克里米亚鞑靼人数量为“零”或“无数据”,这种状况要到70年代末才有所改观。克里米亚人的“返乡斗争”比其它民族更艰难,一直持续到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时,才逐渐得以解决,鞑靼人终于回到了故乡。
克里米亚鞑靼人经过这么一翻历史磨难,从当地的主人逐渐变为少数民族,一度还从自己故乡消失。现在,就算鞑靼人不愿意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他们也无能为力,因为在自己故乡早就不占有人口优势。 



from 段宇宏的博客 http://duanyuhong2008.blog.163.com/blog/static/1748323292015230013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