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2 January 2015

閻靖靖/大中華?大中華膠?

中國與港臺社會思潮背道而馳,已令「大中華」的概念在意識形態領域趨向分裂。北京政府坐擁舉國財富,至今不願將政治改革列 入議事日程,持續相信銀彈的威力,不僅對內催谷經濟成長以圖消弭民眾日益明顯的政治訴求,而且也將這種「經濟換政治」的思路用於港臺政策。試想,若國陣也 將淨選盟的街頭運動歸結為年輕人買不起樓而「發爛渣」,恐怕馬國人也會氣得七竅冒煙吧?

001
【文/閻靖靖】
2014年九月初,我劃著手機在Facebook上閒逛,一張習近平的黑白照配以搶眼的黃底黑字大標題闖入眼簾——「習近平嚴打貪腐大老虎絕不妥協 交代身後事,視死如歸」——哈?我的視線頓時一呆。
000
下一秒,我一邊在視野內上下尋找發帖人是誰,一邊暗自檢討是不是看漏了哪個隱藏的笑點。老虎蒼蠅打了這麼久,怎麼打都打不著自己這一派,就算視死如 歸,也是在權鬥中鬥得視死如歸好嗎?我在Facebook上的朋友即便是建制派,通常也不會分享這麼「一派天真」歌頌政府的內容,何況我並沒有關注 CCTV(中國中央電視台)或者《環球時報》等官媒的專頁,照理說,timeline上應該不會出現這麼五毛的內容才對。
第三秒,我赫然發現,這張圖片來自馬來西亞的「我們是老闆」專頁⋯⋯神馬?!2013年五O五大選期間,我關注了這個高喊著「Ini Kali Lah, Ubah!」的專頁,可沒承想,會從這裏看到「習近平視死如歸打貪腐」的頌歌。那種違和感讓我倒抽一口涼氣,就好像看見劉曉波撰文盛讚羅斯瑪「放棄打羽 球,為民付出所有時間」一樣。我需要喝杯茶壓壓驚。
對雨傘運動的兩極反應
接下來的幾個月,香港經歷了風起雲湧的雨傘運動。好在有之前的「三秒鐘震撼」墊底,我再看到這個專頁隔三差五分享抹黑雨傘運動的圖文,心情才不至於 太過驚詫。同時,從其他途徑也陸續看到,馬來西亞華社對於香港爭取真普選的態度明顯兩極分化:支持佔領者,甚至親身越洋奔赴金鐘旺角,參與和紀錄這段歷 史;而反對者,則視黃傘為洪水猛獸,以佔領人士「不顧中華崛起之大局、甘為英美之走狗」而扼腕憤慨。作為2013年專程跑去圍觀馬國大選,至今為沒買到 Ubah玩偶帽深感遺憾的香港人,看到如此局面,我心裡實在五味雜陳。
兩個月前,本刊已有專文為這扭曲的邏輯拆局解畫:「馬來西亞的『大中華主義者』對內妒恨巫統(馬來人社群),對外則和『祖國』的中國人站在一起,妒 恨由美國等西方霸權長期所主導的世界秩序,羞辱與壓抑沉睡多時的中國之崛起與發展⋯⋯對於同樣脅持國家權力與資源的『黨』(中國共產黨),『大中華主義 者』有異於對待巫統的態度。他們認為是中國共產黨讓中國強大起來,多認為『黨國』專制統治是迫不得已的手段。」(黃國富,〈雨傘運動映照下的本土妒恨困局(下)〉,2014.11.04)
我想說,這一段看得我擊節叫好,所以咱們就寫到這兒停了吧?不行,這樣編輯一定會打我,所以我還得寫點別的。
「膠」,「硬膠」的簡稱,由粵語粗口「憨居」/「憨鳩」柔化而來,亦寫作「on9」,指人傻,嚴重貶義,據稱語出香港高登討論區,現為網上粵語社群 常見潮語,在激進民主派年輕人口中尤為常用。組詞範例:「左膠」(對左派社運人士的蔑稱)。黃國富文中的「大中華主義者」,在香港網絡語境中則常被譏為 「大中華膠」,而在激進人群中,該詞則可泛指一切表現出中國情懷的香港本地人。
Protesters carry a banner which reads "We choose our own government" during a march at the financial Central district in Hong Kong
大國崛起牽動複雜效應
中國國力崛起,一方面令諸多懷有華夏情結的港澳台及海外華人深感欣慰,另一方面,這個威權政府實力坐大,也對週邊華人為主的社會帶來深刻的負面影 響。自2008年以來,港台社會感受到日漸沈重的壓力,這壓力恰恰來自中國大陸的政治擴張。零八京奧華麗落幕之後,鄧小平時代「韜光養晦」的訓誡已正式淡 出北京當局的行事風格。東南沿海的港澳台三地,澳門太小,早被收編。香港本是「一國兩制」的示範,但北京卻發覺這裡的「刁民」總是養不熟,漸趨不耐。另一 邊廂,台灣藍營因兩岸政策取向溫和而連贏兩屆大選,又讓北京在統一政策方面大感自信,於是近年對香港也就越來越不客氣。對港政策收緊,對香港人普選訴求的 漠視,終於在香港這個幾以法治為命根的地方,勒出了教授和牧師發起的公民抗命。
2014恐怕是香港與臺灣的年輕人最能感受到「命運與共」、「守望相助」的一年。說難聽一點,是臺灣人最清楚地感受到什麼叫「兔死狐悲」的一年,也 是香港人對臺灣真普選豔羨得牙癢癢的一年。8月31日人大明確對香港政改的提名機制設限(香港媒體稱作「人大落閘」),昭然拒絕讓泛民人士有機會成為特首 候選人,臺灣人看在眼裡,冷入心扉。到了11月底,臺灣九合一地方選舉結果揭曉,藍營慘敗,沒有政黨背景的柯文哲醫生擊敗擁有豐厚政治人脈的連家公子,成 為新任臺北市長;僅僅三週之後,香港人就看到梁振英在忙著部署,讓曾涉隱瞞利益申報的建制派紅人譚惠珠接任廉政公署的審查貪污舉報諮詢委員會主席⋯⋯ 廉政公署是一個獨立於所有機構,直接向特首負責的部門,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設立以來,已經成為香港社會清廉的招牌,想必常看港劇的馬來西亞讀者都不會陌生。 然而,當民眾無法用選舉制度來遴選和制衡特首,廉政公署為何人掌控,恐怕也難免落入北京政府這個實質操盤者手中,從而失去獨立監察的角色。年末的這兩宗新 聞,又反過來讓香港民眾再次清楚看到真普選的重要。壓力當前,香港和臺灣確認了面前共同的敵人:北京政府。
說回前面提到的粗口。港臺兩地的年輕人已同氣連枝,對北京政府的惡感爆表,加上水貨客、自由行帶來舖租飛漲,以及一些中國內地遊客的不雅行為,令這 種負面情感很容易就投射到關於中國的一切事物上。以前「去中國化」是臺灣人的專利,在香港沒什麼市場;近年卻越來越好賣,尤其在年輕人群中,中國認同變成 了羞於啟齒的東西。有了臺灣人的隔海聲援,「兩岸三地」這個「大中華」的核心區域,其實已割裂為「中澳」和「港臺」,「大中華認同」這個觀念,如今自然也 就變得非常不討喜,淪落為「大中華膠」。
海外華人難明港臺壓力
東南亞華社作為大中華的外圍區域,人們的生活實際上遠離中港臺的政治塵囂,因此,對於港臺民眾感到火燒眉毛的政治壓力也難有切身體會。但是,在這個 資訊發達的時代,因為有持續的華教與華文媒體傳承,慣於閱讀華文的馬來西亞讀者卻仍然能夠隨時從中港臺任何一地的媒體獲取新聞。資訊爆炸,令媚俗聳動的社 會新聞和負面政治新聞更易進入馬來西亞讀者的視野
(詳見拙作〈那個被揉皺、染色又切碎的中國〉,2014.09.06)。
002
然而與此同時,北京政府亦投入了不計其數的資源在海外華社打輿論戰。中國CCTV的新聞就不用提了,連鳳凰衛視這個「偽香港媒體」,在港澳臺政策方 面,都充分扮演著官方喉舌的角色。僅以2014年7月1日的新聞為例,當天下午,香港照例有大型遊行示威,人數以十萬計【註】。然而,鳳凰衛視新聞臺在晚 間的港澳新聞時段,只輕描淡寫地提及遊行,非但完全不提人數,並且只給了兩個無厘頭的鏡頭:一個是市區的建築物玻璃外牆與藍天白雲,另一個則是不知道哪裡 的行人天橋,兩三位阿嬸阿婆緩緩走過——連遊行場面都沒有出現,遑論報導民眾訴求!
遠在海外的馬來西亞讀者,既少機會親身瞭解港人的憤懣,又面對諸多中資媒體對當局的歌功頌德,即便有機會接觸港臺媒體的深刻批判,也會因為對當地複 雜的時政細節缺乏瞭解而興趣缺缺。因此,「中國」的形象,一方面,人民粗鄙而社會扭曲,是許多馬來西亞讀者譏諷的笑料;另一方面,國家和政府卻顯得宏大而 美好,成為部分人的情感投射對象,以發洩對國陣的不滿。這樣褒揚威權政府而貶損普通民眾的論調,實在是完全違背了「Ubah」的精神。
中國大陸與港臺社會思潮背道而馳,已令「大中華」的概念在意識形態領域趨向分裂。北京政府坐擁舉國財富,至今不願(或不敢)將政治改革列入議事日 程,持續相信銀彈的威力,不僅對內催谷經濟成長以圖消弭民眾日益明顯的政治訴求,而且也將這種「經濟換政治」的思路用於港臺政策。試想,若是國陣也將淨選 盟的街頭運動歸結為年輕人買不起樓而「發爛渣」,恐怕參與過的馬來西亞人也會氣得七竅冒煙吧?至於在中國內地的生活,Facebook被 禁,Twitter被禁,Google的各項服務均長期受阻,近期更曾一度全網禁絕Gmail。網絡生活以外,2008年汶川大地震這樣的天災之後,要求 政府公開遇難學生名單,都可能導致自己身陷囹圄。這些天朝國民待遇,體驗過的人,恐怕才會真正反省中共政權是不是真的那麼美好。
【註】關於該日遊行人數,主辦方、學者及警方各執一辭,主辦方宣稱總數有51萬人,港大民研推算最多有17.2萬人,警方則稱高峰時有9.86萬人。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燧火評論立場。

閻靖靖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碩士及博士,現任職於香港智明研究所,同時從事非虛構類漫畫創作。研究及創作興趣包括:華人移民、跨國社會空間、新媒體,以及文化產業發展


from 燧火評論 http://www.pfirereview.com/2015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