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aturday, 31 January 2015

「反抗&台港共鳴」新社會香港專刊第三期 中國對台、港政策的轉折

編按:兩岸關係今年風起雲湧,甚至從過去熱絡往來,到現在急速降溫,而中國甚至跳過國民黨直接跟台灣民間接觸,加上佔中對台灣的衝擊,到底中國對於兩岸關係會有何走向,我們特別邀請台灣新社會智庫顧問林濁水,回顧一年來的兩岸重大事件以及接下來的發展。




作者 林濁水


張志軍台灣行,紅藍綠甚至黑島青都認為大有所獲,理由為何?

      張志軍之行,民進黨、國民黨、黑島青跟北京都認為自己是贏家。但我認為真正的贏家是北京。

      為什麼國民黨認為自己是贏家?馬政府的兩岸大戰略是形成「兩岸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的格局。在這樣的戰略想定之下,兩岸從國民黨在野時透過黨 對黨國共高層互訪,國共論壇為主逐步演變到執政時轉換到「民間機關」海基海協兩會互動為主,再到今天國台辦、陸委會以官方身份來往以及兩岸互設辦事處為 主,而臺灣擁有「人道探視權」,就是治權逐步互相承認的戰略實踐。所以馬政府認為自己是贏家。

      民進黨也認為自己是贏家,因為這次張志軍來台「傾聽之旅」,強調「重視三中一青和瞭解國民黨以外台灣人民的想法」,刻意跳過台北市、國民黨達貴、紅頂商 人,直接走入基層,拜會民進黨高雄市長。對於台灣人民要自己決定未來,張志軍也不再正面反對,而以模糊的「尊重台灣人民的選擇」回答。這一切作法簡直是全 依民進黨的建議而給國民黨政府難堪了,民進黨嘗到過去所未有的善意之餘,自然也有所回報,陳菊和賴清德都指責民眾對張志軍的激烈抗議行為「不是待客之 道」,黨主席也只是比較含蓄地說,維安應謹守民主國家對於人身自由跟言論自由的保障,必須遵守侵害最小的原則,並給予必要的尊重。她雖然說對北京,「後續 仍要進一步觀察」,但是仍然認為張志軍是「一種退讓」、「一種善意」,值得肯定。

      黑島青跟台獨激進派同樣認為自己是贏家,因為他們認為張志軍訪台的過程形同欽差出巡,但是國民黨軟弱只能逆來順受,而民進黨則也態度搖擺而被看穿,最後證明只有年輕的黑島青能向民眾證明自己站穩了解捍衛台灣主權和尊嚴立場。

      但是北京也認為自己是贏家,結束了台灣之行後,6月 29日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北京向台北市長郝龍斌說他這次訪台雖然「碰到一些情況」,仍然是「一次成功的訪問」。

      大家都認為自己是贏家,這是一個很弔詭的狀態。事實上,只有一個真正的贏家,那就是北京。因為他無視台灣還有一個中央政府,跳過執政黨政府,直接到各 地「巡視」,居然還得到在野黨高度的肯定。這一個價值比什麼都大,其他台灣各路人馬若有所得,只是以大換小,貼本嚴重。

 民進黨而言,怎會是輸家?不是啟動了一個民共接觸的新局?

      民進黨中一直有些人認為由於「和共產黨沒有跟國民黨一樣的歷史仇恨」所以和北京建立如同國共高層交流平台甚至更好關係的機會已經出現,只要對自己立場 再做一定調整將可以做到了。這恐怕是沒有瞭解到北京對台去主權化、去中央化的大戰略以及兩岸交流正常化的大趨勢而產生的想像。特別是如果這樣的調整是以廢 除台獨黨綱為條件,就更得不償失了。

      台灣未來無論是那一個黨執政,兩岸交流常態的政策和具體事務的處理上,在硬架構台辦/陸委會,海基/海協,雙方辦事處,甚至經貿交通部會直接對口,和軟架 構,雙方簽署生效的繁多交流協議交錯編織起的龐大常態軟硬建制都愈來愈完整,在這情形下無論執政與否,無論是國民黨或是民進黨要再插手,無論是必要性和空 間都已將非常小。民進黨人士渴望像連戰一樣建立起黨先於政,黨先於國的兩黨高層峰會或國共論壇以俾倪一時已經非常不切實際。


廢除台獨黨綱當做和北京交往條件,恐怕是得不償失?

      「黨對黨」的交往並非國際往來常態,這在我在新社會中一篇《是黨國失衡還是藍綠失衡》已經提到了,現在黨對黨交往在以後兩岸交往中的比重又將大幅降低,以廢除台獨黨綱當交換當然划不來。
除了台獨是民進黨的核心價值外,從策略上看,廢除台獨黨綱還有幾個層次的不利:

      一、在兩岸的角力上,台獨拉大了兩岸折衝的戰略空間,民進黨廢除台獨黨綱,台灣的戰略縱深被壓縮十分不利。

      二、在國內權力角逐上,民進黨優勢在台灣定位立場,弱點在兩岸具體政策。廢除台獨黨綱不符合應有的鞏固優勢,改善弱勢的作法。
依各項民意調查,台獨得到社會壓倒性的支持,如tvbs,台獨支持度已達7成。這是民進黨極大的優勢,民進黨沒理由放棄自已既有的優勢。
由於任何具體政策都是社會利益的重分配,實施下去有贏家也必有輸家,因此如民進黨在羨慕國民黨的贏面時也要珍惜自己的贏面,要站穩優勢的台獨立場,才更可能擴大調整兩岸具體政策的空間。
      這就形成了是所謂的「穩健台獨」的路線三原則:
      立場清楚;態度善意;政策彈性務實。

      三、中共雖然反對台獨的立場不變,但是面對美國亞太再平衡的戰略,已經對台灣獨立採取軟調的處理,民進黨在這樣的情形下廢獨實在不合情理。

      2000年我有一篇文章《邦聯制度 世紀大豪賭》其中說到:
「若美國持續以軍售或情報交流深耕台美關係,中國不免有芒刺在背的感覺。因此,對中國而言,最好當然是經統一的方式取得台灣,退而求其次的與台灣結盟,甚至只要中立化 台灣,至少都要強過現在的形勢。兩岸的結盟,在現實上中國可以強化其區域霸權在戰略部署上的優勢。」

      今年國際政治學大師米爾斯海默的《向台灣說再見》則說:
「中國的一項重要戰略原則為割裂台灣與美國之間的緊密聯繫,使台灣中立化,最好的結果則是台灣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且隨著時間與實力增強,中國將致力於達成這樣的目標。」

      中國統一的目標雖然從未放棄,但是統一的實踐仍然遙遠;於是這兩年來無論在釣魚台事件、台菲漁事糾紛,或者最近張志軍到台灣的作風,中國已經採用了中立化台灣以割裂台美的策略,對於台灣的定位採取軟調因應。

      北京對台政策的務實手段的國際政治背景是:
   
      1990年代面對後冷戰初期局面,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採取了對中國交往建立戰略伙伴關係的策略,2010年後來面對中國的崛起,美國國務卿希拉蕊羅德姆柯 林頓對中國採取了幾乎完全相反的評價,說「在歐巴馬政權上台之前,亞洲感覺被美國拋棄了。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在歐巴馬政權最初的4年裡,付出了極大的努 力」。於是她先是主張重返亞洲策略接著強調亞太再平衡策略。最近這位最有機會成為美國下一屆總統的希拉蕊更直白地表示,「中國的民族主義」是美國重返亞太 的背景之一。

       01年後持續一段時間中美國的平衡策略是對台灣的減碼,甚至因此浮出了棄台論。但是到了2010年美國又陸續出現重新對台灣增加押碼的主張。最近希拉蕊先 後接受《日本經濟新聞》和台灣《商業周刊》專訪時把這趨勢表達得更加明確。她甚至一再令人矚目的她舉烏克蘭經濟依賴俄羅斯為例對台灣說,「現在你們得決定 經濟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學到處理這段關係的能力,找出『到此為止,不能越界的底線」她警告台灣「正面臨轉捩點」,「失去經濟獨立影響政治獨立自主」。

      隨著美國對台灣的再平衡,台灣周邊國家也對台灣進行政策再平衡:台日終於簽成了關於釣魚台海域的漁業協議,台菲也在刑法互助和漁業談判上有明顯的進展。

      透過國際力量擠壓台灣是北京的長期戰略,現在,在美國再平衡戰略下,相關國家放鬆了對台灣的擠壓,給了台灣過去所沒有的空間,這就造成了北京的壓力,於是 北京根據現實主義,在國際權力博奕和教條大一統民族主義兩個利益之間進行了理性權衡,對台灣採取再平衡策略。

      這並不是北京改變對台灣主權的立場,而是採取了另外的的一途徑。這途徑現在正在發揮效力。
   
      過去北京把統一當做兩岸政策的終極目標,當統一愈來愈不是一蹴可幾之後,階段性的戰略目標便和台灣交往時跳過中央政府,直接進入民間,透過具體行動使台灣 地方化,去中央化,去主權化;重點手段則是透過經濟讓利吸納台灣社會,在過去是培養台灣政商權貴做利益代理人來執行他的戰略,後來似乎發現這將使利益被中 飽沒辦法下降到社會民眾,以致反而引起社會反感,而進行調整,儘量把好處直接做給社會大眾,從此,開始「重視三中」,到習近平上台,政策更加明確。

      在主權立場方面,馬總統是「互不承認主權」;而北京則是「否定台灣或者中華民國主權」之下,對台灣地方化,去中央化,去主權化,雙方差異巨大。

       對台灣地方化,去中央化,去主權化就成了張志軍之行背後的主軸。甚麼意思呢?就像是前大法官許宗力形容為的「欽差出巡」的環島基層巡訪,行程跳過台灣當局 上下官方機關的安排,自己直接找里長聯誼會和扶輪社、獅子會等人士處理。這「出巡」講明了是要傾聽台灣當局不讓他聽到的民間疾苦,然後他要從傾聽到的訊息 中直接給受苦的百姓好處,而跳過台灣當局。北京官員到台灣,刻意和台灣當局撇清關係直接進入基層,張志軍當然不是第一個。過去曾經令陸委主委賴幸媛不滿, 而如今不只賴幸媛已經去職,還出現有民進黨的北京應跳過台灣當局直接到基層傾聽的呼籲,北京的出巡已經有了民進黨背書的正當性。

       而北京這樣在台灣去主權化、去中央化的實踐上的進展,雖然藍綠、學者都沒提到,但是恐怕才是北京最重大的收穫。此外在民進黨放棄逢中必反的策略後,北京史無前例地得到了藍綠一致的肯定,這是另一個同等重要的收穫,因此我認為北京才是這次最大的贏家。

     
從賴清德訪中,談到台獨,到張志軍來台,面對沿途不斷的抗議,北京展現相對克制的表現,但是到八月底兩岸卻開始互嗆,似乎中國對於台灣的策略有了不同的轉變,民進黨該如何解讀? 中共已經十年不對台灣提到一國兩制了,習近平最近重提是把統一的壓力進一步加在台灣頭上嗎?


      今年賴清德上海一行的作法就很符合「穩健台獨」的作法。
      
      至於8月底從張顯耀共諜案開始雙方放話互嗆,動作互槓接連不斷,而且愈來愈頻繁,甚至於連馬習兩人都親自出馬,氣氛險惡,在整個交手的過程中的4個特別現象:

      1、儘管雙方嗆聲不斷,但是,台灣出席APEC,和會期中比照上次例子進行王張會都還沒有什麼問題,因此,雙方虛的嗆聲聲音和實的強硬對峙行動間還有很大的落差,雙方還是在鬥而不破之局。

      2、習近平對台灣丢出已經早就不提的一國兩制,是嗆出了10年的最高調;但是提出「希望台灣方面尊重大陸13億人民的選擇與追求」又是幾十年來都不曾有過的最低調,低到不像中央政府的調性,而這一個低調說法還不斷被重複提出。

      最高調和最低調並置,落差更是非常大。

      3、習近平既「希望台灣方面尊重大陸13億人民的選擇與追求」但是卻又堅持台灣讓出主權,接受一國兩制,無意對台灣人民最在意的價值加以尊重,也不符合他 強調的,對「兩岸選擇不同的政治發展道路」的事實和選擇加以尊重。同一句「兩岸選擇不同的政治發展道路,台灣同胞對於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的選擇,大陸予以 尊重;對於台灣政治發展道路對其自身社會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大陸無意評論,但希望台灣方面尊重大陸13億人民的選擇與追求。」的話中,3個段 落,價值,立場落差很大。

      4、在整個互相嗆聲過程中,北京對台灣方面反應最快,達到劍及履及,「惡聲至,馬上反之」的並不是間諜案,而是台灣聲援香港佔中和香港普選。而且基本上「希望台灣方面尊重大陸13億人民的選擇與追求」這一句話就會跟著登場。

      從以上這4個特色看來,兩岸互嗆的關鍵所在就非常清楚了,那就是香港民主化問題。

       一年多來,台灣波濤壯闊的公民運動不只和香港愈來愈激進壯大的民主運動互相呼應,互相激盪,互相學習,而且在運動中港獨還和台獨的認同度還同步升高。於 是,北京急於要切斷港台社會政治活動的關連。偏偏不止港台社會的民主運動愈串連愈密切,還逼得馬政府都不得不跟進聲援,於是台海兩岸雙方你來我往,互嗆頻 頻;但是也因為關鍵所在是在香港,不在兩岸間,因此兩岸鬥而不破。

      北京雖然說香港和台灣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領土,但是比起而「尚未統一」而管不到因此談不上治理責任的台灣,已經是在北京實際統治之下,還有解放 軍的駐紮的香港,如果北京管不住,甚至因此讓民主向「內地」擴散,那將是北京的心腹之患。無論如何,現在北京必須優先處理香港問題而不是台灣。

      探討4個特色中提到的幾個政策和調性「落差」,我們將無奈於落差的不得不存在,代表的正是兩岸矛盾,磨擦的難以閃躲避免。

      若進一步探討,兩岸間政策的調性落差和矛盾,我們還會發現更多,例如,北京一方面努力於要切斷港台社會政治活動的關連;另一方面卻硬把一國兩制再套在台灣頭上而把港台連在一起,強化了兩地為共同追求民主連帶形成的命運共同體現象。

      香港地方小小,但是一旦出問題牽扯很大,涉及了整個國家中央地方關係的基本架構和大中國內部港澳、疆、藏、蒙,和外部的台灣的總體關係和治理問題。牽扯既 然這樣地非同小可,那麼,除非北京價值能與時俱進,有更大格局和視野,更創新的想像,否則北京對香港的治理在可見的未來看不出有妥當改善的可能;在這同 時,北京又將如何對待台灣?合理的推論是,儘管北京調子提高了,為了避免處理香港時增加預料之外的變數,對台灣政策應會避免大變動;但是被香港連動了的北 京對台政策最近幾年出現的彈性將可能弱化;至於統一,口號調子固然很高,但是在一國兩制的口號制約下將反而更欠缺具體内容和進程。

      現在習近平在政策處理上臺灣/香港兩者優先的考量改變了,一國兩制的提法改變了,那麼兩樣改變之後對台政策的具體內容又會怎樣改變呢,這是接下來大家關切的。

1129選舉投票結果,國民黨土崩瓦解,連、吳兩大親中家族落馬,將怎樣影響兩岸關係?

      在歷經台灣太陽花、香港佔中兩大事件的衝擊後,北京對台灣選舉結果應該是已經有相當的承受度了。因此,在處理香港優先於台灣的策略下,對台灣將仍然依據和平發展的大方針,以「維穩」做基調,既不求有速成的績效,也避免壓力太大而出現狀況。

      另一方面,在連吳兩家大敗後,台灣政壇將沒有人會再沿著他們的親中路線了,加上郭台銘助選失敗,所謂親中牌+經濟牌合體策略對民進黨的壓力大幅減少,這將使民進黨選擇穩健的兩岸政策時有較過去好的空間。
在這様的基礎上,總的來說,未來兩岸應將既沒有大突破也不致有大倒退行情勢發生,而在「和平發展」的基調下進展。


from 台灣新社會智庫 http://www.taiwansi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6549&Itemid=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