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1 December 2014

格瓦推:啟動當代的黨外運動

本文首刊於2014/11/11《極光電子報》(連結


壹,黨外憶當年

關心台灣民主發展史的人,都會對推動了台灣民主化與本土化的「黨外」抱有敬意。

黨外之名,蓋因戒嚴時期國民黨剝奪人民的集會與結社自由,包括組織政黨,所以黨外是指非屬國民黨、進行反獨裁統治、爭取民主、自由運動的政治組織或個人。雖然廣義來說,黨外活動可溯自1950年代,但一般而言,黨外運動是指1970年左右開始,到民進黨成立之前,反對國民黨的民主運動。

黨外運動的政治主張要者有三:

1.反對國民黨:雖然亦有「不屬於國民黨的政治人物即黨外」之謂,但70年代以後的黨外精神,是以「國民黨的反對立場」為主流。

2.爭取民主:推動人民基本權利與自主意識的解放。(註1

3.本土認同:70年代開始的黨外運動,基本上是本土政治團體追求民主的運動。「因為其組合主要以本土政治與文化人物為主,所以自然流露出對台灣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情感,進而召喚來自台灣歷史與土地的本土認同,並表現在對意識型態國家機器的文化反抗上。」(註2

黨外運動之所以成為典範,並被尊崇為「黨外精神」,則還需論及其人格氣象:勇氣、犧牲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風骨。

合而言之,黨外運動是以「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進行病理檢查,以民主與本土為大旗引領時代風潮,配合提頭造反的決心、「匹夫不可奪其志」的堅持,而能一次次啟迪民智、激發群眾熱情、影響國內外視聽,最終推動時代的變革。


貳、黨外精神不再?

解除黨禁、參與選舉與政黨輪替的表象並不會扼殺上述黨外精神,當代黨外精神的式微,主因於基進(radical)的政治主張及其堅持大舉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保守的政治風格,也就是民進黨——作為國民黨最有力的挑戰者——的庸俗化與國民黨化:

1.民進黨逐漸迷失為國民黨的權力競爭者,而非黨國體制的革命者。

2.民進黨逐漸喪失了在黨外時期以理念引領風潮的雄心與能力,可徵諸三事:

1)價值向國民黨位移,視台獨與轉型正義為票房毒藥,將勝選希望寄託於中國與泛藍選民的善意。

2)從06年紅衫軍的道德哨音之後,民進黨與國民黨的政治對決,從「台灣vs中國」、「民主vs威權」淪為保守的道德競賽。

3)將政治妥協為「選民服務業」,尤其在地方政治,視政治人物與選民成為「服務提供者」與「選票給予者」的關係,政治因此去政治化,不以體現理念與價值為要務。(註3

以 上並非指涉兩黨一樣爛,民進黨當然優於國民黨。但是「民進黨」這塊招牌,隨著以勝選為最高原則的選舉萬歲總路線,已經卸下了當年黨外帶有悲壯感、正義感、 歷史感、迫切感的政治理想,「打倒國民黨」不再是「終結黨國殖民體制」的責任與託付,只是政黨輪替而已。正如新一所描述的:「過往是選舉參政運動跟民主運 動互為表裡,交叉掩護,取得一定民主成效,現在則是選舉參政運動,耗盡了民主繼續深化之可能。」(註4

黨外精神的消逝不只見諸政黨的保守化。在民主轉型未竟、殖民體制猶存之際,社會卻普遍厭煩「藍綠惡鬥」、「統獨對立」,嚮往「超越藍綠」、「擱置統獨」,這固然由於對爭民主與爭獨立的誤解,同時,這種拒絕沈重的鄉愿,其實是對政治的逃避,也證明了黨外精神的萎縮。


參、啟動當代的黨外運動

黨 外精神標誌著堅持本土與民主的政治理想,不隨權力而腐化、不因媚俗而妥協,每個時代的政治都需要黨外精神。黨外不意味著在形式上必須排除反國民黨陣營中政 治資源最富足的民進黨,如鄭南榕所言:「做一個『鷹派』的黨外,鷹派之道無他,永不屈服而已。」透過永不屈服的風骨,讓參政運動本身就是本土與民主理念的 推動,才是過去以迄當代黨外的必要條件。

我們毋須悲觀地認為,已經坐擁權力滋味的民進黨絕無可能重拾黨外理想與風骨,不因選舉而向中國好惡、國民黨價值、資本家利益妥協。但是,黨外非任何人的專利,被政黨、派系、樁腳、財團排擠在政治高牆之外的素人與團體,「放棄理念則無政治資本」,有更客觀的條件再啟黨外。

黨 外運動必須再啟,不只因為每個時代都需要黨外精神以提昇政治品質,更因為當代的台灣,在馬英九的惡治之下,民主、主權、分配正義等方面,都面臨崩壞的危 機:殖民體制下的民主崩壞、中國威脅下的主權崩壞、權貴資本主義下的社會崩壞。不論民進黨是否能醒悟:「向國民黨價值(如親中)妥協無助勝選,擴大自身理 念(如本土認同)的基本盤才是王道」,我們都不能依賴性地坐待救贖,而必須有自救的決斷。

過去黨外運動所處理的問題,如:鬆動國民黨統治、民主化、本土化,皆是以漸進的、分期付款的方式在進行,雖有進程但未完全解決,故國民黨未倒、民主轉型未竟、殖民霸權對本土的壓迫仍在。接棒前人,衡諸當代,我們可如是設定今日的黨外政治主張:1.反對國民黨,2.爭取民主,3.本土認同,4.分配正義。

以上四點只是原則,詮釋空間極大。以下舉投入年底高雄與新竹市議員選戰的《基進側翼》為例,簡釋其三支神主牌,以較激進的方式呈現當代的黨外主張:

1.政治民主化

以民主防衛機制(wehrhafte Demokratie / streitbare Demokratie)防止法西斯政黨藉民主機制毀壞民主制度,簡而言之,就是曾犯下屠殺罪行、黨國至今不分、持續殖民式的歧視性統治的中國國民黨,在經歷轉型正義之前,是違背民主憲政精神的政黨——它不應有權參與民主遊戲。

這 不是淺碟的「民主=定期改選」的台灣共識,也不僅是「公民介入公眾事物」場面話,而是紮根於台灣脈絡、以轉型正義為核心的民主化要件。一個被殖民體制宰制 卻不自覺的社會、以不義觀點記憶歷史的社會、容許法西斯政黨參與選舉並獲取政權的社會,徒具選舉的民主形式,但實質仍是反民主。

2.主權自主化

面對中國,只有台灣中國一邊一國,沒有統獨抉擇,更沒有統獨公投;面對中華民國,則主張「制憲公投」、「正名公投」。同時兼顧反帝與反殖。

3.社會自由化

與「經濟自由化」對立,反對經濟自由主義所造成的嚴重剝削、極度分配不均與貧富差距懸殊,主張借鏡歐洲左派的精神合理分配經濟果實。

《基進側翼》的政治主張,光譜清晰定錨獨左,揚棄鄉愿與全面討好(明確站在統派、ROC派、藍營、財團的對立面)。更將理念化為具體行動:快意地焚燒國民黨黨旗、控訴國民黨殖民、高掛地獄遊記勸人莫投國民黨、拿《被背叛的台灣》砸馬英九、競選口號是「國民黨沒倒,台灣著袂好」、公開宣稱「暴民的帽子我們來戴」......,他們是以理念入政,以不妥協的姿態入政,以政治宣講作為參選的主要號召,這是久違的、能感動人心的黨外風格。(我們多久沒見過聽眾在政治宣講的場子落淚了?)

黨 外運動必須由一批批見識足以引領時代、有使命感、肯犧牲、不投機不妥協的志士前仆後繼,才足以成勢。不只《基進側翼》,也不論參選、街頭或辦刊物,都可以 符應黨外精神。盼望經由黨外運動的重啟,推動社會大眾對政治的參與、信心與熱情,讓「新國家、新憲法」成為普遍的願景,讓「終結法西斯國民黨」成為我們這 一代願意擔負的使命,讓公平正義成為共和國的義務。


from 超克藍綠 http://clique2008.blogspot.com/2014/11/by_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