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29 December 2014

點評中國: 2014年香港政壇大事及影響

2015年 12月 29日

2014年影響最大的香港政壇大事,莫過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就2017年政改方案作出五項決定而引發的「雨傘運動」(有稱「佔領運動」或「佔中運動」)。這次運動持續79天,比1989年北京民主運動至「六四事件」持續五十天,以及「佔領華爾街」持續七十天的時間還要長。
在 近幾十年的香港歷史上,這次「雨傘運動」、1967年香港左派暴動(左派稱為「反英抗暴」)和1989年香港市民支持中國民運的行動,可算是觸及全港市民 的三大群眾運動,而「雨傘運動」的影響將更為深遠,因為它發生在香港回歸之後(其餘兩次都在回歸之前),而且涉及香港與中央政府的政治爭議,考驗「一國兩 制」會否變形。至今,「雨傘運動」餘波未息,日後將會繼續影響未來的政制發展,甚至兩地關係。
就現時形勢判斷,「雨傘運動」將產生三大效應:
(一)表面上,這次運動爭取不到什麼實時的、實質的成果,北京寸步不讓,穩守政改的底線,並成功地防止了他們眼中的「外部勢力介入香港內部事務」。但是, 香港的民主抗爭行動將不會因此而偃旗息鼓。市民經過那麼大規模的運動,也不能促使北京作出一點彈性的處理,日後的抗爭行動只會繼續下去,甚至曠日持久。
事實上,爭取民主的各方人士總結「雨傘運動」的成敗得失之後,已開始研究日後行動,包括在第二輪政改諮詢期間繼續抗爭,並深入社會基層進行「民主深耕」, 教育和強化基層市民的民主意識。此外,他們也在部署2015年底的區議會選舉,希望能在民主和民生兩大議題之上打開新的政治版圖。還有,不同程度的「不合 作運動」(包括民主派立法會議員不配合港府施政,以及普羅大眾的干擾性抗爭)正在策劃之中。現時,未知這些行動的效果如何,相信官方也會採取行動抵消上述 作用,但無論如何,如果官方不設法拉近與民眾的距離,這些行動將對政府的施政造成頗大的困難。
(二)北京對香港的經濟政策可能有所調整。
北京和港府成功竭制「雨傘運動」和不符合全國人大決定的政改方案之後,作了一些總結,其中一點值得深思,那就是青年問題。北京認為,爆發這麼大規模的群眾 運動,與香港經濟下滑、青年人無法向上流等問題有密切關係。所以,北京認為要加大「經濟挺港」的力度,讓更多青年人可以往內地發展。
我不反對這些工作,但北京同時誤判了兩個問題。其一,北京以為青年人不滿現實,只是「無法向上流」的原因,卻忽略了青年人在民主方面的逼切要求,所以只會 出現捨本逐末的效果。其二,經過十七年「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北京認為「不能放得太松」,尤其是在政治方面,而經濟也不能過分遷就香港,因為「吃飽了 還會砸我的鍋」(伸手要民主)。所以,香港日後如能配合內地的經濟發展,則還可以享受中央給予的好處,例如「滬港通」;否則,北京也不會像過去那樣,要求 內地省市不要與香港競爭,把肥豬肉留給香港。事實上,由於「雨傘運動」持續進行,「滬港通」沒有像預期般在十月裏開通,後來又在一個星期內通知香港開通, 說明北京完全可以通過經濟手段來操控香港。
(三)「雨傘運動」之後,香港、台灣、澳門三地的民間力量將進一步走近,尤其是青年人的民主意識,將會自然而然地互相靠攏,形成對北京的一大挑戰。
在台灣,較早時候發生「太陽花運動」,以學生為主的民眾為了反對兩岸的服貿協議,佔領立法院,不少民眾支持。這次運動在某程度上啟發了香港的「雨傘運 動」。但不能忽視的是,後者在某程度上又輻射返回台灣,台灣人看見北京怎樣對待爭取民主的香港人,很快就產生「預防今日的香港變成明日的台灣」的感覺,甚 至成為新的口號。
在此,不妨以台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的競選過程為例。他以獨立的身份參選,力量相對單薄,無法找到足夠的義工監票;至投票前一個月,柯文哲只能找到一千多名 義工,與三千多人的目標仍有一半距離。豈料,9月28日,香港警方施放78枚催淚彈驅散民眾,竟然一下子有三倍義工主動挺身協助柯文哲。他們都對香港的情 況表示擔心,不想台灣變成第二個香港,所以更要發揮青年人的力量,在台灣鞏固自己的實力。
在澳門,2014年也出現了「反離補法案」的群眾運動,參加者多達兩萬人,打破自從1966年以來的示威人數記錄。雖然澳門的情況不能與香港和台灣相比, 「反離補法案」也是澳門本地的事情,不涉及中國大陸,但澳門青年人對民主的要求已透過這次運動上揚。他們認為香港可以有普選,為什麼澳門沒有?這種要求目 前在澳門不算是主流,但難保日後不斷擴大。如果北京和澳門特區政府不多加關注,只會孕育新的困難,必須早為之計。
隨著「雨傘運動」的餘波,我懷著戰戰兢兢的心情觀察2015年。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一國兩制」的空間會不會進一步收縮?老實說,北京今天對「一國兩制」 的解釋,跟我當年在北京採訪「一國兩制」和《基本法》時中共領導人承諾的內容已經不一樣。此外,中國還向英國表示或暗示「中英聯合聲明」已經失效。無論這 是不是原話,已反映中國輕諾,不擔心英國在香港問題上有什麼動作。
在此情況下,香港傳媒和輿論監督也進一步收縮。2014年《明報》高層劉進圖被斬,田北俊被開除全國政協委員一職,二十多名記者在「雨傘運動」中被捕或被 毆,均說明香港傳媒和輿論正受到來自多方的巨大壓力;加上官方對傳媒輸打贏要,導致在「無國界記者」計算的新聞自由指數中,香港已跌至61位。 總之,2015仍將是多事之秋的一年。倘若官方不改弦更張,不努力拉近官民的距離,香港的困局將會持續下去,對國家也無好處。

本文章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focus_on_china/2014/12/141229_cr_hongkong_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