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21 November 2014

丛日云:中国的三代政治学人

 粗略说来,1949年后中国的政治学人可分为三代:
 第一代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政治学复建时期的一批元老。他们学养深厚,师德高尚,民国时代知识人的风 范余韵犹存。但建国后随着政治学被砍掉,他们大多数人的学业荒废了近三十年。他们传承了政治学的薪火,但数十年的思想改造在他们的头脑中也打下了难以消除 的印记。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到90年代,在完成了政治学的恢复重建使命后,除个别例外,这一代已经陆续退出教学与研究的岗位。
 第二代以恢复高考后最初几届学生为主体。他们大多是半路出家,本科经历非常多样:思政的、科社的、中共 党史或共运史的、哲学的、历史的等等。他们在政治学复建之初的十余年中,主要从第一代那里接受了政治学的基本训练,但那时的政治学基本上还是简单化庸俗化 了的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与科社、历史唯物主义没有明显的分化。所以,他们的学术起点很低。但他们有机会从封闭的时代走向相对开放的时代,以他们的独立思 考、不断的自我反省和洗炼,冲出禁锢其思想的樊篱,拓展了政治学的学术空间。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政治学基本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初步具有了独立的 学科形态。这一代人有着丰富的阅历,悲天悯人的社会情怀。他们上大学是百里挑一,但他们却没有受到过系统的正规教育,只能以其天资和勤奋,部分地弥补其先 天不足。结果,这一代人必然是思想强而学术弱。后人会发现,他们的研究还不够规范,许多发现和创新无非是一些简单的常识,但这些常识的发现在他们的时代却 需要敏锐的头脑,说出这些常识也需要极大的勇气。正是这些常识的发现和普及,构成中国社会由歧路导入正途、回归正常社会的铺路石。这一代中的一些有成就 者,成为社会大变革时代的思想者、启蒙者,引领着社会思想的潮流。
 第三代政治学人是近十余年来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并在大学和研究机构从事政治学教学与研究的一代。他们少 量是第一代的学生,多数是第二代的学生。他们受到正规的教育,但也深受极端变态的应试教育之戕害。这种教育在社会上营造了一种不健康的学术气氛:以功利的 态度对待学术研究,缺少对现实的关怀和追求真理的激情,思考流于狭隘与肤浅。这一代学人如果有所成就,须以很大的努力抗拒这种社会风气的侵蚀。这一代学人 经历简单,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不像上一代那样下乡还乡进厂入伍干过各种职业,这使他们的内心世界比较单纯,但他们也经历了中国社会大转型的动荡与激烈 的思想论争,生活在思想相对开放、信息流通相对自由的时代,这使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与前一代比,他们的学术起点较高,专业训练扎实,有一部分还具有 海外学习的经历,掌握当代政治学最新的研究方法,但对现实关怀和融入的程度以及思考的深度却不是他们的长项。
 如今,第一代政治学人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第二代政治学人大多也已功成名就。由于第一代学者人数很少、年龄偏大,使第二代较早地登上政治学 的领军地位。特别是体制内的一些成功人士,很早就手握院长校长的权杖,头顶会长理事的桂冠,身披一层层各种评委顾问的长袍,为无尽的俗务所累,也在一定程 度上沉溺于优遇的生活,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学术研究,也不易做出大的创新和突破。
 就在第二代政治学人纷纷自废武功,放缓了学术创造的脚步的时候,第三代学人开始走上了前台,在许多领域初露头角。他们或有权力但不会太大, 或有头衔尚较卑微,或已緾入杂务但尚属自由之身。他们大体上处于清贫度日、裸身为学(即“裸奔”)的状态。生活的压力或名利的诱惑,会使他们中的一些人急 功近利、浮躁轻狂,但整体而言,这个污浊的社会对他们的腐蚀尚不是很深。他们大多仍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对学术事业的真诚,对新动向的敏锐,加上扎实的学 术训练和充沛的精力,使他们已经成为掌握新信息最多、处于各领域最前沿的群体。当你展开这本书时,这些青年学者就将你引到了政治学诸多领域的前沿。
 如果说第一代政治学人的长处在于学养与品格,第二代的长处在阅历与思考,第三代的长处则在学术与热情。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重心,正逐渐转移到 他们身上。这一代群体在规模上比第二代要庞大得多,中国政治学必将由他们推向一个新的境界。中国的政治发展,在未来的几十年更加前途莫测,这使第三代政治 学人的使命与责任非同一般。敝人忝列第二代政治学人之末,眇乎小哉,磋跎度日,无所作为,惟对新一代充满着期待:期待他们健康成长,学术事业一路坦途,更 期待他们不负时代之重托,以他们精深的政治学研究推动中国社会走向民主法治的光明之境。
 选自《变化社会中的政治观念》一书,庞金友主编,本人所作的序


from 丛日云的共识网·思想者博客 http://congriyun.blog.21ccom.net/?p=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