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22 August 2014

断桥:文革作风是操控舆论的一种手段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系列
阅读提示:本文口味略重,慎入
前天网易编辑发消息说,破桥啊,肖鹰批韩寒是文坛最大丑闻,难道你就不说两句吗?
最大丑闻?我心想:完了。一定是韩寒从厕所尿完出来,尾行在后的肖鹰老师率领CCTV记者们一拥而上,小心翼翼地提取了尿液,并成功检出了可卡因和大麻成份,大获全胜。
于是我马上打电话向朋友求证:韩寒微博一周没更新,他电影广告不刷了吗?对方答道:他好像跟车队去韩国参加什么房车赛,至于广告,票房已满意,懒得刷了。
编辑一脸黑线:不不不,不是你想的这样。肖老师好像是批《后会无期》这部大烂片,里头还有个什么抢车的桥段在哪部电影里出现过等等。
我一听,兴味索然。《后会无期》在北美还没上映呢,我也从来没写过影评啊。那只能就着封面上那三人撒尿的镜头写写了,我看过的电影虽然不多,几个人往草丛 里撒尿的镜头还是有几个的,绝对能够证明韩寒是代尿。不但如此,我还见过电影里主角在高楼上撒尿、往洗脸池里撒尿、在人身上撒尿、互相比斗撒尿、僵尸排队 撒尿的镜头,一直写到周星驰的撒尿牛丸都没有问题。
于是编辑气晕下线了。
我是真的不想写。太乏味了啊。这帮人一点创意耶没有,行为千篇一律,闭着眼睛都能想到。比如相互转发吹捧,接着跳出几个德高望重的老头说文学批评有社会价 值,老方则会找个两年来造谣最力的网友做做访谈进行表彰什么的……不过,乏味归乏味,书出版前广告还是要打的,简单写点吧。
很多朋友批肖文“文革作风”。什么是文革作风?就是那种大批判,扣帽子,分派系,喷口水,取外号的辩论作风。可是,他们知道文革作风不好,却知其然不知其 所以然,觉得只是个道德形象问题而已。其实,搞文革作风,同样是一种操控舆论的手段,目的是损伤人的判断力,减弱参与者的自控能力。
举个例子,假如你是“文坛”的一员,觉得自己很优秀。可惜的是,写的东西没几个人看。别人随便写点,几万几十万转发,你甭管写啥,都是可怜兮兮的几十几 百。这时,突然有个人向你宣传道,那个人气高的家伙作假,他是文化界和新闻界的合谋,就靠着写点骂骂政府的博客,迎合民粹,满足了无知群众的宣泄欲,结果 暴富了,收入几千万。
这时你应该怎么想?
“这是中国的耻辱,民族的悲哀!”
“肃清文坛!”
“群众们赶紧擦亮眼睛啊!”
“尽快搞掉某寒和某鹏,我来写博客骂政府,我水平那么高,肯定能吃下这几千万市场份额中的很大一块!”
“我这么优秀,他这么低劣,新闻界怎么非要找他,却不找我合谋!”
不对!
你正确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有人在煽动我的情绪,引诱我宣泄心中的嫉恨和不平,他想调动我!
接着要想:他为什么要调动我?他想达到什么目的?
如果你具备了这样的第一反应,那么你就可以开始真正地写点时评了。否则,你不过是信息和情绪的奴隶。你所写的,都只是舆论的操纵者想让你写的。他们通过简单的灌输精选的材料,就可以精准地让你得出他们想要的结论。当然,这个奴隶,很多人当的是半受骗、半自愿。
为什么不能正常地心平气和地辩论,而是需要煽动一群人壮声势,扣帽子,搞派系,取外号,大批判才能达到目的?因为正常地辩论,他骗不了那么多人,只有在这 种状态下,他才能达到目的。这跟传销组织的做法是相通的,为什么传销组织非要把人关起来,集中培训,各种教师声情并茂地忽悠才能洗脑?教材函授不行么?不 行,不这么做,不少人的智力就会回归。
那在文革气氛下,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1.信息污染,循环佐证
一般人,平常造个谣,效率是比较低的。即便是久经沙场的斗士,就我个人统计,造谣效率一般也只有平均300字一个。但如果能让很多人一起造谣,首先谣言的 总量会很多,会远远超过对方的辟谣速度和一般人的认知能力。此时不管你多聪明,都会或多或少地接纳其中的一部分(不需要你接纳全部)。
那么,什么时候能让很多人一起造谣呢?就是在煽动群众搞运动的情况下,只要让一群人相信,对方是敌人,是他们要打倒的对象。那么,最激烈的人就会率先造 谣,而其它人会慢慢地从众,学着造谣。另一方面,因为造谣是不道德的,有些人有心理障碍,此时需要用一些冠冕堂皇的词汇来包裹这种行为,比如国家、社会、 真相、打假等等……这个时候,道德防御就会减弱。包括一些教授学者,都会腆着脸加入造谣传谣的队伍。
而且,群众造谣还有个好处,就是能互相佐证。A造的谣佐证了B造的谣,B又佐证了C,C反回来佐证了A。谣言还会引出离谱的论断,这些论断也是谣言的一部分。谣言通过不断的重复、总结、叠加,就形成了谣言窝。
上网的时候,如果你遇上以搞臭别人为目标的群众运动,那么你读50万字,大概有49万是谣言和谣言引出的论断。假如你没有一套方法去处理这些海量信息,你就会被传销组织成功地骗倒,读得越多越被骗。
2.传播筛选,适者生存
信息在公开传播时有个可贵的特点,就是能够通过互相印证,去伪存真。但是,呵呵,这是在正常的情况下。在文革气氛下正好相反。我将其称之为传播筛选。
当一群人有了一个特定的斗争目标以后,所有材料都会朝着这个目标去剪裁。剪裁得好的,欺骗性强的,传播力越强,而欺骗性弱的,会逐渐消失,漏洞会逐步地通过筛选和造谣补上。适者生存,过上一段时间以后,流传下来的作品就是一份份经过仔细剪裁的、最具欺骗性的谣言。
熟悉舆论的人一开始会放出几百个谣言、各种伪逻辑论断,他不知道你会去信哪些,但他会观察传播情况。舆论受众刚开始会觉很多论证、材料愚不可及,并指出其 错误,这个时候他会主动地进行传播筛选,逐步地抛弃那些信众不多的材料,找出信者众多的材料,用谣言或简单的语言技巧掩饰其中的漏洞,并加以大力传播。此 时你就会发现,材料好像突然开始“靠谱”起来了,貌似靠着群众的力量慢慢地把骗子“挖”出来了。有些人一开始不会被骗,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某个好像挺聪明的 家伙,会抛出一些那么蠢的论证,但渐渐地就被骗了,就是这个道理。
3.信任丧失,证人失效
操纵舆论的手法,翻来覆去就这么几种,最常见的是控制信息,就是给出裁剪歪曲后的事实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对熟悉所有细节的当事人和证人是没用的,他们有些 人会站出来作证并反驳。此时,必须立即煽动群众去辱骂他们,说他们是“利益集团”,让他们退缩、闭嘴。此时谣言才能长久地生效。这种行动,同样是需要在文 革气氛下才能实现的,尤其是网络匿名,责任心缺失的情况下。因为正常情况下,大部分人还是有廉耻的。
正是因为以上三条原因,所以我们才需要制止文革氛围。大家如果想了解信息在这类氛围下传播歪曲的详细情况,可以购买我即将出版的讲舆论传播的科普书(书名未定)。接下来这条是书中没写的,因为超出了一本科普作品应谈的范围。
4.自我膨胀,拒绝反思
文革氛围、群众运动,除了扭曲信息以外,同样会腐蚀参与其中的人。一个人,平常用着索尼看着日漫玩着手办,但到了群众运动的时候,可能突然就开始砸起别人的日本车了。因为群众运动削弱了每个人的道德防线,又给予每个人具备力量的快感。
在网络上,平常写东西有人读的作者还好。那些水平不高,平常没人读的作者,因为文章符合了运动的目标,骤然受到追捧,前后左右都是支持自己的狂热人群,心态很容易失衡。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他们变得最为积极。此时,他们的性格弱点都会暴露出来,最常见的就是自大。
一个没写作能力的人,怎么会有一手好字呢?——多练练不就行了,很容易。
一个根本不会说话的人,厦门大学演讲怎么能博得学生们的满堂笑声呢?——拿着稿子念的,很容易。
一个不懂政治、文学的人,CNN,NHK等国际大媒体几十分钟的专访,凤凰卫视两小时的专访,怎么就能对答如流呢?——背好的嘛,很容易。
最近变成这样:当当导演,不就是指挥一下演员和专业的拍摄团队嘛,拿六亿票房,很容易。
我惊悚了:赚六亿票房很容易,那什么事不容易?——让他写篇博客,他肯定写不出来!写篇尖酸刻薄的文章,这事太不容易、最不容易了。
对了,这话不能正常地说出来,而是一定要用尖利地语调,大声地叫喊:
——《后会无期》是个大烂片,每个片段都很烂!怎么可能不烂!
——可是,也许是口味不同吧,有人觉得烂很正常。可如果大家都觉得烂,怎么会有六亿票房呢?韩寒粉丝没那么多吧?
——这是资本、文化界、传媒界的一场合谋!合谋!
这种言论是无法反驳的,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它被称作精神病症状。而在文革氛围中,这是具备社会价值的文学、电影批判。
-----------------------------------------------
文末写点感想。术业有专攻。很多教授学者,上网不多,和我这样专门研究网络舆论的时评作者,特长不同。他们可能分不清材料和证据,分不清事实和经过裁剪的 事实,分不清客观陈述和主观论断,不懂得信息效力,不懂得可证伪性,不懂得逻辑论证,不懂得舆论传播。但这不要紧,几年了,也该醒了,失恋恢复期也就半年 而已啊。不醒,其实也无所谓,毕竟这是个看脸的世界。美女嘛,傻傻萌萌的无所谓。但如果是长着一张因嫉恨而扭曲的脸的男人,又丑,文章味道又难闻,简称丑 闻,那就很难办了。
所谓文坛,本身是个拿拿作协工资,写写歪诗,评评鲁迅文学奖自娱自乐的地方。虽然没什么本事,但是好歹也没啥危害,群众偶尔取笑,并不那么仇视。文坛出了 几个异类,不太乖,但是又卖火了,赚了大钱,有人不喜欢,有人喜欢,都很正常,急得跳脚,搞什么“清洁”啊,没有必要。因为,文坛只是个屁,而且的的确确 就是个屁。
韩寒其实已经比以前走得高多了,现在向他吐唾沫,脖子会很累。至于我,并不在乎你们的攻击,其实最简单的方法,韩寒早就给了,因为找不到更好的描述,我只能将它转赠给肖老师,它出自韩寒当年一篇被你们这帮人评为“写得很烂、非常烂、大烂博、烂得不行”的博客:
“只要关上房门,拉好窗帘,灭了灯,聚一窝,然后点一支幽幽的小蜡烛,说,我们又胜利了。”
对,这就行了。皆大欢喜,不是么。


from 一路卡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fc0caa0102v00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