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hursday, 26 June 2014

江宜樺教授說臺灣認同

臺灣人民雖無獨特的民族意識,卻已經有相當明確的獨立國家意識。絕大部分的人認為自己的國土只限台澎金馬,自己的同胞只限居住在台澎金馬的人。在有關台灣未來前途的抉擇上,超過九成的人主張只有台澎金馬的人民有權利決定自己國家的未來。

此一國家意識與過去威權時代人民心中的國家意識有別,因此我們可以稱之為某種『更新過』的國家意識,而造成這種更新效果的,則是近20年來臺灣的新國家運動。

所謂『新國家運動』,並不是民進黨或建國黨部分人士所推動的建國運動,而是指1986年以來,由於戒嚴體制崩解,民間動能湧現,在一連串自由化與民主化的關鍵發展之後,臺灣朝野政黨及人民大眾所合力促成的國家內涵再界定運動。

在 經歷這些重大的變動以後,臺灣民眾對於自己的國家已經產生了完全不同於威權統治時期的認知與理解。因為過去的國家概念是以大陸及臺灣為領土範圍,以兩岸所 有華人為國民同胞。但是現在的國家概念,卻是以台澎金馬為領土範圍,以臺灣人民為自己的同胞。雖然國旗國歌皆無改變,但這個國家的實質內涵已經徹底更新 了。

新的國家認同概念會有什麼問題嗎?筆者認為,臺灣人民的國家認同內涵之所以會從『大中國』轉為『台澎金馬』,其實反映了近百年來兩岸人民政治互不隸屬、社會文化平行發展的歷史事實。

雖然在日據時期,想當多文人知識分子嚮往復歸中國懷抱;而在1949年以後,國民政府也極力宣揚未來統一之必然性,但是政治對立及生活經驗的隔離顯然產生了比歷史感情或文宣教育更有力的作用。在百年分裂之後,臺灣民眾的國家意識漸漸由期待統一轉向符合存在經驗的分離現實。

過去十幾年的民主化運動有意無意鞏固了這個轉向,使國家認同的內涵徹底變更。也許對於大中國的認同者,這是一個難堪且難以接受的變局,但是臺灣認同會如此興起、如此茁壯,確實是長期歷史經驗累積下來的結果。不管這個情況對未來兩岸關係是幸或不幸,它是合理而自然的。

世 界上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國家都是多民族國家(multi-national states),他們出現分歧性國家的機會,只會比臺灣大,不會比臺灣小。但是大部分的國家並不會因為由於多元國家認同的存在而分崩離析,反而可能和平相 處。因此,處理分裂國家認同的最好策略,也許不是強加同化、強迫遷移,或武力鎮壓,而是盡量容忍尊重、以改善現有體制及人民權利保障來消弭不同認同者的不 安。有人認為這種政策太過天真,可是筆者並不認為它真的不可行。事實上阻礙我們採用自由開明政策的,往往不是政策本身的可行性,而是政治人物是否有將理想 付諸實現的意志與決心。

我們希望臺灣政治人物的智慧足以瞭解這個攸關臺灣前途的關鍵,使目前不同國家認同的臺灣住民,都能期待一個合理上軌道的國家。

──江宜樺,〈新國家運動下的臺灣認同〉,收於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2001。



(希望江院長可以記得他曾經寫下的這段話。最好,也能讓對岸來訪的貴賓更瞭解臺灣。)


from histopolitan http://histopolitan.blogspot.com/2014/06/blog-post_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