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hursday, 29 May 2014

《金融时报》中国为何向美国展露锋芒?

戴维•皮林
中国是在犯傻,还是说其实它很聪明?这个问题概括了有关中国近期行为的外交政策辩论——该国近期似乎在同时挑衅几个邻国。说中国犯傻的理由很简单。 最近几周,中国同时与越南、菲律宾和日本发生冲突。它将一座石油钻井平台移至中方控制、但越南宣称拥有主权的岛屿附近,导致越南爆发反华骚乱,致4人死 亡。本周,一艘中国渔船(隶属于环绕上述钻井平台作业的一支大型船队)被控撞沉了一艘越南渔船。
中国还通过建造人工岛或寻求控制渔场来压制菲律宾的海上领土主张,这也将菲方推到了中国的对立面。菲律宾1992年将美国人赶出苏比克湾 (Subic Bay)海军基地,如今却请求美国人回来。在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近期巡访亚洲期间,菲律宾与美国签署了协议,允许美方舰船和飞机使用该国的基地。
中国还与日本对抗。它派遣大量飞机和船只进入东中国海争议区域,挑战日本对主权有争议的尖阁诸岛(Senkaku Islands,中国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管控。这为右翼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推动重新解读日本和平宪法提供了他所需的一切借口。安倍希望日本有权为防卫盟国而战。日本更为强硬的立场不仅没有引起邻国不安,反而受到不少国家 欢迎。日本政府向菲律宾提供海岸警卫队巡逻艇,并承诺也向越南提供巡逻艇。中国似乎踢进了一记乌龙球,让邻国彼此团结起来。中国“微笑外交”的痕迹已荡然 无存。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布拉德•格洛瑟曼(Brad Glosserman)认为,中国挑起这么大的麻烦是“无法解释”的。他在《国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杂志中问道:既然中国国内面临诸多可能引起动荡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它为何还要这样做?格洛瑟曼认为,曾经说中国应该“韬光养晦”的邓小 平恐怕会在坟墓里急得直打滚。但邓小平的告诫是在暗示中国应该等待时机,而不是一直将雄心埋没下去。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战略研究学教授休•怀特(Hugh White)持不同看法。他提出,中国的举动应该说并不意外。毕竟,愈发自信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已呼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这意味着,中国不希望自己 被视为低美国一等的国家,而是希望被视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国家,至少在西太平洋是如此。怀特在澳大利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主办的博客“解读者”(The Interpreter)中写道:“这些事情本来就是零和博弈,因此如果中国要拥有更大的权力和影响力,美国就必须相应地让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 挑起小规模、但赢得下的冲突,削弱美国的权威。
这不是坚不可摧之盾与无坚不摧之矛的较量。这场博弈是不对称的——事实上,中国的军事能力也不对称的。(中国在航母方面无法与美国匹敌,但它也许能 用导弹击沉航母。)为了维持现状,美国需要防范中国的每一个举措,但它目前无力做到这一点。中国只需要挑起一些它知道美国无意卷入的小规模冲突:在这里划 一块防空识别区,在那里架一座石油钻井平台。当然,奥巴马可以划下一道红线。但正如他在叙利亚发现的那样,红线也可能带来很多麻烦。
就这样,中国正在一点点地制造新的既成事实(facts on the ground,更确切地说,是facts in the sea and in the air,即在海上和空中的既成事实)。每个新事件都是它发出的挑战。为一艘越南渔船卷入冲突值得吗?恐怕不值得。一座菲律宾暗礁呢?一座无人居住的岛屿 呢?短期内,此类策略很可能促使众邻国团结起来、或是比以往更紧密地抱紧美国。但如果说中国正在改变地区的看法和现实,那么上述结果可能也无足轻重。举例 来说,有言论称,东盟(ASEAN)成员国将采取更为团结的立场。但目前而言,这也不过是一种言论而已。东盟内部分为两派,一派是与中国有纠纷的国家,包 括菲律宾、印尼和越南,一派是与中国没有纠纷的国家,包括泰国和柬埔寨。协同行动似乎遥遥无期。
怀特教授写过一本名为《中国抉择:我们为何应当分享权力》(China Choice: Why We Should Share Power)的书,书名的含义不言自明。他认为,面对中国的挑战,美国有三种可选对策。第一,撤出亚洲(既不可能又无必要,即使从中方的角度看也是如 此)。第二,设法维持自己的主导地位。第三,妥协。美国将在“遏制”和“绥靖”之间做出选择,这两个词均充满了消极的暗示。
中国正试图向邻国证明:遏制是没有用的,指望美国保护它们是行不通的。如果中国能够做到这点,这些邻国和美国将不得不承认,现状是难以维持的。中国的策略很危险,但也很聪明。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7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