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hursday, 20 March 2014

丘亦生 - 「慘痛」的CEPA

金融雲端   香港蘋果日報   2014年3月20日

台灣擬硬過《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引發一班大學生佔領立法院抗 議。我從一份被台灣人瘋傳的介紹有關協議的懶人包看到,他們以香港的CEPA為反面教材,更稱之為「慘痛教訓」,作為反對今次服貿協議的支持。我很好奇, 明明這個CEPA當日被視為給香港的大禮,怎麼甲之蜜糖,竟成了乙之砒霜?

CEPA措施港人受惠有限

懶人包內指,CEPA推出十年間,香港租金飛漲,年輕人的工資增長呆滯,大量內地低技術勞工湧港,堅尼系數高企。這些因素雖然一定程度是事實,但未必都可以歸咎CEPA,不過既然有個別台灣人這樣看,至少反映CEPA在他們眼中並非這樣「筍」。

去年正值CEPA十周年,港府曾做了一個回顧,指十年間企業受惠CEPA而節省了共36億元人民幣關稅,36億元人仔(45億港紙)連一幢新港台大樓的預算都不夠。

另一項較早的官方評估,則指CEPA實施首五年,為香港帶來的職位超過4,400個。不能說對香港經濟沒有好處,但又確實稱不上甚麼成就。

事 實上,雖然CEPA已去到第N回,但仍被不少商家認為存在不少「大門開了、小門未開」的狀況,即是大的關卡雖然打通了,但落到地方政府,還有各式各樣的小 關卡障礙,所謂優惠措施,好睇唔好食,不少人知難而退。好像香港的經紀業,至今還未去到可以正式開業的程度,反而內地的證券行已大舉在港收購,可受惠 CEPA的中小型華資行買少見少。

這幾年多邊貿易協議(如WTO),漸漸被個別國家自行洽商的雙邊協議所取代,美國也積極拉攏國家加入環 太平洋經濟協定(縮寫TPP)。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oseph Stiglitz最近便在《紐約時報》撰文,提到這些貿易協議,往往以做大個餅來包裝,主張只要餅做大了,水漲船高,最終人人受惠。Stiglitz 認為,這論據建基於一個海市蜃樓,就是自由貿易下的贏家,會願意透過賦稅、消費等渠道把得益補償予輸家,令自由貿易達致雙贏,但實情是,受惠的企業往往抬 出要提升競爭力為理由,主張減稅及抗拒加工資,於是乎,輸家永遠不能從水漲船高中得益,反而成了自由貿易下的犧牲品。

貿易開放加劇貧富懸殊

另 一個貿易開放人人得益的假設,是要假設經濟已處於全民就業的狀態,令打工仔可以很容易轉工,由開放貿易下式微的行業,轉行至其他受惠貿易的行業,但若就業 市場本已疲弱,甚至有不少打工仔已長期失業,這時打工仔轉型便變得困難,即使在職的,也因為有很多人待業,而工資受壓。整體就業情況有可能最終不但得不到 改善,反而差過以前。

這是為何全球化越深化,個別國家內的貧富懸殊反而越來越惡化,企業盈利佔GDP比例越來越高,工資增長則落後生產力。

當然,今次服貿協議絕非單單一個經濟合作安排,經濟融合背後有更深層的政治含義,很難單看經濟效益便扑槌,這方面台灣人較諸港人可能更心水清。

from Vicsforum - One man's forum http://vicsforum.blogspot.com/2014/03/cep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