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26 March 2014

终于承认吸债务鸦片上瘾

2014/3/21 南方都市报

我们惟一知道的是,我们其实不知道什么。

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表示,地方债总体可控,但一些干部盲目举债,借的时候根本没想还。北大教授蔡洪滨直接把地方债称为各地政府的“经济鸦片”,戒掉举债不比戒毒容易。几乎同时,《财经》杂志发表《求解BT负债》,长文指出中国BT负债严重与失控,很多并未纳入地方债盘子中。一些网站索性把标题改成《严介和中国式BT生意:太平洋建设融资后拒还钱》,点明了从事BT生意的最大民企的灰色地带。羞答答地承认,一些地方政府吸毒上瘾了。

关于地方债,我们似乎不必担心,国家审计署的数次审计都为地方政府背书,地方债不会整体失控。但个案与处理方式总是 暗示人们的担心未必无据,严介和的太平洋建设个案,从贵州到兰州的个案,上市银行一直渴求融资,在市场最低迷的时候,用优先股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些机构对 资金贪得无厌,显示了银行资产质量令人忧虑。

解除忧虑,最好的办法是了解真实的负债状况而后对症下药,预期不明确就是经济雾霾,只能让人更加揪心,浮言安慰无法解除病根。地方债就是雾霾,是扰乱经济预期的元凶之一。

有人说,只有不再惟GDP至上,地方政府不必借贷,就能够解 除地方债束缚。而蔡鸿滨先生正在推销自己的指标,为了帮助地方政府“戒毒”,有必要加强人大在地方政府举债过程中的监督审核作用,通过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动 态分析系统和信用评级体系,科学评估借债的合理性,在事后审计基础上,加上事前审核,有效遏制地方政府债务扩张。这一体系如果能够在全国得到推行,把城市 信用评级的变化纳入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可以有效地改变地方领导干部“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

改变惟GDP论很重要,增强人大作用很重要,建立金融动态分析系统与信用评级体系,当然,也很重要。但所有这些重要议题都比不过一件事,地方政府到底应该干什么。

来看看BT模式,也即建筑商建设移交模式,本意是为了减少政府的财政压力,政府缺钱,所以由建筑商垫资代建,政府分年偿还。BT模式在地方债中权重仅次于银行贷款,可见其重要性。

大部分BT建设用于公共设施公益工程,如贵州省政府性债务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领域,用于市政建设、交通运输、教科文卫、保障性住房、土地收储、农林水利、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基础性、公益性项目的支出占85%2013年,浙江省审计厅对四个市、县()人民政府在201011日至2013931日期间,采用BTBOT等融资模式的33个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门调查:总投资51.18亿元。项目主要分布在保障性住房、拆迁安置小区、水利围垦、学校幼儿园、货运停车场、垃圾焚烧发电厂等建设领域,总体来看,保障性安居工程占大头。

也许我们可以看出,BT建设项目一部分用于道路等公共设施与保障房等公益领域,一部分用于超前的高楼,也有一部分用到了天知道效率如何的垃圾焚汇报发电厂等。请注意,没有证据证明大部分地方政府把BT项目用到了超前的豪华的建设上,除非你认为目前中国各城市普遍存在的宽畅的大街、大桥、灯光景观是超前的浪费。

穷政府大建设,当然会出现大量负债,每任地方官员都存侥幸心理,当地土地会像上海杭州一样升值、税收可能上涨,BT债务在发展蓝图前简直不值一提,官员在勇敢地为未来做好基础建设。

他们总会认识到,并不是每个城市的土地都会像上海一样升值,所以,官员的心态就变成了,只要炸弹不在我手中爆炸,万事由他,债多不愁。

地方债是中国投资、中国GDP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基建是地方财政收入无法承担的,除非地方政府完全放手公共设施建设。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还是看到了对投资稳经济的强调。

        既然如此,惟一的办法就是约束地方政府的贪婪之胃,用人大、信用评级与工程绩效评审,作为约束的三道绳索。这三道绳索可以制约住理性、对当地负责、有地方自治构架的政府,却不能约束住一个处于狂燥中的吸毒者。
from 叶檀的博客 http://yetanblog.blog.163.com/blog/static/75669740201422651737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