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21 February 2014

梁文道:矛盾的好處

施恩
【蘋果日報】「騰訊」網的總部設在深圳,其主管網站內容的班底高層也一向和廣東有關,當中甚至有不少出身自大陸媒體界的「黃埔軍校」南方報系,所以 它的評論在分析香港事務時常常會有比較體貼港人的開明見解。例如最近一篇很快就被刪走的「社論」文章,不只沒有隨着主流喉舌起舞攻擊港人「反蝗」行動背後 的「法西斯心態」,還反過來反省許多大陸人潛藏心中的「恩主」意識。
那篇文章說得很對,許多大陸人開口閉口就是「要是沒有我們消費,你們香港人吃什麼」。這些說法不只刺耳,而且有誤,其誤就在於把許多措辭上的方便隱 喻當真,把經濟活動中的交易當成了恩情的饋贈。「CEPA」能夠叫做「送大禮」嗎?這本來就是世貿協議下的標準原則,正常不過的貿易關係而已。東江水輸入 香港能叫做施惠嗎?香港為此停掉了原有的供水計劃,拿出白花花的銀兩買水,這難道不是一筆銀貨兩訖的交易嗎?
可惜的是,所有這些比較貼近常理的觀點,都不見容於官方主導的輿論環境。因為大陸政府有種把一切政治經濟關係擬人化的習慣,將國與國之間的外交說成 是一個人和另一個做了「老朋友」,將大陸和香港的行政關係比喻為無私的父母與抱回來的失嬰之間的親情。這種修辭本來也不奇怪,自有其淺易動聽的效果;但問 題在於官方把它樹立成了意識型態,真想讓人民覺得國家就是個家,而政府則是個對外友善,對內親切的大好人、大家長。久而久之,修辭掩蓋了實質,就算平時清 醒的時候很難接受政府是個好家長這種觀念的百姓,也會衝口說出「沒有大陸送禮,香港早就完蛋了」。
拿掉反省這套修辭的清醒分析,同時再三強調香港人的「忘恩負義」與「眷戀殖民」,這有什麼好處呢?好處就是強化大陸人對香港的反感,加劇中港矛盾。 中港矛盾惡化又有什麼好處呢?很難講,其中一個好處或許就是在香港政改問題上站得更硬的時候,可以拿大部份大陸人的民心當後盾。
實際
【蘋果日報】大陸投資者來香港買樓,會不會使得港人置業更加困難?跨境學童的暴增,會不會為本地學額分配的負擔加重?水貨客的活動,會不會影響了本 地居民的日用供應?自由行的擴大,會不會為本地交通和社群生活製造更多問題?中央政府的強力介入,會不會扭曲了原本說好的真正普選?部份大陸遊客的言行表 現,會不會讓香港人覺得難受?
就我所見,今天鬧得不可開交的「左膠」(包括在下)與「右膠」在前述這些問題上頭其實是沒有太大分歧的,雙方的答案都是「會」。那麼大家究竟在吵什 麼呢?主要還是對這些問題性質的分析與回應。一般而言,「左膠」傾向分解這些問題,把它們看成是不同層面不同環節的缺失;部份「右膠」則認為它們互有關 聯,乃大陸對香港的全面壓迫,其中甚至還包含一套「換血」的陰謀。孰是孰非,需要更加詳盡的實證分析,暫且不論。我們先來看看雙方另一個重大的分歧,也就 是對上述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的不同。
大致上講,由於「左膠」喜歡把這些問題看成是各種層面的制度缺失,所以我們也比較主張制度上的修正,例如把單行證的審批權收回到香港手中。有意思的 是,「右膠」通常也不會反對這類改變現行政策的技術方案,只不過他們認為光談這些不夠「實際」,太過「離地」。那什麼才是既不「離地」又很「現實」的好辦 法呢?那就是在限制外地人買樓,限制內地孕婦闖關等各種技術層面的調整之外,多開一個情緒乃至於道德上的戰場。簡單地講,就是鼓吹仇恨,將一切不同背景不 同來歷不同階層的大陸人總體化為一種人(或者一種「蟲」),厭惡他們驅逐他們。同時,還要排除所有反對這種仇恨的香港人,將他們打成「港奸」。就連那些默 不作聲,靠自由行賺錢的商戶,也該受到譴責(陳雲便咀咒他們「會下地獄」)。剛剛在上週發生的廣東道「反蝗」遊行便是一個好例子。據說,透過這類比較「實 際」的行動,港人就不怕沒房子住了,奶粉不用搶了,自由行會減少,醫院與學校就都夠位子了;就連真正的民主普選和港人治港都有希望了。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6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