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aturday 15 February 2014

东亚局势与一战历史

德国前外长菲舍尔在《南德意志报》撰文,指出东亚局势堪忧,几乎与一战历史书雷同。《新苏黎世报》批评德国现任外长施泰因迈尔的外交政策对人权重视不足,堪称“致命”。
 Inselstreit zwischen China und Japan (资料图片2013)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前外长菲舍尔(Joschka Fischer)在《南德意志报》撰文,在一战爆发100周年之际,分析这场战争对当今世界的影响。文章也把目光投往东方:
"回忆1914年夏天,特别引发人们 对当今东亚局势的忧虑。 几乎与历史书雷同,那里正聚合着当时那场灾难的全部因素:该地区军备升级,拥有核武器。有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国,有大国之间的敌对,尚无答案的 领土与边界问题,朝鲜半岛冲突,遗留的历史问题,虚荣心,缺乏合作解决冲突的机制、更别说一体化的机制,一味争夺权力,彼此充满不信任。
Joschka Fischer 德国前外长菲舍尔认为东亚局势堪忧
"那么,为什么还有乐观的理由?首先, 世界强国美国的持续存在提供稳定的制衡;其次,核武器的威慑力;第三,全球化带来不断增强的相互依赖。倘若没有这三个因素,东亚将面临一场大战的紧迫威胁。"
《法兰克福汇报》把视线投向东亚国家的历史与"爱国主义"教育:
"中日韩有两个共同点:对本国历史的强烈自豪感,对过去一段残酷历史的共同经历。这两者加在一起,形成一个火药桶。"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积极推行新的历史观,但"学校教科书至少提及历史的'污点'。无论是1937年中国城市南京许多人被日本士兵杀害,还是日本皇军在二战中强迫主要 是韩国女性充当'慰安妇',都没有被否认。所谓'慰安妇'的历史是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日本教科书的。 "
而在中国,过去二十年,不单在经济上发生巨变。执政党尽管仍自称为共产主义,但极为资本主义的现实却与阶级斗争的口号无法联系在一起。因此,党转向"爱国 主义"。一个爱国者,被认为应当为国家建设出力。"爱党"也成为一种爱国主义感情,为党所乐于接受。这两种感情的等同成为执政党寻求政权合法化的途径。
然而,观察家认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如今已对中国领导层构成威胁。"显然,中国出现了一种针对日本的'民间民族主义',即便党不特别加以鼓励,也会动员起来。但是,如果中国发生任何突发事件,而且还有政治色彩,领导层会立刻紧张起来。比如,日本首相12月参拜靖国神社就 很快唤起这种情绪。"
外长的外交政策
EU Außenministerrat 10.02.2014 Brüssel Steinmeier 《新苏黎世报》批评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对人权重视不足
《新苏黎世报》则评价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Frank-Walter Steinmeier)的外交政策,认为对人权的重视不足是"致命"的:
"中国在经济上取得很大成就。但造成侵犯人权的一党专政制度,却极容易受到腐化。对德国企业而言,如果能同一个遵守法治原则的国家做生意,该有多好。即便不把价值观作为核心,德国出于自身利益也应当更多致力于人权。没有人权,就没有可持续的稳定和长久的富足。"
摘译:苗子
责编:安静

以上内容摘译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from 德国之声 http://www.dw.de/%E4%B8%9C%E4%BA%9A%E5%B1%80%E5%8A%BF%E4%B8%8E%E4%B8%80%E6%88%98%E5%8E%86%E5%8F%B2/a-17422326?maca=chi-rss-chi-top-1043-r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