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27 January 2014

紐約市長選舉的啟示

2013年11月5日,民主黨的白思豪(Bill deBlasio)以超過七成的得票率,擊敗共和黨籍對手羅德(Joe Lhota),終結前市長朱利安尼上台後,近20年的非民主黨市長執政。白思豪在競選期間提出終結紐約市警局攔檢盤查(Stop and Frisk)政策、加徵富人(年收入50萬美元以上)稅作為學前義務教育之用、以及重點高中入學比例制(保障非裔與拉丁裔)等政見,被視為最「進步」 (progressive,其實就是左傾)的候選人。

誰是白思豪

      白思豪今年52歲,是現任紐約市公益維護人(Public Advocate)。根據紐約市憲章,公益維護人的地位僅次於市長,職責是指正市府行政的缺失、幫助弱勢團體發聲,若市長因故出缺,公益維護人第一順位代 理市長直到選出新市長。上個世紀90年代紐約市憲章修改後,公益維護人的實權被大幅削弱,每年只剩下200多萬美元的預算,辦公室編制人員不到30人,還 比不上五個行政區的區長(Borough President)。

      白思豪年輕時曾在尼加拉瓜從事人道援助工作,與當地左派革命組織親近,他不諱言年輕時一度傾心共產主義思想。白思豪在紐約市政壇向來被視為極端的左派,競選期間鼓吹「Progressive Change」(進步的改變)。
1989年白思豪被前市長丁勤時(David Dinkins)延攬進入市府任職,1997年被柯林頓總統指派為聯邦住房與城市發展(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的地區主任,2000年輔選前第一夫人喜來莉競選聯邦參議員有功,2001年當選紐約市議員,2005年連任成功,並於2009 年當選市公益維護人。

      2011年,因美國經濟持續低迷,許多人將此歸咎於華爾街以及1%的富人長期以投機的方式操作金融市場,許多大城市爆發「佔領華爾街運動」(Occupy Wall Street),訴求為99%的大眾找回經濟上的公平正義,白思豪積極參與,努力將自己塑造為99%的代言人。

選戰經過:
gi1















來源:REAL CLEAR POLITICS http://www.realclearpolitics.com/epolls/2013/other/ny/new_york_city_mayor_democratic_primary-3741.html

        在選戰初期領先的現任市議長(Speaker of City Council)柯魁英(Christine Quinn)強調經驗與行政能力。她擔任議長八年,政界與商界的人脈充沛,一直都是本次大選的熱門,有望成為第一位女性與公開同性戀性向的市長。但因她與 現任市長彭博以及金融業關係親近,加上「槍打出頭鳥」,進入夏季、選戰白熱化後,她始終都是其他參選者攻擊的目標,聲勢一路下滑,在初選以第三名作收。

      猶太裔前國會議員韋納(Anthony Weiner)在上屆初選中退讓給同黨的湯信(Bill Thompson),早已籌得可觀的競選經費,擔任國會議員期間問政風格火爆犀利,各方原本看好他本次能問鼎市長寶座。然而,兩年前他陷入色情簡訊風波, 還對媒體撒謊,最後被迫辭職,黯然離開國會。韋納此次參選雖出人意料,但在向來喜歡給予「第二次機會」(Second Chance)的紐約市,他一度在民調中竄起。但宣稱自己雖犯下錯誤,但早已悔改的韋納,被媒體爆料直到今年年初宣布參選之前,仍透過網路與多位女性有曖 昧煽情的互動,自此徹底失去大眾的信任,聲勢從此一蹶不振,只得到第五名。

      初選中拿到第二高票的湯信曾任紐約市主計長。主計長(Comptroller)是市長與公益維護人之外另一個全市性公職,雖然在憲章裡位居公益維護人之下,但因掌握市府的財務大權,負責審查、簽署市府對外合約,實際權力遠超過公益維護人。

      湯信在2009年代表民主黨挑戰當時競選第三任的彭博,僅以不到5萬票(約5%)敗陣。今年捲土重來,溫和的形象與高知名度,加上受到教師工會 (United Federation of Teachers)等實力派工會團體背書,在選戰中期柯魁英與韋納聲勢下滑後,一度取而代之,在民調中領先,但身為非裔候選人卻沒能在非裔社區取得優勢, 初選中他如民調預期,以將近15個百分點落後白思豪。

      現任主計長劉醇逸(John Liu)準備已久,籌款能力驚人。他擔任主計長表現出色,揭發市政府弊案疏失不遺餘力。亞裔社區一度燃起希望,認為他有機會成為紐約市第一位亞裔市長。但 2012年初,他因聯邦調查局派員臥底,被捲入利用人頭捐款欺詐選舉補助金的案件,競選團隊的財務主任與主要募款人被逮捕與起訴,選情急轉直下,初選只以 第四名作收。

      白思豪雖為義大利裔,但他在非裔與拉丁裔的社區獲得壓倒性的勝利。除了在攔檢盤查與富人增稅兩大議題上得分,他的非裔妻子Chirlane McCray與兒子Dante deBlasio功不可沒。McCray在婚前曾經公開出櫃,承認自己是女同性戀,兒子Dante頂著70年代曾風靡非裔社區的復古爆炸頭,「黑白配」的 「新美國家庭」組合在選戰後期不斷透過電子媒體播放,為他爭取了不少選票。另外兩位來自少數族裔社區的候選人湯信與劉醇逸並未能在投票熱情相對較高的少數 族裔社區攻城掠地。

      在紐約市全市公職初選中,若沒有候選人第一輪獲得超過40%的選票,得票前兩名的候選人必須進入複選。但白思豪在9月10日的第一輪投票中就一舉跨過40%的門檻,並且在大選中毫無懸念地拿下市長寶座。
gi2


















來源:HUFFINGTON POST: http://elections.huffingtonpost.com/2013/nyc-primary-results

 
紐約市長選舉回顧:

      紐約市向來是民主黨的大本營,超過460萬登記選民中,有314萬登記民主黨,共和黨只有49萬。採取單一選區選制的紐約市議會更是一面倒,共和黨的候選 人只在保守的史坦頓島(Staten Island )稍具優勢,51席市議員中,只有3席共和黨,其他全為民主黨。

      儘管選民人數佔絕對優勢,然而,自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1993年當選市長後,民主黨有長達20年的時間不曾在紐約市執政。

      朱利安尼曾任聯邦司法部副部長,1983年擔任紐約市南區聯邦檢察官,致力偵辦毒品交易、組織犯罪與政府機關的貪汙案件,任內有超過4千名罪犯被定罪。紐 約市在上個世紀70、80年代貪汙與組織犯罪盛行、治安敗壞,朱利安尼正義使者的形象受到市民不分黨派的擁護與支持。

      1989年郭德華(Ed Koch)市長卸任,朱利安尼代表共和黨挑戰民主黨的丁勤時(David Dinkins),以47000多票的差距敗北,相差只有2.59%,是歷屆市長選戰中最接近的一次,丁勤時成為紐約市第一位非裔市長。

     紐約市的失業率在丁勤時任內大幅攀升,至1992年已經高達11.1%,犯罪率也隨之飆高,1993年朱利安尼捲土重來,以53000多票、不到3%的差距擊敗競選連任的丁勤時,成為1969年以後紐約市第一位共和黨籍的市長。

      紐約市的經濟與治安在朱利安尼任內明顯地改善,他在1997年以59%的得票率輕鬆贏得連任,共和黨市長上一次連任是1941年。

      2001年紐約發生911恐怖攻擊事件,朱利安尼處變不驚、調度有方,帶領紐約市度過史上最恐怖的一場災難,贏得「美國人的市長(American's Mayor)」的美譽。然而,他一度計畫延長市長任期3個月以完成救災任務的打算並沒有得到市民與媒體的支持,他按既定時程在隔年1月1日將市長職位交接 給同屬共和黨籍的彭博(Michael Bloomberg)。

      身價上千億的富豪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在2001年前一直登記為民主黨籍,他知道作為一個政治界的新兵,要在競爭激烈的民主黨市長初選中勝出機率非常低,所以他轉投共和 黨,在初選中擊敗前國會議員Herman Badillo,接著在大選中打敗從民主黨初選中勝出的前紐約市公益維護人格林(Mark Green)。

      彭博以自己豐富的商業經驗自豪,主打唯有他能帶領受911重創的紐約市經濟重回繁榮。此外,彭博選擇自費參選,讓他得以不受紐約市競選法規花費上限的限 制。根據紐約市競選財務局(Campaign Finance Board)發佈的報告,在2001年,彭博申報花費超過7300萬美元,超過對手格林競選花費的5倍,撲天蓋地的電視、廣播廣告與宣傳郵件,幫助他克服 共和黨選民數的劣勢。

      今年代表共和黨出征挑戰白思豪的前大都會運輸署(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主席羅德,曾任朱利安尼市長執政時期的第一副市長,資歷完整、形象溫和,但缺乏朱利安尼的個人魅力,也沒有彭博的商業背景與財力,無 法克服共和黨在紐約人數的劣勢,僅獲得約四分之一的選票,讓民主黨輕鬆奪回市長寶座。

初選選制探討:


      美國絕大多數的州採公辦初選,公民在登記成為選民時,必須在登記表上選擇政黨(也可以選擇不屬於任何政黨),取得參加該黨初選的資格。

      候選人只要得到該黨選民一定數量的連署,即可參加初選。以紐約市為例,只要有2750位或5%的該黨選民連署(取少者),即可參加主要政黨的初選。候選人 也可索性成立新政黨,直接參加大選,2013的紐約市長大選選票上,除了民主與共和兩大黨,還有13個政黨競逐,包括「租金太高黨」(Rent is too Damn High)。當然,兩黨政治確立後,近百年來紐約市長選舉未曾由第三黨勝出。

      初選的投票率大多很低。9月10日的民主黨市長初選參選爆炸,群雄並起,共有9位合格的候選人。但超過300萬的登記民主黨選民投下不到70萬票,投票率22%;47萬的登記共和黨選民只有不到6萬投票,投票率12%。

      美國的初選與大選都在星期二舉行,許多上班族無心參與。低投票率間接鼓勵候選人走偏鋒,政見大都瞄準積極參與投票的非裔、西班牙裔與猶太裔選民得以發揮較 其他族群更大的影響力,社會福利、財富重分配(富人增稅)、甚至以色列問題總是紐約市民主黨初選中候選人爭相宣講的政見,也常常是票房保證。中產階級、亞 裔選民的聲音相較之下十分微弱。

      政見極端的候選人在初選中勝出時有所聞。2010年代表共和黨參選紐約州長的Carl Paladino,在參選前就因反同性戀與種族歧視的言論飽受爭議,但他受到茶黨(Tea Party Movement)群眾的支持,在投票率極低的初選中打敗了形象相對溫和、受到紐約州共和黨委員會支持的前國會議員Rick Lazio。大選的結果不出所料,Paladino慘敗給民主黨的葛謨(Andrew Cuomo)。

當選後必須回歸現實面


      即便白思豪真心想要兌現競選時開出的所有支票,市議會也未必會甘心做他的橡皮圖章。選後積極競選市議會議長的市議員James Vacca便以新市長的「制衡(counterweight)」自居,此外,紐約市強而有力的大眾傳媒也不會讓新市長為所欲為,一般認為白思豪勢必要修正 許多較為激進的政見,向中間靠攏。

      果不其然,白思豪於12月初發佈兩項重要的人事任命:出身航港局(Port Authority)的Anthony Shorris為第一副市長,綜理市府的日常運作;曾經在朱利安尼市長時代擔任過警察總局長的William Bratton回鍋,掌理紐約市五萬警察大軍。

      Shorris與紐約政壇的「進步」(Progressive)政治圈扯不上邊,是個具備豐富管理經驗的行政官員,白思豪期許他能協助「簡化市府行政流程」以及「釐清市府各機關權責」,這兩項重要任務在競選期間並未被提及。

     Bratton在90年代協助朱利安尼市長打擊犯罪,深受市民愛戴,離開紐約市警局後,曾經到波士頓與洛杉磯擔任最高的警務主管。他認為攔檢盤查是警察必 要的執法手段,也不贊成市議會所提增設警察監察官,監理警務運作的法案。紐約政壇人士都睜大了眼,看立場如此南轅北轍的新市長與新警察局長如何妥協。

      無論Shorris與Bratton兩人與新市長將如何磨合,這兩項重要的任命已充分印證白思豪於選後修正路線,改投溫和與務實。

台灣直轄市長選戰:


      五都選戰已經硝煙四起,有意參選者都已摩拳擦掌。然而,短期之內,台灣的直轄市可能還不會出現像白思豪這樣的市長。

      缺乏兩大政黨奧援的候選人,當選直轄市長的機會幾乎為零。兩大黨的初選參選門檻高,參選人數相較紐約少,已初步篩選政見過於激進的候選人,走偏鋒的候選人趁亂突圍幾乎不可能。

      沒有任何政黨在任何一個直轄市具備民主黨在紐約的絕對優勢。國民黨在台北市,民進黨在台南市與高雄市都有優勢,但還不到紐約市民主黨、共和黨人數四比一的程度。再者,大選時的投票率動輒七成、八成, 想要獲勝的候選人政見自然不能與違背社會主流價值。

      再者,兩大黨的初選機制與紐約不同。兩黨不管黨員投票,電話民調,不存在美國這樣特定社會階層(如窮人)或族裔(非裔與拉丁裔等少數族裔)社群積極參與的狀況,候選人或以形象取勝,或以資歷或地方經營見長,很少強調自己在社會政策上的不同。

作者簡介:紀炫宇畢業於政治大學新聞系,紐約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曾任紐約市議員顧雅明辦公室主任,現任紐約H&C競選顧問公司負責人。他自 2008年起參與紐約市多場選戰,包括2009年顧雅明(Peter Koo)競選市議員 ,與2012年孟昭文(Grace Meng)競選國會眾議員。
from 台灣新社會智庫 http://www.taiwansi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5757&Itemid=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