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15 November 2013

胡少江:一个令人失望的全会公报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终于在周一见诸媒体。由于习近平等中国领导人在会议之前的高调宣传,人们对这次会议充满期待。许多人都盼望这次会议能够在综合改革方面能够有所突破。

虽然一些了解中国现有制度的人也曾经发出过预警,认为中国不可能在这次全会上出台任何实质性改革政策,但是仍然有不少人希望三中全会对土地制度改革、人民币利率决定机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具体领域的改革能够开放绿灯。

会议的公报几乎给所有客观的中国问题观察家都泼了一大桶凉水。公报没有能够满足中国社会对改革的广泛迫切的需求;也没有能够满足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的期待。国内外的金融市场对公报的反应也毫无悬念的清一色负面。在公报公布的第二天,中国的A股市场反应消极,上海和深圳的市场都出现了不小的跌幅;世界其他地区的主要市场也都出现了下跌。考虑到当天全球并没有发生令股市看落的重大事件,三中全会似乎成为唯一的拉动股市下行的因素。

中国执政者应该感到尴尬的是,三中全会号称要发挥市场的决定因素,但是市场却给了三中全会十分负面的评价。这是因为市场参与者知道,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没有胆量和能力去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无力消除制约经济发展的政治和制度行制约条件,尤其是他们维护国有企业市场霸主地位的立场没有任何松动,而对私有企业希望进入重要的行业的要求,基本上没有给与任何有制约力的承诺。

文件对改革目标、改革的规划、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革的重点领域等问题的描述,不仅在内容上空洞抽像,甚至在文字上都显得力不从心,基本上是在重复老调。这次会议无法产生任何可操作的改革政策措施无外乎是因为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中国的执政精英已经无法产生任何有创造力的新思维,他们解决现有问题的能力日渐式微;二是由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和核心领导集团操控力的减弱,导致会议对进一步改革的步骤无法达成共识。

另一方面,在维护现有的政治制度方面,三中全会则表现得十分坚决。尤其是在坚持国有经济在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维护党在改革事务中的决策地位、反对引入独立的司法制度来保障市场的公正运行、加强国家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控等方面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松动。在这些方面,不仅没有丝毫的制度和政策突破,甚至与邓小平时代的党政分开等政策相比还有大幅度的倒退。这次会议已经标志著那些对现有领导制度还有一丝幻想的人们与中国新领导人的蜜月期的结束。

会议取得的唯一具体的"成果"是决定成立两个领导机构:一是国家安全委员会;二是中央改革领导小组。其实这些机构的设立纯属画蛇添足。改革本来就是党和政府的事情,上有总理和国务院、下有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重大问题更有政治局和它的常委会,根本不需要什么改革领导小组;至于国家安全问题,也完全没有必要在中央、国家军委和政府的外事部门之外再行增添新机构。新增加这两个机构的主要目的似乎只是为了进一步加强习近平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分量。只是这种政客之间的权力再分配不是老百姓关心的事情,而且大规模新设重量级机构更是与中央精简机构的承诺相互矛盾。

(自由亚洲电台粤语部评论 http://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13/11/blog-post_2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