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23 August 2013

《外交學者》 不費一枚核彈:中國如何收買台灣主權

原文:No Missiles Required: How China is Buying Taiwan’s “Re-Unification”
作者:J. Michael Cole
日期:2013年8月23日

***本譯文版權歸作者/刊登機構所有,轉載請保留此聲明。***

雖然專家們繼續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迅速擴大的軍事能力是對台灣主權的最大威脅,北京更希望一枚導彈也不用發射來達成“重新統一”。正在進行的兩岸投資自由化可以使這一點成為可能。

這戰略的關鍵是雙重的。首先是,中國的投資將會充斥台灣的經濟;其次,這戰略能確保更大數量的中國人在台灣島上享有權威地位。自2009年6月開始,數目有限的中國資金首次獲准進入台灣,在台灣投資高達15億新台幣(490,000美元)的中國公民可享有為期一年的多次入境簽證。和其他的外國投資者一樣,只有在他們注資的公司每年有超過1000萬元新台幣的收入時,中國投資者的簽証才可以續期。

雖然一些核心部門,如傳統產業,仍然對中國的投資封閉,但持續的自由化趨勢將逐漸為中國的投資創造一種更寬容的環境。
根據2009年6月的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台灣向中國資金開放205個製造業、服務業及金融部門,接下來會進一步開放42個行業—有25個是製造業,8個是服務業,9個是公共建設事業。

今年3月19日,行政院批淮了“第三階段”的投資自由化,向中國資本開放額外161個製造業、服務業和基礎設施類別,以及43項公共設施。包括在新政策中的115個製造業部門,只有兩個—LED和太陽能電池製造—不容許中國投資者取得控制權。儘管如此,中國的官員和學者還是抱怨說,台灣對中國的投資仍然過於封閉。

根據反對派議員所說,今年6月21日簽署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服貿協議)載有條文,把中國投資者獲得多次入境許可簽證的門檻降低至600萬新台幣,或約200,000美元。

依照目前的配額,中國的專業人員在台灣每投資30萬美元便可得到為期一年的多次入境簽證許可,而每個項目最多可以有七個中國的專業人員。

雖然2009年以來簽訂的各種貿易協定在表面上是互惠的(儘管並不盡然如此),而且給予台灣投資者優惠准入中國的便利,但雙方互相投資—尤其是中國在台投資—增長的政治後果,卻需要更仔細監察。原因是,雖然這兩個國家都是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它們的關係卻非同一般:北京不承認台灣的存在,而現在越來越多地依賴它建構的島嶼經濟包圍圈來實現最終統一。
說到台灣,設想中國在那裏只是想著利潤是魯莽的:因為那裡幾乎永遠包含一個政治考量。中國用錢 “幫助”或“拯救”台灣表現欠佳的經濟,所要的回報就是台灣的主權,這一點北京從不掩飾。

據台灣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的資料,目前有11個來自美國,加拿大和韓國的投資者有多次入境台灣的簽證。考慮到中國在台灣投資的政治壓力,以及台灣向中國投資者提供的優惠投資門檻,要不了多久中國投資者的數目就能超越這個數字。

值得注意的是,兩岸投資自由化發生的同時,台灣已經失去了它作為外國直接投資目的地的一些光澤,在經濟停滯的時期,這增加了當地部門向中國開放的壓力。 2011年,台灣錄得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是負數,這是四十年來的第一次。

除了台灣經濟對中國的依賴日甚一日這一經常提到的論點之外,還有就是最近才出現的現象:中國投資者收購台灣公司的股權—包括控股權。這就增加了一個可能性,即中國投資者和管理者將尋求利用職務來的影響下屬對兩岸關係的態度。即使他們不這樣做,中國公司的台灣工人在對一個反對統一的政黨表示支持的時候,可能會因為害怕自己的職業生涯前景受損而感到猶豫。和大約2萬名在中國工作的台商一樣,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工人也自然傾向於支持主張和中國建立更密切關係的政黨,因為緊張的(兩岸)關係可能傷害他們的經濟生計。

簡言之,北京很可能會利用它巨大的投資能力來獲取足夠的影響力,而不是向台灣發射導彈來實現其“重新統一”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