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28 June 2013

view finder﹕find a view﹕攝影何價?

文何家達


《芝加哥太陽時報》(ChicagoSun-Times)早前宣布結束整個攝影部,以後拍照和拍片的工作由文字記者兼顧,只有遇到重大新聞時才會聘用自由攝影師。讀到這則新聞沒有太驚訝,碰巧敝會最近正為有「新聞攝影搖籃」之稱的觀塘攝影班籌備結業回顧訪問,傷心的消息接踵而來,似乎只是加強明專業新聞攝影已經風光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手機攝影,到底攝影記者何價?照片何價?

如果要從商品價格這一定義來,照片可真是有價的。維基上有一個全球最貴照片價格表,第一位的照片價香港人買一個豪宅單位。一位前輩告訴我,幾年前Edward SteichenThe Pond-Moonlight是全球最貴的照片,數年間已經跌至第五位,看來照片拍賣還有上漲空間,真不能照片不錢。

然而商品價格是否唯一決定照片價的標準?新聞照片的責任是紀實,亦是新聞攝影的價所在。年六四前夕,社會上總會有點對六四事件定性的爭論,直到二十四年後的今天,城市論壇上仍會有年輕學生侃侃而談地沒有證據顯示當年死了人,沒有人看見解放軍開過槍,沒有人證明當權者下令殺人。

這些話的人要不是早把良心丟了,就是從來都搞不清楚眼睛的功能是什麼。懶惰的人只要動下手指在網絡即可輕易找到王維林擋坦克的照片,懂攝影的人可以去買本勤帶的《廣場的日子》,先不論那攝影風格造詣多高,光是記的人和事就已經是鐵一樣的事實留給那些當年還沒出世的人。


有價前,先要付出代價

新聞攝影未有價之前必先要付出代價。去年唐、梁大宅先後爆出僭建風波,各大傳媒為拍攝宅情紛紛租用吊臂車從高空拍攝,費用動輒數千元一天。《蘋果日報》今年六四會租用了一支十多米高的架,以遙控操控相機拍攝鳥瞰照片,單單是幾個小時的租用費已經不菲。當傾盆大雨,聽在場的攝影記者行家在豪雨中被淋壞的相機就不下十部(筆者是其中一名不幸者),以記者專業相機加鏡頭動輒四五萬元來計算,四五十萬的器材在短短一小時就凶多吉少,還不知道有沒有拍到好照片。以上在在都是新聞照片背後的成本,照片何價?


「照片勝過千言萬語」

手機已經不止是生活必需品,更反客為主由生活工具變成操控人的生活。拍攝六四會時,部分年輕人不是低頭把玩手機就是忙於上載燭光照,就連大會司儀都呼籲參與者到facebook打卡告知友人行蹤,假如facebook把上載的燭光統計一下,倒是不錯的人數統計方法,總比大會警方各執一詞要科學一點。《蘋果日報》在facebook發 動了一個「全球手機燭光行動」,不能否認這是網絡年代很成功的策略,簡單的手機照片把全球華人集結在一起讓人動容,亦確實把手機的便捷發揮得淋漓盡致。然 而這只算是全民運動而非攝影,我還是喜歡《明報》李澤彤拍攝的頭版相片。黑壓壓的雨傘擋住無情的暴雨,微弱的燭光在人的呵護下搖搖曳曳地發光發熱,這份情 感就是港人對死者的點點心意,這意境就是「照片勝過千言萬語」的最好示範。


向攝記開刀

香港很少聽到有照片拍賣會,照片有價或許仍未在香港流行。攝影記者在報紙銷量日漸走下坡的環境裏變成夕陽職業,當報業老闆要節省開支時就常常向攝記開刀,但同時又對好照片趨之若鶩,試問順得哥情又如何不失嫂意?一位前輩在博客寫「一張新聞作品就算毫無升潛力,卻能令世上少死幾個人,或減少其他人流,已經極有價。」在此願與諸君共同思考這問題。




(作者為香港攝影記者協會執委)


這篇文章令我想起戰地記者,如在敘利亞內戰中殉職的法國,美國及日本記者。 James Nachtwey 的名字忽然湧上心頭,面對生死情景,哀天搶地呼喊中保持一份冷漠,但其相片卻有着一股對戰爭的控訴,他沉着的態度反而突顯了照片的震撼力。


War Photographer



from Just Getting By http://1in99percent.blogspot.jp/2013/06/view-finderfind-vie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