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aturday, 1 June 2013

刘植荣:这些世界著名城市为何由盛转衰

中国政府网2013年5月24日发布信息,国务院同意并转发发展改革委《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其中包括“研究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年内会出台。

城市化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道德问题,文化问题。如果规划不当,就会发生后城市化时代的萧条,它即使不会发生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也会发生在我们的子孙后代身上。通过研究工业化国家城市化进程,可以让我们在规划城镇化时更具前瞻性。

何为“后城市化时代的萧条”?

人类经济活动,无不是为了追求幸福。从游牧生活,到定居下来开垦田地,组成村落,这是人类为了自身安逸的自然选择。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让产品有了剩余,这就需要把这些剩余产品拿到一个地方去交换其他产品或货币,由此产生了集市,并演变成城镇。工业化需要大量劳动力,农业人口涌向城镇,城镇就扩张成为城市。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带来一些城市本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污染问题、交通拥堵问题、就业问题,等等,这又逼迫市民逃离城市,使城市人口下降,空置建筑增多,经济萎缩。这种现象就是“后城市化时代的萧条”。

英国利物浦: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利物浦是通往英国的港口大门。19世纪初,通过利物浦港口的贸易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40%,利物浦成为当时世界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1830年,利物浦与曼彻斯特之间开通了城际列车,交通的便利让利物浦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商贾云集,利物浦很快繁荣起来,其财富总值超过了伦敦,被誉为是“欧洲的纽约”。但好景不长,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让利物浦遭到灭顶之灾,大批企业倒闭,失业率高达30%,成为英国最高。

紧接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利物浦遭到德军80次轰炸,2500名市民被炸死,市区几乎一半房屋被炸毁。二战后,虽然房地产业重新火热起来,但依赖外贸的利物浦,当英国工业品出口风光不再时,也就断了利物浦的不少财路。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利物浦的支柱产业造船业急剧萎缩,失业率再次成为英国最高。城市大片区域荒废,杂草丛生,基础设施闲置,很多公园、道路、学校、医院、商店和住宅缺乏必要的维护,到处是破败的景象。到外地谋生的利物浦人,一张嘴就遭到歧视,对方一听是利物浦口音,就知道是落魄之人。2011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利物浦人口为466400人,而1931年的人口普查则为846101人,人口下降了将近一半。

20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助措施,欧盟在2000-2006年也为利物浦提供了救助基金,但这些救助措施效果并不显著。利物浦的失业率一直保持在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之上,死亡率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50%,人均寿命全国最低,肺癌发病率全国最高,有三分之一的家庭申请住房补贴或房产税补贴,三分之一的在校儿童符合免费就餐条件(政府为低收入家庭学生支付餐费)。

利物浦是工业革命的先驱城市,铁路、大西洋海运、有轨电车、电力机车等都是在利物浦发明的。这里还产生了“甲壳虫乐队”等众多世界知名音乐团队,吉尼斯把利物浦命名为“世界流行音乐之都”。 2008年,利物浦还与挪威的港口城市斯塔万格一起,被命名为“欧洲文化之都”。利物浦有丰富的建筑遗产,2004年,利物浦市区有几个区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利物浦是个伟大的城市,但它确实衰老了,就像一个衰老的伟人一样,给人的感觉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美国底特律:“汽车之都”成“美国最悲惨的城市”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底特律的船运、造船业和制造业快速发展。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底特律的黄金时代,被誉为是“西方的巴黎”。

1896年,亨利·福特在底特律租用的一个车间里制造了他的第一辆汽车,后来,威廉·C·杜兰特、道奇兄弟、帕卡德家族、沃尔特·克莱斯勒等也相继在底特律成立汽车制造公司,使底特律成为世界的“汽车之都”。

汽车制造业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各地移民涌来,使底特律成为美国的第四大城市,1940年,底特律人口占密歇根州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1973年和1979年的石油危机,重创底特律汽车制造业,由于汽油价格上涨,让汽车销量锐减,工厂大批裁员,底特律开始萧条了。

根据1950年的人口普查,底特律市区有1849568人,而2010年的人口普查还剩下713777人,60年间人口流失了61.4%。白人和中产阶级迁移到郊区居住,让市区更加荒凉,市区的房地产急剧贬值,甚至出现了标价一美元的住房出售。

美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房产税,大量房屋被废弃,这导致税源流失,同时,经济萧条让市民收入下降,有30.5万房屋主人因收入低免除房地产税,有77个街区每个街区仅有一户居民交房地产税。政府财政吃紧,无法支持公共治安、消防、公交、学校、清洁、照明等公共服务系统,不得不中断一些街区的街道照明,这更加剧了市区人口向外迁移,住房空置率不断攀升,形成恶性循环。2013年2月,底特律被《福布斯》杂志评为“美国最悲惨的城市”。

经济形势恶化、废弃建筑增多导致犯罪率升高,底特律连续4年是美国最危险的城市,被称为“犯罪之都”。2011年,底特律每10万人中有48.2人死于谋杀,59.8人受到性侵,695.6人遭到抢劫,每1000名居民里就有62.18人有犯罪前科。2008年,密歇根州的谋杀案有三分之二发生在底特律,而此时底特律的人口仅是全州总人口的十分之一。犯罪率高导致生活成本增加,例如,底特律的汽车保险费是美国最高的。

底特律2013年的财政赤字为3.27亿美元,长期公债余额为140亿美元。2013年3月14日,密歇根州长宣布了底特律紧急财政法案,试图把底特律从破产的边缘挽救回来。

德国莱比锡:由“繁荣之都”到“欧洲最脏的城市”

早在15世纪,莱比锡即成为德语地区的出版和印刷中心。1835-1840年,莱比锡开始了工业化进程,传统产业是印刷业、图书贸易和贸易展览会。自1914年起,莱比锡每年定期举办国际图书博览会。

1933-1935年,国家社会主义者上台后,取消了工会组织,逮捕工会领导人,使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1938年11月9日“水晶之夜”(德国纳粹反犹太人行动),莱比锡有成千上万的犹太市民被驱逐或被抓进集中营,流失了大量技术人员和资本,莱比锡的经济基础受到重创。

二战后,莱比锡成为东德的第二大城市。在20世纪50-60年代,政府在莱比锡上马了一批化工项目,但不久遭遇了石油危机,这批项目宣告失败。从此,莱比锡的经济仍靠劳动密集型的煤炭开采等传统产业支撑,但这种粗放型经济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莱比锡成为“欧洲最脏的城市”。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莱比锡的城市建筑老化,同时由于许多化工企业排污严重,市区生活环境恶化,导致大量市民迁移出市区到郊区定居。同时,街头经常爆发市民示威,抗议政府上马的一些项目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柏林墙被推倒后,莱比锡市民潮水般地涌向西德地区,使莱比锡人口锐减。在经济转型期,私有资本对经济结构进行了重组,淘汰了产能落后的企业,莱比锡走上了去工业化的进程,工厂大批裁员,市区到处是空置建筑。1930年,莱比锡人口为70万人,现在仅有54万人,莱比锡这个一度的“繁荣之都”成了“鬼城”。

从2002年开始,保时捷和宝马这两大汽车制造业巨头在莱比锡投资设厂,创造了就业岗位,加之莱比锡与周围几个社区合并,这使莱比锡人口开始缓慢回升。

俄罗斯伊万诺沃:城市化最终毁灭了城市

1871年起,伊万诺沃因纺织业得到快速发展,被誉为是“俄罗斯的曼彻斯特”。由于纺织业从业者多为女性,伊万诺沃也被称作是“新娘城市”。

苏联时期,伊万诺沃的纺织品产量占苏联纺织品总产量的50%。纺织企业女工比例高达90%,这造成伊万诺沃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单身母亲人数增加。政府不但没有认识到这个社会危机,反而以此为荣,称这是“苏维埃妇女独立自主的成功面貌”。

伊万诺沃的经济在停滞了几十年后随着苏联的解体彻底崩溃,纺织品市场很快就被土耳其和东亚竞争者占领。1998年伊万诺沃工业总产值只有1980年的20%。从1990年到2001年,伊万诺沃纺织工人的数量从41300人降到14400人。1998年,伊万诺沃的失业人口达到1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9%。

失业率升高的直接后果就是居民收入降低。2004年,伊万诺沃的人均月收入是1987卢布(56欧元),低于贫困线标准(59欧元)。伊万诺沃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百分比逐年上升,1998年为31%,1999年为64%,2000年为76%,2002年为82%。伊万诺沃市的人口持续减少,1989年人口普查为481042人,2002年人口普查为431721人,2010年人口普查为408330人。

计划经济的典型特点就是不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凭领导主观意志决定经济政策,制定经济发展蓝图。苏联时期,政府大力推行城市化,使人口过快向城市集中,远远超出苏联的经济发展水平。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萧条城市在几年内从7个飙升到93个。

城市化越早的国家,萧条的城市就越多

英国利物浦、美国底特律、德国莱比锡、俄罗斯伊万诺沃曾是世界赫赫有名的城市,现在,它们都变得萧条冷清,工业化国家城市发展史告诫了我们什么?

从以上几个例子不难判断,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越早的国家,萧条的城市就越多,萧条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人口数量下降。城市的萧条首先发生在英国,随后是其他的欧洲国家,继而是美国和日本,现在,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萧条的城市。

根据德国城市建筑学者蒂姆·里耶涅茨的研究,伦敦作为世界第一大都市长达100年之久。从20世纪初开始,伦敦人口持续衰减。1901-1981年,伦敦中心区人口下降了45%,很快,伦敦的人口下降遍及整个城市,1939-1991年,大伦敦人口下降了22%。

二战后,美国也出现了人口下降城市,其势头超过欧洲工业化国家。1950-1960年,美国萧条的大城市有芝加哥、费城、底特律、华盛顿等38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和意大利也加入了萧条城市行列。

从1950年开始,世界萧条城市的数量大于城市化城市的数量,在1960-1990年间,萧条城市数量增长了一倍,而城市化城市数量只增长了约60%,大多数萧条城市在工业化国家。在20世纪后半叶,超过10万人口的萧条城市美国有59个,英国有27个,德国有26个,意大利有23个。

根据联合国城市化展望,世界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950年占29.4%,1970年占36.6%,2011年占52.1%,2030年将占59.9%,2050年将占67.2%。2011年,发达国家的城镇人口占77.7%,预计到2030年增加到82.1%,到2050年增加到85.9%。2011年,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占46.5%,预计到2030年增加到55.8%,到2050年增加到64.1%。可见,未来的城市化主要体现在发展中国家。

根据美国人口学家的分析,2075年世界人口将达到历史峰值的92亿,之后会逐步回落到83亿人的平衡点。城镇人口的峰值将出现在2070年,为70多亿;农村人口的峰值出现在2000年,为30多亿。

可见,全球城市化将在2070年前后结束,在这之前,世界范围城市化和后城市化时代的萧条同时进行,发达国家萧条城市会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萧条城市也会普遍出现。

单纯为促GDP增长强行推行城市化,无疑是一种灾难

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政府如果错误判断经济形势,制定的城市化政策失误,就会导致后城市化时代的萧条,这比经济危机带来的萧条危害更大,时间更长久。例如,根据密歇根州的法律,居民有权自己确定土地的使用,政府不干预,也无需征求临近居民的意见。这就导致一些商店、娱乐场所等迁移到土地更便宜的郊区,抽走了市区的经济活力,让市区萎缩。

城市萧条与产业结构密不可分。如果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搞商品中转城、汽车城、出版城、纺织城、化工城、金融城等,一旦这个行业出现危机,就会让一个城市的经济崩溃。所以,城市发展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考虑产业结构的均衡,只有这样才具有抵御各种危机和风险的能力。

一些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过快,远远超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承受能力,导致城市移民的再度贫穷。例如,农民卖掉农村的房地产带着财富移民城市,自己却没有做好融入城市的技能准备,而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这就导致很多新移民长期处于失业状态,吃完移民时带进城市的财富就沦落为赤贫状态。这也是城市化导致犯罪率上升的一个原因,因为贫穷是滋生犯罪的土壤。

城市过大,会使居民生活成本和经营成本上升。在大城市,人们上下班的路程很长,花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会长到两三个小时,交通费增加,休闲时间缩短,这与人们进入城市追求幸福的预期相悖。时间一长,当忍无可忍时就又逃离城市,造成投资和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

一些国家把城市化表现在建筑上,认为盖更多的房子让城市容纳更多的人口就是城市化。但是,如果产业没有跟上去,没有工业,没有商业,没有贸易,就无法养活这么多人口,人去楼空是城市化过快的必然结果,换言之,城市化政策失误会搞垮一个城市。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应该是多维度的,除了GDP外,还有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受教育程度提高,弱势群体参政机会增多,休闲时间延长等。为了整个民族的利益,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我们一定要从长计议,让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如果单纯为促GDP增长而强行推行城市化,这对城市无疑是一种灾难。(本文发《羊城晚报》2013年5月25日B5版)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feedproxy.google.com/~r/letscorp/aDmw/~3/vLa2jY_NH2U/5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