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in 開口)
小布希要離職的前幾個月暴發出雙房美的金融崩潰,這僅是冰山一角。接二連三的金融海嘯骨牌效應就產生,連鎖反應到全球,尤其歐洲被轟得非常厲害。
接著補救辦法就是美聯儲一連串的寬鬆貨幣,這又導致影響到全球貨幣供應的平衡。雖經將近五年了,但影響依然存在,導致最近的日幣也要寬鬆。接著北京也反應,於是所謂的貨幣戰爭就蠢蠢欲動。反正一波又一波互動關係都呈現了倍增效應的。
然而,要怪雙房美嗎?雙房美只不過因為美國對金融行業採不加監管 ( deregulate) 後的一個爆發點,事實上雙房美之後產生的一連串金融風暴所呈現出來的不外乎都因金融衍生產品出了問題。那難道要怪金融衍生產品嗎?邏輯上而言,每個金融衍生產品都有其存在的賣點,才會有買賣的動作,問題是衍生產品與牆壁上畫的大餅何異?
金融要監管,從市場經濟的觀點來看,邏輯上毫無監管的立足點,任何的管制政策都有其缺失。但若讓其放任不管,則餅越畫越大,因為都是因對將來無法預知的前提下來個賭,是曰投資。
此外,並非都可以怪金融衍生品,也並非都歸罪於不加監管的罪過,就足夠了。事實上,季辛吉需負責的。將中國勞動大軍開放給全球當做世界工廠,這個影響加上上述的金融政策,兩個原本是風牛馬毫不相互牽扯的大方向,但其相互加乘的結果,就是今天全世界每個政府頭抱著燒,且不知能再如何騙廣大的平民百姓。
就憑著一句話,「任何的存在都有存在的理由」俺對黑格爾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經濟議題,雖然關係著每個人的每天,然而糟糕的是並非每個人每天都知道經濟的動向。難道真的有那隻隱形之手嗎?還是僅有幾隻不同的手在操弄?
股票菜籃族僅為一兩天上漲下降而高興或悲哀,但證卷市場真的是不受操控如教科書所寫的完全競爭(Perfect Competition)市場嗎?這答案至今沒有一個經濟大師斗膽提出解答。從邦國政府到國際大咖們,光只有幾隻手在桌面上抽麻將洗牌,佔廣大中產階級以下的民眾,只能每天探求走向的皮毛。倘若20-80法則是天律,那麼整個經濟的走向永遠是20族群的遊戲而已, 80族全然扯不上,也毫無辦法影響經濟走向。更何況走向的變化是緩慢的蠕動,一般人每天根本無法知覺,甭說每天為了三餐忙得有如無頭蒼蠅,任何超越當天的事都無心關注了。
底下這篇提出全球經濟走向的質疑。俺伸出脖子斬釘截鐵說,不打一戰的話,不針對國族主義所形成邦國結構的世界政治來個翻修的話,無解啦!
http://cn.wsj.com/big5/20130218/ecb152630.asp?source=mostpopular
2013年 02月 18日 15:17
全球經濟正走向何方?
對於全球經濟﹐現在人們有種回到未來的感覺。唯一的問題是﹐回到什麼樣的未來?考慮到上週的一系列事件﹐顯而易見的答案是﹐回到上世紀70年代。當今世界在很多方面都類似於那個年代匯率動盪、通脹上升、失業加劇以及政治不穩定的特點。
上週末﹐20國集團(G20)的財長和央行行長們試圖平息人們對新貨幣戰爭的擔憂。自日本上個月選出新政府以來﹐這種擔憂就一直讓市場飽受驚嚇。英國央行不久前成為最新一家放鬆抗通脹目標的央行﹐正式放棄其長期堅持的在兩年內將通脹水準恢復到2%的目標。與此同時﹐歐洲本地生產總值去年第四季度收縮幅度超過預期﹐給衰退何時終結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
但同時我們也不需要很大的想像力就能看到一個截然不同的時代的影子:跟2000年代初一樣﹐當前市場的主導態勢是對收益的極度搜求﹐這種情況正在助長全球市場的潛在資產泡沫。21世紀初﹐美聯儲在互聯網泡沫破裂後放鬆了貨幣政策﹐而現在各國央行也一直在向市場中注入廉價資金﹐試圖將全球經濟拉出當前的萎靡狀態。跟上個十年一樣﹐有跡象顯示在消費者價格通脹保持低水準之際﹐所有這些流動性正導致資產價格上漲。而資產泡沫擔憂以多種形式呈現﹐包括瑞士、加拿大和倫敦的房地產﹐新興市場股票以及歐洲公司信用市場。
與此同時﹐一些人認為巴菲特(Warren Buffett)提出以280億美元收購亨氏(Heinz)的交易可能標志著新一波巨額槓桿收購熱潮的開始。按照這個分析﹐下一輪金融危機的種子可能在當前這輪危機結束之前就種下了。
那麼﹐當今時世與哪個年代相似?事實是﹐上世紀70年代式的貨幣戰爭的說法似乎有些言之過早。沒錯﹐旨在平息焦慮情緒的G20聲明十分空洞﹐沒有說服力﹔聲明承認﹐金融流動的過度波動和匯率的無序波動對於經濟和金融穩定存在負面影響﹐並要求各國政府“制止競爭性貶值”。
這仍然為進一步的貨幣貶值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只要貶值剛好是出於國內原因而推行的國內貨幣政策的意外產物﹐而不是出於競爭性目的設定匯率的舉措。
事實上﹐全球貨幣之爭充滿了謊言。美國是第一個被指發動貨幣戰爭的國家﹐2011年巴西反對美聯儲的第二輪定量寬鬆政策﹐該政策被普遍認為是赤裸裸地壓低美元之舉。
新上臺的日本政府現在可能聲稱﹐其承諾的大規模貨幣和財政刺激政策只是為了提振國內經濟﹐但它也從不諱言希望日圓貶值。同樣﹐英國央行行長默文•金(Mervyn King)也曾公開表示﹐英鎊需要進一步貶值來實現經濟的再平衡──雖然他同時警告說﹐其他國家有可能引發競爭性貶值。英鎊自全球金融危機開始以來已經貶值了20%。
事實上﹐可以說金是創造了同一個意思的不同說法:我做的事情是再平衡經濟﹐你是在進行競爭性貶值﹐而他則發動了貨幣戰爭。
即便如此﹐人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現階段貨幣戰爭的討論目前也只是討論而已。首先﹐人們難以證明任何發達的經濟體到目前為止通過匯率獲得了重大競爭優勢。即使日本今年貶值了20%之後﹐日圓的匯率仍然在長期交易範圍之內﹐過去幾年﹐由於日圓吸引了針對歐元危機的避險資金﹐日圓的幣值一直被嚴重高估。同樣﹐歐元最近的升值對經濟增長幾乎沒有好處﹐已經引發了歐洲一些國家的恐慌﹐但是歐元兌美元匯率仍然保持在長期的範圍內。
英國是個例外﹐儘管英鎊相對於任何一種主要貨幣都大幅貶值﹐英國居然沒有受到國際上的譴責﹐或許是因為看起來英國並沒有從中獲得好處。
此外﹐現如今﹐貨幣戰爭中很難有贏家。只要全球消費者價格通脹水準較低、產能過剩的預期較高﹐並且央行願意對短期的通脹飆升視而不見﹐每個國家都能夠擁有貨幣戰爭的主要武器──超級寬鬆的國內貨幣政策。的確﹐日圓之前的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央行不願意像美聯儲、英國央行或歐洲央行一樣擴大資產負債表。與此同時﹐全球對競爭性貶值的限制似乎是不對稱的﹐那些為防止貨幣升值而幹預匯率的國家﹐比如瑞士﹐總是能夠逃脫指責。高盛說﹐事實上的全球匯率僵局代表了一種非正式的全球匯率機制。
但是﹐如果避免貨幣戰爭的代價是更寬鬆的貨幣政策﹐又會出現另一種風險。決策者如何應對可能出現的新資產價格泡沫至關重要﹐因為這將決定這個10年的剩下幾年的走向﹐是成為又一個上世紀70年代或是本世紀頭10年﹐還是一段更為良性的時期。
在這一方面﹐上週﹐瑞士央行(Swiss National Bank)決定對瑞士各銀行的國內抵押貸款市場敞口施加新的資本要求﹐這也許是一個有趣的最新進展。瑞士央行的決定是世界各國央行對後危機時代的一個新的大概念的最初嘗試之一﹐這個概念就是宏觀金融監管。宏觀金融監管能否成功地為過熱的市場降溫仍然需要拭目以待。
目前也不清楚其他的央行是否準備好了使用這些新的權力。畢竟﹐央行到目前為止基本上對資產價格的上升表示歡迎﹐認為這是投資者恢復信心的跡象﹐並認為較低的收益率為投資創造了動力。
在缺乏國內政治支持的情況下﹐只有大膽的決策者才會堅持認為上升的資產價格可能會帶來新的由債務引發的資本配置失衡﹐並提出撤銷刺激計劃。但也許決策者現在已經下定了決心。
Simon Nixon
from 椰子樹下打盹的哲學家 http://tw.myblog.yahoo.com/jkt921/article?mid=17303